发布时间:2012年10月17日 | 字体放大 | 字体缩小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二○○五年十二月·北京
目 录
一、 和平发展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
二、 以自身的发展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三、 依靠自身力量和改革创新实现发展
四、 实现与各国的互利共赢和共同发展
五、 建设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结束语
一、和平发展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
实现和平发展,是中国人民的真诚愿望和不懈追求。自上个世纪70年代末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成功地走上了一条与本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相适应的和平发展道路。通过这条道路,中国人民正努力把自己的国家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家,并以自身的发展不断对人类进步事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回顾历史,立足现实,展望未来,中国将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努力实现和平的发展、开放的发展、合作的发展、和谐的发展。
——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发展自己,又以自身的发展促进世界和平;
——依靠自身力量和改革创新实现发展,同时坚持实行对外开放;
——顺应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努力实现与各国的互利共赢和共同发展;
——坚持和平、发展、合作,与各国共同致力于建设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和平、开放、合作、和谐、共赢是我们的主张、我们的理念、我们的原则、我们的追求。走和平发展道路,就是要把中国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统一起来,把中国的发展与世界的发展联系起来,把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与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结合起来。中国对内坚持和谐发展,对外坚持和平发展,这两个方面是密切联系、有机统一的整体,都有利于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是人类追求文明进步的一条全新道路,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是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的郑重选择和庄严承诺。
——中国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中国国情的必然选择。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的100多年里,中国受尽了列强的欺辱。消除战争,实现和平,建设独立富强、民生幸福的国家,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今天的中国虽然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但人口多,底子薄,发展不平衡,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始终是中国的中心任务。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必由之路。中国人民最需要、最珍爱和平的国际环境,愿尽自己所能,为推动各国共同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中国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必然选择。中华民族历来就是热爱和平的民族。中华文化是一种和平的文化。渴望和平、追求和谐,始终是中国人民的精神特征。600年前,中国明代著名航海家郑和率领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船队“七下西洋”,远涉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带去的是茶叶、瓷器、丝绸、工艺,没有侵占别国一寸土地,带给世界的是和平与文明,充分反映了古代中国与有关国家和人民加强交流的诚意。立足当代,中国的发展不仅造福13亿中国人民,也给世界各国带来了巨大的市场和发展机遇。中国的发展有利于世界和平力量的增长。
——中国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当今世界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求和平、促发展、谋合作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心愿,也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特别是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深入发展,给世界和平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争取较长时期的和平国际环境是可以实现的。同时,中国也清楚地看到,世界上仍存在诸多不稳定不确定的因素,人类还面临许多严峻挑战,但机遇大于挑战,只要世界各国共同努力,就能够逐步实现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目标。长期以来,中国坚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宗旨就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早在1974年中国重返联合国的时候,邓小平就向全世界宣布,中国永远不称霸。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趋势,坚持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这一重大战略判断,多次公开阐明:中国过去不称霸,现在不称霸,将来强大了也不称霸。中国的发展不会对任何人构成威胁,只会给世界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和更加广阔的市场。事实表明,中国经济的发展,正在成为亚太地区和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已成为中国的国家意志。
