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集锦 > 海外政要学人看中国 > 看中国综述

王婷 李洪峰:非洲社会各界关于中共二十大的若干认知

作者:王婷 李洪峰 | 发布时间:2023年03月06日 | 来源:《国外理论动态》2022年第6期 | 字体放大 | 字体缩小

     一、非洲社会各界热议中国取得发展成就的原因

 中共二十大通过的报告在国际社会引起广泛关注,非洲社会各界也纷纷参与讨论。非洲各国媒体、智库和学者对中共二十大关于中国过去5年的工作和新时代10年的伟大变革的总结表示高度认可。回顾中国不断前进的发展步伐,非洲社会各界从以下五个方面围绕中国发展的内在动因进行了解读和思考。

 (一)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中国取得瞩目成就的关键

 非洲社会各界高度认同中国新时代10年的伟大变革。大会后,摩洛哥国王穆罕默德六世向习近平发来贺电指出:“您领导中国在各领域取得重大成就,巩固并提升了中国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的地位和影响。”尼日利亚《国民报》认为,习近平作为全党核心,坚持以“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观及“艰苦奋斗”“敢于斗争”的自我革新理念,指引中国共产党不断前行和发展,带领中国实现跨越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其速度、规模及影响都是全球独一无二的。埃塞俄比亚执政党繁荣党副主席、总书记阿登·法拉赫(Adem Farah)对中共二十大的召开表示祝贺并强调:

 “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团结带领中国各族人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繁荣党对此深感钦佩。中国成功找到了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为全体发展中国家树立了光辉榜样。”乌干达学者阿瓦·赛曼达(Allawi Semanda)认为,“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体现了全过程人民民主,这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他举例道:“从中共二十大报告表述中可以看到,习近平从未使用过‘我’作为汇报主体,而是始终强调‘我们’,这代表着中国共产党的民主性和包容性,即在国家决策和治理方面遵循倾听、协商、多方合作的民主原则。”

 非洲社会各界高度认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能力及其对世界的贡献。安哥拉交通部部长里卡多·维加斯·德阿布鲁(Ricardo Viegas de Abreu)指出,中国共产党的出色领导是中国取得今日成就的关键所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探索出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路径,不仅符合中国的实际国情和发展理念,也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乌干达《新愿景报》记者尼尔森·基瓦(Nelson Kiva)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中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建成全球最大的高速铁路网、高速公路网、世界级港口群等,这些发展成就都证明了中国共产党强大的领导能力。肯尼亚非洲政策研究所所长彼得·卡格万加(Peter Kagwanja)指出,中国共产党强有力的领导及其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不仅让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也以发展中国家的成长轨迹促进其他国家的互动式发展。

 (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成功之路

 部分非洲媒体和学者认为,在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中国共产党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方向,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其具体内涵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博茨瓦纳《每日新闻》报道称,中国式现代化是基于中国国情探索出的一条独特道路,中国式现代化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实现现代化的新选择。南非约翰内斯堡大学中非研究中心主任孟大为(David Monyae)认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人类发展史上的伟大创造。中国探索出符合本国发展的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也为世界提供了更加公平的发展道路。

 其次,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卢旺达记者让·德拉克鲁瓦·塔巴罗(Jean de la Croix Tabaro)认为,中国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发展目标以及脱贫攻坚的实践经验为包括非洲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带来了发展希望。尼日利亚《领导者报》认为,中国共产党重视人民利益,努力推动社会全面发展,在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科技进步、提供就业、改善人民生活方面全面推动脱贫攻坚工作并取得巨大成效。中国对全球减贫贡献率超过70%,中国脱贫的成功是全人类的成功,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

 再者,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津巴布韦《先驱报》指出,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和平发展的开拓者和守护者,成为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的建设者。尼日利亚中国研究中心主任查尔斯·奥努纳伊朱(Charles Okechukwu Onunaiju)表示,中国主张建立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走对话优先于对抗、多边优先于单边的和平发展新道路。在当前全球发展面临严峻挑战的时刻,中非关系已成为国际关系的典范,中非加强合作对世界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中国一以贯之的发展思想

 非洲媒体和学者聚焦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肯尼亚《星报》记者布莱恩·奥蒂诺(Bryan Otieno)认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中国共产党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具体举措。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方针,维护了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国是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通过脱贫攻坚等系列举措,不断满足中国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真正实现共同富裕目标。刚果(金)学者安托万·罗杰·龙刚(Antoine Roger Lokongo)指出,中国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全面加强生态文明建设,通过推动绿色经济发展,真正保障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让人民群众感受到了经济发展带来的实实在在的环境效益。塞内加尔《太阳报》评论道:“中国的民主是真正的民主。在实践中,中国人民为促进国家发展付出了艰辛努力,同时人民也共享了发展的成果。”

