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年05月19日 | 来源: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网站2023-05-19 | 字体放大 | 字体缩小
党的二十大报告第三部分,明确提出了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报告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紧接着,报告系统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特征和九个方面的本质要求。今年 2月 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再次强调,要正确理解和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他指出:“概括提出并深入阐述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党的二十大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最新重大成果。中国式现代化是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长期探索和实践中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重大成果,我们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拓展和深化。”我们可以从“两个结合”的角度深化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解。
实现现代化,是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显著标志,是近代以来世界各国孜孜以求的共同目标。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此,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成为了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伴随着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的探索,中国人民也开始苦苦寻求现代化之路。但是,无论是地主阶级改良派的洋务运动,还是农民阶级的太平天国运动,还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变法维新运动,还是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的辛亥革命,都没有也不可能找到在中国实现现代化的正确道路。探索并开创中国现代化道路的重任历史地落到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紧密结合中诞生的中国共产党的肩上。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党领导人民经过长期实践和艰辛探索,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地走出了一条中国式现代化之路。
一、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开创并不断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走向现代化,既要遵循现代化一般规律,更要符合本国实际,具有本国特色。”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是实现现代化的先决条件。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经过 28年浴血奋战,党领导人民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为实现现代化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指出:“我们已经或者即将区别于古代,取得了或者即将取得使我们的农业和手工业逐步地向着现代化发展的可能性。”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消灭在中国延续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毛泽东以苏联的经验教训为鉴戒,提出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找出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正确道路。1954年,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明确提出,中国要实现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和国防的现代化。毛泽东根据我国国情,提出要正确处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十大关系,明确了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中国实际国情出发、走自己的道路。1964年底,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郑重提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历史任务:“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同时,中央还确定了分两步走实现现代化的战略构想。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国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取得了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现代化建设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党结合我国实际,明确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邓小平用“小康”来诠释中国式的现代化,并提出“三步走”战略。1984年 3月,邓小平在会见外宾时解释:“翻两番,国民生产总值人均达到八百美元,就是到本世纪末在中国建立一个小康社会。这个小康社会,叫做中国式的现代化。翻两番、小康社会、中国式的现代化,这些都是我们的新概念。”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我们党大力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了从生产力相对落后的状况到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的历史性突破,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党立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新时代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提出一系列原创性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采取一系列战略性举措,推进一系列变革性实践,实现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成果。特别是如期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推动我国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并对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新的“两步走”的战略安排,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
可以看出,从“四个现代化”战略目标的提出,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的“两步走”战略安排,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一步步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不同历史时期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开创并不断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实践证明,中国式现代化走得通、行得稳,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
二、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丰富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科学社会主义的主张受到中国人民热烈欢迎,并最终扎根中国大地、开花结果,决不是偶然的,而是同我国传承了几千年的优秀历史文化和广大人民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念融通的。”中国式现代化之所以能够走得通、行得稳,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丰富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内涵。
我国古代典籍记载的“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损有余而补不足”“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等内容,反映了千百年来中国人民对公平正义的渴望和追求。这与中国式现代化“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本质要求相融通。
2000多年前,孔子就提出“富之”“教之”的理念。中国历史上的“富而教之,仁义以之兴”“富而不教,则近于禽兽”“仓廪实而知礼节”等规训,反映了中国传统社会对物质财富和礼仪教化的并重。这种“既富而教之”的思想,与中国式现代化“实现高质量发展”和“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的本质要求相融通。
中国自古以来就流行着“天人合一”“民胞物与”的自然观,反映了中国古代朴素的生态思想。这种“道法自然”的思维模式,与中国式现代化“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本质要求相融通。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从来没有狭隘的民族主义狂热,相反,一直践行着“和而不同”“天下大同”“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的天下观。这种“协和万邦”的价值取向,与中国式现代化“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本质要求相融通,等等。
正是由于这些传统文化基因与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相契合、相融通,所以我们党在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实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过程中,使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内涵更加丰富,既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又充满时代气息,展现出鲜明的中国风格、中国特色。实践证明,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本质,借鉴吸收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展现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图景,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世界观、价值观、历史观、文明观、民主观、生态观等及其伟大实践,是对世界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
世界上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展现了现代化的另一幅图景,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路径选择,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国方案。新征程上,我们要继续坚持“两个结合”,继续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
(作者:费虹寰,中国中共文献研究会刘少奇思想生平研究分会会长、朱德思想生平研究分会会长,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审)
(来源:《党的文献》2023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