当前,中国人民正在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而奋斗。前不久,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2006年至2010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其中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的基础上,实现201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201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2005年降低20%左右。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中国将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面发展。在主要依靠自身力量发展的同时,中国坚持对外开放,广泛开展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与世界各国共同分享人类文明成果;尊重和照顾他国的利益,与各国共同解决合作中出现的分歧和问题,努力实现互利共赢和共同发展;信守国际义务和承诺,积极参与国际体系和国际事务,努力发挥建设性促进作用;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与各国平等相待,积极发展与各国的友好关系。
二、以自身的发展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和平是发展之基,发展是和平之本。多年来,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为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进行了不懈努力,十分珍惜世界上爱好和平与追求进步的国家和人民共同奋斗得来的和平国际环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并通过自身的发展,不断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增添积极因素,促进人类文明进步事业的发展。
中国的发展需要和平的国际环境。1978年以来,中国努力争取在和平的国际环境中发展自己,国内生产总值从3624亿元(按当年人民币对美元年平均汇率直接折算约为2153亿美元)增加到2004年的159878亿元(按当年人民币对美元年平均汇率直接折算约为19317亿美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平均每年的增长速度超过9%;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从不足300美元增加到1400多美元。中国的政治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国家的民主制度不断健全,公民的自由和权利依法得到维护和保障,人民依法行使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权利。中国已初步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律体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贯彻落实。中国的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发展迅速,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不断得到满足。中国的和谐社会建设得到加强,国家努力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增强全社会创造活力,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保持社会稳定,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中国发展是世界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以自己的发展促进了世界的和平,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作出了贡献。
中国为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作出了贡献。中国总结以往发展的经验,借鉴人类现代文明的发展成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多年来,中国坚持探索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努力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可持续文明发展道路。中国成功地实行了人口政策,延迟了世界总人口的增长。中国高度重视节约能源,采取各种节能措施,从1980年到2000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翻了两番,但能源的年消费量只翻了一番。由于中国加强了环境保护,20多年来在火电装机大大增加的情况下,中国的烟尘排放总量基本控制在1980年的水平。2004年,中国每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的能耗比1990年下降了45%。中国已颁布了节能中长期规划,目标是到2020年努力实现年均节能率3%,累计节能14亿吨标准煤。
中国为减少人类贫困和提高生命质量作出了贡献。中国以不到世界10%的耕地成功地解决了占世界近22%人口的吃饭问题,创造了人间奇迹。13亿中国人民的生活不断改善,中国政府已使大约2.2亿人初步摆脱了贫困,为2205万城市人口提供了最低生活保障,对6000多万残疾人提供了帮助。目前,人均预期寿命由新中国成立前的35岁上升到71.95岁,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中国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国际合作作出了贡献。中国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发展友好合作关系,促进了国家间的和平共处与平等相待。中国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睦邻友好的方针,与周边国家和亚洲其他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不断发展,共同利益不断扩大。中国与主要大国建立了不同形式的合作关系,对话、交流、合作不断加强。中国不断加强与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合作,在南南合作框架下,努力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中国积极参与处理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既承担着广泛的国际义务,也发挥着负责任的建设性作用。
中国为促进世界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近年来,在世界经济波动幅度加大的情况下,中国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为世界经济的增长带来了希望和动力。世界银行公布的数据显示,2000年到2004年,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为13%。2004年,世界经济实现了近30年来最快的增长,中国经济增长为9.5%,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2004年,中国的进出口总额比三年前翻了一番,达到11548亿美元;进口总额为5614亿美元,比三年前增长了近一倍。截至2004年底,中国累计实际利用外资额达到7453亿美元,批准外商投资企业50多万个。