 (四)坚持深化改革开放是中国强国之路

 非洲社会各界认为,在复杂而多变的世界格局下,中国坚持走改革开放的道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日益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稳定之锚和动力之源。加纳记者马里克·苏曼娜(Malik Sullemana)认为,中国通过贯彻新发展理念,努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积极培育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在经济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肯尼亚内罗毕大学外交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阿代尔·卡文斯(Adhere Cavince)指出,近10年来,立足实现高质量发展是中国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做出的决策,带来的结果是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巨大经济贡献。2021年中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的比重达18.5%,比2012年提高7.2个百分点,稳居世界第二位。2013—2021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超过30%,居世界第一。中国对非洲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20%。南非《独立传媒》报道称,新时代的中国坚持构建新发展格局,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政策,为世界经济共同发展注入新力量。中国积极推动“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相继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新开发银行、丝路基金等,坚持高质量实施《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中国的数字丝绸之路为全球发展创造了新机遇。

 还有部分解读主要聚焦对外开放和多边主义的关系,认为中国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一方面深入参与全球产业分工与合作,维护多元稳定的国际经济格局和经贸关系,另一方面高举多边主义旗帜,以更加积极的姿态投身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津巴布韦新闻部部长莫妮卡·穆茨万古瓦(Monica Mutsvangwa)赞赏中国对多边主义以及全球和平与稳定发展的贡献,指出中国通过“一带一路”倡议,积极参与全球产业分工与合作,促进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促使全球经济朝着更加稳定、包容、开放的方向发展,这将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更多投资发展的机会。刚果(金)学者龙刚指出,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在抗疫合作、环境保护、气候变化等议题上发挥积极作用。中国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理念,为世界未来的多边主义合作指明了道路。尼日利亚阿布贾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院长谢里夫·加里·易卜拉欣(Sherrif Ghali Ibrahim)强调,中国在国际舞台上言出必行,通过多边合作机制积极参与全球性事务治理,将全球化进程推向更公平、更具包容性的发展变革之路。例如中国提出构建“互利共赢、合作发展”的中非命运共同体,借助中非合作论坛开展“一带一路”倡议对接多边发展议程,对非洲发展而言具有重要意义。他总结道:“中国是公共产品的提供者,是国际秩序的捍卫者,是全球发展的贡献者,是世界和平的缔造者。”

 (五)坚持发扬斗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不断铸就的宝贵精神品质

部分报道尤为关注中共二十大报告中谈到的反腐败斗争。塞拉利昂记者协会主席艾哈迈德·萨希德·纳斯雷拉(Ahmed Sahid Nasralla)表示:“我最欣赏的部分是习近平在中共二十大上强调反腐败斗争精神的讲话。他强调中国共产党要不断增强党组织的政治功能,从严治党并加强廉政建设,打赢反腐败攻坚战。这说明中国共产党敢于审视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这是中国共产党永葆生机的原因之一。”索马里《国家新闻报》报道,中国打击腐败的系列举动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敢于自我革命的斗争精神,是其改善国内政治生态治理和促进经济繁荣发展的关键因素。
 

 二、中共二十大对非洲发展的借鉴意义

 多个非洲政党表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值得非洲学习和借鉴。南非共产党第一副总书记索利·马派拉(Solly Mapaila)指出:“国家机关的执行力更多与执政党的领导力息息相关,而执政党领导力是国家发展的核心问题。中国国家机关的执行力超过了世界大多数国家和地区。非洲领导人应该从中国共产党的制度运行力、战略决策力、社会动员力、统筹协调力中学习执政经验。”中非共和国团结一心运动全国执行书记、国民议会议长森普利斯·萨兰吉(Simplice Sarandji)表示,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为中国的发展而不懈奋斗,希望能够学习并借鉴中国发展的务实经验。此外,喀麦隆人民民主运动主席、总统保罗·比亚(Paul Biya)、莫桑比克解放阵线党主席、总统菲利佩·雅辛托·纽西(Filipe Jacinto Nyusi)、肯尼亚执政党联合民主联盟领袖约翰斯通·穆萨马(Johnstone Muthama)等多国政要在对中共二十大的召开表达衷心祝愿时,也对本国学习中国治国理政经验、加强政党交流表达了殷切期盼。

 不少非洲学者和媒体都表示,中国的前进道路是一条基于本国国情、适时改革、不断创新的发展之路。对于非洲国家而言,应根据各国国情因地制宜找准发展模式,走出适合非洲人自己的发展道路。

 首先,道路自信建立在文化自信的基础之上,非洲人民需要加强非洲文化的认同感。南非大学姆贝基非洲领导力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谭哲理(Paul Tembe)在其著作《南非人眼中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指出,爱国主义教育是中国共产党激励中国人民树立文化自信的重要一步,这也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内涵之一。中国对人民群众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的培育,值得非洲各国学习借鉴。南非学者布莱恩·索库图(Brian Sokutu)也指出,中国近十年来最重要的变化之一,就是中国人民文化自信的大幅提升。未来非洲应在《2063年议程》框架下逐步加强非洲文化认同,从价值观及发展理念上形塑非洲人民的文化自信。喀麦隆《论坛报》指出,促进中国传统文化发展是确保提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影响力的重要一步。非洲是一个拥有悠久文明史的大陆,中非又有着相似的历史渊源和文化价值观,如何发挥自身的文化优势以凝聚非洲人集体的精神内涵,中国有太多值得非洲学习借鉴的地方。

