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闫志民 王寿林 | 发布时间:2022年12月14日 | 来源:中国经济网2022-12-14 | 字体放大 | 字体缩小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一系列鲜明特质。
新时代10年,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有习近平总书记作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掌舵领航,在于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导。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开创性意义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人民性、科学性等鲜明特质。
开创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科学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重大时代课题,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
作为一个结构完整、逻辑严密、内容丰富、思想深邃的科学体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蕴含着一系列开创性的内容。其一,凝练概括了一系列重要概念。如:中国梦、新时代、高质量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总体国家安全观、中国式现代化、人类文明新形态等。其二,明确提出了一系列科学论断。如: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党的自我革命永远在路上;等等。其三,完整阐发了一系列战略任务。如: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等。其四,清晰规划了一系列实践路径和举措。如: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等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恢宏视野谋划战略全局,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
人民性
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体现了党的性质宗旨、初心使命、理想信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人民性在以下几方面有集中体现。一是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充分发挥亿万人民的创造伟力,通过营造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的社会氛围,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二是坚持人民至上。人民是共和国的坚实根基,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这就要求全体共产党员特别是党的领导干部,要坚定理想信念,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的批评和监督,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三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带领人民不断创造美好生活,既是我们党的初心所在,也是我们党的奋斗目标所指。其价值要旨在于遵循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科学性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准确判断复杂形势,正确把握大局大势,体现了洞察本质、揭示规律的科学思维。一是注重战略思维。以全局视野、长远眼光观察、思考和处理问题,既立足当前又着眼未来,既高瞻远瞩又见微知著,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总体趋势和发展走向。二是注重历史思维。从历史的视角观察问题,从发展的趋势分析问题,联系中华文明史来思考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联系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来认识社会主义运动的前进方向,联系中国近代以来的奋斗史来阐释中国的发展道路,深刻总结历史经验、认清历史趋势、掌握历史主动,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汲取智慧、走向未来。三是注重辩证思维。客观地而不是主观地、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发展地而不是静止地、联系地而不是孤立地观察事物、分析问题,善于从对立统一中把握事物的内在联系,从矛盾转化中把握事物的发展变化,从联系和发展中体察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进而形成工作思路和对策举措。四是注重创新思维。破除迷信经验、迷信本本、迷信权威的思维方式,破除因循守旧、思想僵化、无所作为的行为方式,善于因时制宜、知难而进、开拓创新,以新视野观察新形势,以新思路破解新问题,以新作为开创新局面。五是注重法治思维。把对法治的尊崇、对法律的敬畏转化成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不断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能力。六是注重底线思维。增强居安思危、未雨绸缪的忧患意识,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从而做到有备无患、处变不惊,牢牢把握应对复杂局面的主动权,在各种风险挑战面前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作者:闫志民 王寿林,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来源:《经济日报》2022年12月14日第10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