中国为周边地区稳定发展作出了贡献。亚洲与中国接壤或隔海相望的国家有20多个。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使周边国家从中受益。从1999年到2004年,亚太地区经济一直保持6%以上的增长速度。为使周边地区能够在稳定的环境中不断发展,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冲击中,中国克服重重困难,坚持人民币币值稳定和扩大内需的方针,并向重灾国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为最终战胜危机发挥了作用。2003年,面对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中国政府采取果断措施,并与周边国家同舟共济,有效遏制了疫情的发展。2004年底,印度洋地震海啸灾难发生后,中国政府和人民对受灾国的救灾和重建工作提供了及时、真诚的帮助,开展了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对外救援行动。2005年10月南亚发生地震后,中国向灾区人民提供了积极帮助。
虽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建设成就,但中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发展任务还十分艰巨繁重。根据世界银行最新统计资料和中国最新公布的数据计算,2004年中国经济总量只相当于美国的16.6%,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只相当于美国的3.6%、日本的4.0%,在世界208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名第129位。中国农村2004年末还有2610万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每年需要解决城乡就业的人口近2400万人,并有1亿多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中国要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还需要进行长期的艰苦奋斗。不懈努力争取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来发展自己,又以自身的发展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对中国对世界都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三、依靠自身力量和改革创新实现发展
中国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把发展的基点放在立足本国实际上,同时坚持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努力实现更为均衡的发展。
中国面临的发展问题主要表现在不发达的经济同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的矛盾,表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压力较大的矛盾。历史经验表明,解决中国的发展问题,从根本上要靠中国自己。这既是对中国人民负责,也是对世界人民负责,是保证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一条重要原则。中国不把问题和矛盾转嫁给别国,更不通过掠夺别国来发展自己。
中国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和改革创新实现发展,有许多优势和条件:有可以支撑经济更大发展的物质技术基础,有日益增长的巨大市场需求和较高的国民储蓄率,有丰富的和整体素质不断提高的劳动力资源,有不断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政策保障,有稳定的社会政治环境。
为做到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和改革创新实现发展,中国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坚持观念创新和体制创新。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证明,中国能够通过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锐意进取,调动亿万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开创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中国将坚定不移地推进各方面改革,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加大改革力度,着重推进体制创新,争取在一些关键领域和重要环节上取得突破。通过改革,中国将进一步提高国民经济市场化程度,完善国家宏观调控体系,不断形成一整套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
——立足开拓国内市场和增加国内需求。扩大内需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立足点和长期战略方针。中国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人民收入水平提高和消费结构升级的发展阶段,在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扩大进口、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为全球贸易和世界经济继续作出贡献的同时,巨大的国内需求和广阔的国内市场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持续动力,这就决定了中国的发展应当而且有可能实现以国内需求为主。中国保持固定资产投资以合理的规模和速度增长,发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中国通过实行正确的收入分配政策和消费政策,更多地依靠国内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近年来,国内投资和消费需求均呈较快增长态势。
——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中国把转变增长方式作为战略重点,努力使经济增长建立在提高人口素质、高效利用资源、减少环境污染、注重质量效益的基础上。中国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特别是信息产业、生物产业,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加强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结构调整对增长方式转变的作用。中国大力发展节约型经济、循环经济、环保型经济,努力形成集约发展、清洁发展的国民经济体系。
——加快科技进步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中国致力于建设创新型国家,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制定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提出了未来15年科技发展的目标任务。中国大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通过科技体制改革,多渠道增加科技投入,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力争到2020年科技研发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由2004年的1.44%增长到2.5%左右。