 其次,中国的脱贫经验可供非洲国家借鉴。肯尼亚资深媒体人卡文斯·阿德希尔(Cavens Adhill)认为,在非洲人眼中,中国近1亿人在短短10年内成功脱贫,这是人类历史上里程碑式的成就,为非洲国家提供了可借鉴的样本。索马里《国家通讯社》指出:“我们要从中国发展实际中学习处理包括饥饿、疾病和社会冲突等发展挑战的成功经验。”未来索马里可以通过系列交流活动向中国学习其在消除贫困等方面取得的卓越成就,旨在缓解索马里因严重干旱造成的人道主义危机。
 

 三、中共二十大与中非关系的未来

 部分非洲学者认为,依托中非合作论坛和“一带一路”倡议,中非双方将共建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马达加斯加学者迪迪·拉钦巴扎菲(Didi Ratsimbazafy)认为,中共二十大报告中强调了中国“新发展格局、高质量发展”的经济发展导向及“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政策,未来马中将借助中非合作的优势,逐步落实已签署的“一带一路”倡议备忘录,继续在中非合作论坛机制下深化经贸往来。《非中评论》期刊创始人杰拉尔德·姆班达(Gerald Mbanda)认为,非洲国家期盼着中共二十大后推出一系列加强对外开放的举措。中国是非洲的第一大贸易伙伴,未来“一带一路”倡议与非洲联盟《2063年议程》以及非洲各国的国家发展战略的更深层次的对接和融合,将为拉动当前疲软的非洲经济增长注入强劲动力。

 另一种解读指出,中非在全球安全倡议和全球发展倡议下将迎来更大合作空间。津巴布韦《先驱报》指出,中共二十大召开之际,正是中国和非洲寻求安全治理和促进人类社会和平发展的新举措之时。中国提出的全球发展倡议和全球安全倡议,让非洲国家看到以发展为导向的合作机会,将助力非洲消除社会动荡和安全威胁,加强国家维稳能力建设,为可持续、包容性和高质量的全球和平安全发展创造有利的环境。尼日利亚《领导者报》指出,非洲国家期待中国在全球稳定和繁荣中发挥更突出的作用。在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的背景下,大多数非洲国家经济遭受严重影响,非洲国家期待着中共二十大强调的发展议题的落实,希望未来同中国在经济、安全、绿色、人文、教育等多领域加强发展合作。肯尼亚学者朱迪斯·姆瓦伊(Judith Mwai)认为,中共二十大表明中国未来可能会根据“重塑以正义原则为基础的中国国际秩序观”的主张,支持非洲参与全球治理议题的讨论与决策,这对激发非洲国家的能动性、重振集体发展的自信心而言十分重要。

 部分非洲媒体和学者强调,未来中非将朝着绿色发展领域持续大跨步。尼日利亚《领导者报》发表题为《中国在支持气候变化适应方面发挥引领作用》的报道,指出中国在中共二十大报告中重点提及绿色发展,未来其将在碳排放、气候变化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帮助非洲国家加强应对和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建设。肯尼亚记者埃里克·比贡(Eric Biegon)认为,中国承诺将鼓励更多的中资企业赴非开展投资,特别是扩大对绿色制造业、绿色农业、绿色经济等领域的关注。南非约翰内斯堡大学孔子学院外方院长戴维·蒙亚埃(David Monyae)指出,发展空间技术及相应的能力建设是中国与非洲未来开展绿色合作的关键领域。非洲期待中国运用空间技术管理和治理水资源、海洋资源、环境及气候变化,为非洲带来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布隆迪《复兴报》指出,中共二十大报告中强调中国将继续呼吁全球开展绿色经济合作。未来中国将继续遵守世界贸易组织的多边贸易规定,积极承担大国责任,开展同非洲大陆在内的多个国家间的绿色发展合作。


 四、结语

 通过对非洲新闻报道、评论文章和学术研究文献的梳理可知,总体看来,非洲社会各界对中共二十大的认知较为积极,渴望学习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借鉴中国领袖的领导力等发展经验,并对中国共产党国内国际角色抱有积极期待。同时他们也对中共二十大报告里提及的、与非洲发展议题相契合的重点领域例如经济发展、中非合作等给予高度重视。不过需要指出的是,非洲社会各界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解和思考存在不足,特别是在气候变化全球治理议题上,部分非洲媒体或智库对中国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所采取的积极稳妥方式尚不能完全理解,甚至存在误解。未来,中国学界应同非洲社会各界进一步开展多维度、深层次、宽领域的交流与合作,逐步化解非洲各界因信息欠缺或理解不够而产生的消极误解,从而为推动构建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王婷、李洪峰:北京外国语大学非洲学院,非洲研究中心]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冷战后全球主流媒体意识形态演变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引领国际舆论对策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来源:《国外理论动态》2022年第6期,“特稿-海外各界解读中共二十大”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