——大力开发人力资源。中国努力推进人才强国战略,加快教育结构调整,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重点加强义务教育特别是农村义务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使教育事业有一个大发展,努力造就高素质劳动者和各方面的专门人才。从2006年到2010年,中等职业学校将为社会输送2500万名毕业生,高等职业院校将为社会输送1100万名毕业生。到2020年,中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将达到40%左右。同时,中国将积极引进海外各类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进一步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良好机制和社会氛围,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历史经验表明,要实现世界经济平衡有序发展,国际社会必须处理好能源问题。中国正在通过同世界各国的能源对话与合作,共同维护世界能源的安全和稳定。中国把节约能源资源作为一项基本国策,以节约使用能源资源和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以尽可能小的能源资源消耗,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中国坚持立足国内的方针,不断增加国内能源供给。中国既是能源消费大国,又是能源生产大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能源的自给率始终在90%以上。中国能源供应的潜力仍然很大,煤炭现有探明储量占地质储量的比例很低,发现新油气田仍有可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前景广阔。同时,中国坚持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不断加大保护生态环境力度,逐步改善生态环境,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中国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强化从源头防治污染和保护环境;坚持保护优先、开发有序,以控制不合理的资源开发活动为重点,强化对自然资源的生态保护。
中国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积极发展对外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中国认真履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承诺,不断完善涉外经营管理体制和政策,创造公平和可预见的法制环境;进一步开放市场,优化投资和贸易环境,改善贸易结构,提高贸易和投资的自由度、便利程度,创造更加良好的投资环境;鼓励企业到境外投资,与所在国的企业共同发展。对外开放对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国通过引进外资,弥补了自身发展资金的不足;通过充分利用国际市场,促进了国内产业的发展;通过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及管理经验,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通过积极开展对外交往,与世界共同分享人类文明成果,提高了人力资源的素质。
四、实现与各国的互利共赢和共同发展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同样世界的繁荣需要中国。中国顺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坚持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积极推动经济全球化向有利于各国共同繁荣的方向发展。互利共赢是当今国际贸易发展的主流。中国坚持实行互利共赢的对外开放战略,把既符合本国利益、又能促进共同发展,作为处理与各国经贸关系的基本原则,坚持在平等、互利、互惠的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发展经贸关系,不断为全球贸易持续增长作出贡献。
中国努力推动多边经贸关系发展和区域经济合作,积极参与制定和实施国际经贸规则,与各国共同解决合作中出现的分歧和问题,促进世界经济平衡有序发展。
中国是多边贸易体制的积极拥护者和参与者。自2001年12月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中国严格信守承诺,为开展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创造更加良好的条件。中国清理并修订了约3000部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涉外经济法律体系不断完善,贸易政策的透明度不断增强。中国依照承诺逐步降低关税,2005年平均关税水平已降到9.9%,并取消了大多数非关税措施。在银行、保险、证券、分销等服务贸易领域加快了开放步伐,在世界贸易组织分类的160多个服务贸易的部门中,中国已经开放了100多个,占62.5%,已接近发达国家水平。中国积极推动新一轮多边贸易谈判,全面参加了各项议题的谈判,在农业、非农产品市场准入、服务贸易等谈判中,开展一系列多双边磋商,为推动发展中成员与发达成员相互沟通、减少分歧,发挥了建设性作用。中国和世界贸易组织其他成员一道,为推动谈判取得实质性进展、尽早达成共识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参与区域经济合作不断深化。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进程正在加快,继实施“早期收获”农产品零关税措施之后,已经于2004年11月正式签署了《货物贸易协议》和《争端解决机制协议》,2005年7月,自由贸易区减税进程全面启动,为实现自由贸易区建设目标奠定了基础。目前,上海合作组织建设进入全面务实合作阶段,贸易投资便利化进程全面启动。中国还相继启动了中国—南部非洲关税同盟、中国—海湾合作委员会、中国—新西兰、中国—智利、中国—澳大利亚、中国—巴基斯坦等自由贸易区谈判,并与有关国家签署了自由贸易区协定。在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中非合作论坛、中国—阿拉伯国家合作论坛、亚欧会议、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等活动中,中国也是积极和务实的参与者。中国还与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双边贸易协定或议定书,与110多个国家签署了双边投资保护协定,与80多个国家签署了避免双重征税协定,成为双边贸易投资自由化和便利化的积极参与者。
中国坚持互利共赢的方针,妥善处理贸易摩擦等问题,促进与各国的共同发展。国家间存在贸易摩擦,这在国际经济交往中是完全正常的。中国遵守国际惯例和世界贸易组织规则,坚持在平等对话的基础上,利用世界贸易组织争端解决机制处理贸易摩擦问题,并在制定和实施国内经济政策时切实考虑国际因素和国际影响,注意把握中国经济发展给外部世界带来的经济效应。中国根据自身改革发展的需要,认真考虑中国汇率改革对周边国家、地区及世界经济金融的影响,稳妥推进汇率机制改革,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使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的水平上保持基本稳定。中国不断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健全知识产权保护法律体系,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各种违法行为。
不断发展的中国积极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给世界各国带来了良好的机遇和巨大的市场。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通过投资和服务贸易从中国获得丰厚的收益。
中国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合作有利于全球资源合理有效配置。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丰富且素质不断提高的劳动力资源是中国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部分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天然优势。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对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产品的需求不断增长,给外国产品、技术和服务进入中国市场提供了大量机会,中国已成为国际公认的大市场之一。中国对外贸易与世界上许多国家的互补性很强。中国出口到美国、日本和欧盟的产品中有70%为劳动密集型产品,而从美国、欧盟和日本进口的产品中80%以上是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产品。在新的国际分工格局中,中国已经成为全球产业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中国质优价廉的产品,在满足进口国市场需求的同时,减少了进口国的支出和通货膨胀压力,增进了各国消费者的福利。中国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在国际上有着自己的比较优势。1997年以来,随着中国商品进入美国市场,美国消费者每年至少节约数百亿美元的支出。过去10年,中国产品使美国消费者节省了6000多亿美元,仅2004年就节省了近1000亿美元。
中国对外互惠互利经贸关系的不断扩大,给中外双方带来了巨大的实际利益。1978年以来,中国进口年均增长16%以上,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三年过渡期间进口了大约1.27万亿美元的商品。2004年,中国成为仅次于美国和德国的世界第三大进口国;进口增加额达1484.7亿美元,占全球进口增加量的9%。2004年中国与美国、日本和欧盟的贸易额分别为1696亿、1678亿和1773亿美元,欧盟、美国、日本已经成为中国的三大贸易伙伴和外资的主要来源地。2004年,中国与亚洲国家和地区贸易总额达664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4.2%,占中国外贸总额的57.6%。中国已成为东盟第四大贸易伙伴和增长最快的市场。
中国巨大的市场为国际资本提供了投资机会,使各国投资者能够分享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利益。从1990年到2004年,外来投资者从中国汇出利润达2506亿美元。2004年,美国在华投资企业在中国市场实现销售约750亿美元,在中国生产的产品出口到其他市场约750亿美元。中国美国商会2005年调查显示,约70%的美国公司在华赢利,约42%的公司在华利润率超过其全球的平均利润率。
中国对外投资不断扩大为东道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机会。到2004年底,中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净额达448亿美元,遍及149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对亚洲国家和地区的直接投资达334亿美元,占同期全部对外直接投资的75%。
中国开展对外经贸合作有着巨大潜力和美好前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从2001年12月至2005年9月,中国平均每年进口近5000亿美元的商品,为相关国家和地区创造了约1000万个就业岗位。今后几年,中国每年进口将超过6000亿美元,到2010年将超过1万亿美元。到2020年,中国市场的规模和总需求将比2000年翻两番。在这一过程中,世界各国都能从与中国的互利合作中找到自己的发展机遇和巨大商机,这将对拉动世界经济增长产生重要的积极作用。
五、建设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人类只有地球一个家园。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心愿,是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崇高目标。
中国认为,和谐世界应该是民主的世界,和睦的世界,公正的世界,包容的世界。
——坚持民主平等,实现协调合作。各国应在《联合国宪章》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通过对话、交流与合作,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各国内部的事情应由各国人民自己决定,世界上的事情应由各国平等协商解决,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理应享有平等参与权与决策权。各国应互相尊重,平等相待,不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不将自身的安全与发展建立在牺牲他国利益基础之上。国际社会应反对单边主义,提倡和推进多边主义,更好地发挥联合国及其安理会在国际事务中的积极作用。在处理国际关系时,应坚持从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出发,努力扩大利益的交汇点,在沟通中增强了解,在了解中加强合作,在合作中实现共赢。
——坚持和睦互信,实现共同安全。各国应该携起手来,共同应对全球安全威胁。摒弃冷战思维,建立以互信、互利、平等、协作为核心的新安全观,通过公平、有效的集体安全机制,共同防止冲突和战争,通过合作尽可能消除或降低恐怖主义活动、金融风险、自然灾害等非传统安全问题的威胁,维护世界和平、安全与稳定。应坚持以和平方式,通过平等协商和谈判解决国际争端或冲突,共同反对侵略别国主权的行径,反对干涉别国内政,反对任意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应加强国际反恐合作,坚持标本兼治,重在消除根源,坚决打击恐怖主义。应按照公正、合理、全面、均衡的原则,实现有效裁军和军备控制,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积极推进国际核裁军进程,维护全球战略稳定。
——坚持公正互利,实现共同发展。经济全球化应坚持以公正为基础,实现平衡有序发展,使各国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普遍受益,而不是南北差距更加扩大。应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有利于共同繁荣的方向发展,发达国家应为实现全球普遍、协调、均衡发展承担更多责任,发展中国家要充分利用自身优势推动发展。应积极推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消除各种贸易壁垒,进一步开放市场,放开技术出口限制,建立一个公开、公正、合理、透明、开放、非歧视的国际多边贸易体制,为世界经济有序发展构建良好的贸易环境。应进一步完善国际金融体系,为世界经济增长营造稳定高效的金融环境。应加强全球能源对话和合作,共同维护能源安全和能源市场稳定。应积极促进和保障人权,使人人享有平等追求全面发展的机会和权利。应创新发展模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坚持包容开放,实现文明对话。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各国应尊重彼此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相互借鉴,取长补短,使各国根据本国国情实现振兴和发展。应加强不同文明的对话和交流,努力消除相互的疑虑和隔阂,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使人类更加和睦,让世界更加丰富多彩。应维护文明的多样性和发展模式的多样化,协力构建各种文明兼容并蓄的和谐世界。
多年来,中国坚持和平、发展、合作的政策主张,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本着民主、和睦、公正、包容的精神,发挥建设性作用,努力同各国一道实践建立和谐世界的崇高目标。
中国积极推动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向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中国遵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重视联合国作为国际多边机制的核心在国际事务中的重要作用,积极推动通过多边合作解决地区冲突和发展问题,并积极支持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支持联合国改革,坚决维护联合国的长远利益和广大会员的共同利益。中国已加入包括国际原子能机构在内的130多个政府间国际组织,加入了《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等267个国际多边条约,在反恐、军控、防扩散、维和、经贸、发展、人权、司法和环境等方面积极参与国际合作。
中国以实际行动推动与周边地区建立睦邻互信,促进地区安全合作。中国本着公认的国际法准则及平等协商、互谅互让的精神,妥善解决与邻国的边境问题,化解争端,促进稳定。经过与各国的共同努力,截至目前,中国已与12个陆地邻国签订了边界条约,解决了历史遗留的边界问题。中国与印度、不丹的边界问题正在朝积极方向发展。中国积极推进地区安全对话与合作,在“东盟与中国”、“东盟与中日韩”、上海合作组织、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东盟地区论坛、亚洲合作对话等地区机制中,发挥积极和建设性作用。中国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为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和平友好注入了新活力。
中国为处理国际和地区一些热点问题发挥了建设性作用,促进世界共同安全。在朝鲜半岛核问题上,中国坚持不懈地积极斡旋,先后促成并主办三方(中国、朝鲜、美国)会谈和六方(中国、朝鲜、美国、韩国、俄罗斯、日本)会谈,推动各方发表共同声明,缓和了半岛紧张局势,为维护东北亚的和平与稳定发挥着建设性作用。在中东问题上,中国鼓励有关各方根据联合国有关决议和“土地换和平”原则恢复和谈,重启和平进程。在伊拉克问题上,中国积极倡导在联合国框架内谋求政治解决,并为伊拉克问题的妥善解决做了大量工作。在伊朗核问题上,中国以多种方式劝和促谈,寻求在国际原子能机构框架内妥善和平解决伊朗核问题。中国不断扩大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共向14项联合国维和行动派出军事人员、警察和民事官员3000多人次。
中国尽最大努力援助其他发展中国家,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多年来中国力所能及地提供无私援助,帮助发展中国家不断增强自主发展的能力。截至目前,中国共向110多个国家和区域组织提供了援助,援助项目达2000多个。中国已减免了44个发展中国家总计198笔价值约166亿元人民币对华债务。2005年5月,中国国际扶贫中心在北京正式成立。2005年9月,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发展筹资高级别会议上,中国国家主席宣布了中国加强对其他发展中国家援助的新举措:给予所有同中国建交的39个最不发达国家部分商品零关税待遇,优惠范围将包括这些国家的多数对华出口商品;进一步扩大对重债穷国和最不发达国家的援助规模,并通过双边渠道,在今后两年内免除或以其他处理方式消除所有同中国有外交关系的重债穷国2004年底前对华到期未还的全部无息和低息政府贷款;在今后三年内向发展中国家提供100亿美元优惠贷款及优惠出口买方信贷,用以帮助发展中国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双方企业开展合资合作;在今后三年内增加对发展中国家特别是非洲国家的相关援助,为其提供包括防疟特效药在内的药物,帮助他们建立和改善医疗设施、培训医疗人员;在今后三年内为发展中国家培训培养3万名各类人才,帮助有关国家加快人才培养。
中国不断加强与各种文明之间的交流与对话,促进不同文明相互包容。开放、包容、兼收并蓄,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特点。在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的今天,中国更加意识到不同文明之间交流与对话的重要意义,既积极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也努力吸收、借鉴其他文明的有益成果。近年来,中国与有关国家合作举办的各种形式的“文化周”、“文化行”、“文化节”、“文化年”等活动,促进了中国人民与有关国家人民之间的交流与了解,为不同文明之间的平等对话开辟了新的形式。
结束语
中国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13亿中国人民走和平发展道路,无疑为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增添了极其重要的积极因素。
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清醒地知道,中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在发展道路上仍然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走和平发展道路符合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也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客观要求。中国今天要走和平发展道路,将来强大了也要走和平发展道路。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决心是坚定不移的。
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还清楚地看到,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这两大问题仍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由种种原因导致的局部战争和冲突依然存在,地区热点问题错综复杂。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的因素相互交织。南北差距进一步扩大,一些国家人民的基本生存得不到保障。人类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还任重道远,需要各国人民长期不懈的共同努力。
新的世纪展现了光明前景,人类社会正以从未有过的速度发展前进。中国已明确本世纪头20年的奋斗目标,这就是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到那时,中国必将对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