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朱安东 黄怡暄 | 发布时间:2024年07月30日 | 来源:求是网-《红旗文稿》2024/14 | 字体放大 | 字体缩小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提出,“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对“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提出明确要求,作出具体部署。“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提出,强调了遵循经济发展客观规律和实事求是的重要原则,深化了对于新质生产力发展方式的认识,为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和行动指南。
一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2023年7月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黑龙江、浙江、广西等地考察调研时,提出“要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之后,他又在多个重要场合进行了深入论述、作出了重要部署。高质量发展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来指导,而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
我们要深刻认识到,我国是一个大国,不同部门、地区、企业具有不同的自然禀赋、发展定位、科技水平和产业结构,发展途径和推进方式均有所不同。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就是既避免搞单一模式建设,也避免贪大求全急功近利,突出强调各地区要结合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扬长补短,走出适合本地区实际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实现地区经济增长从量的提升转向质的提高。同时,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而是在原有发展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运用新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升级,避免传统产业受到冲击、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出现泡沫化等问题。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世界经济进入新旧动能转换时期,我国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新质生产力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切入点,我们要摒弃粗放扩张、低效发展,抓住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涌现的历史机遇,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就是强调要结合本地区特点,不断提高劳动效率、资本效率、土地效率、资源效率、环境效率,不断提升科技进步贡献率,不断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
高质量发展不是一时一事的要求,而是必须长期坚持的要求。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因此,新质生产力具有长期效应和规模效应,要打基础利长远,反对竭泽而渔、焚薮而田,不贪图短途利益,注重未来长期价值。同时,新质生产力的显著特点是创新,既包括技术和业态模式层面的创新,也包括管理和制度层面的创新。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并非易事,因而在积极推进的同时一定不能有浮躁心理、急躁心态,不能盲目蛮干。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贵在坚持,必须干劲持久、着眼长远。
二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要重视地区差异、产业差异和空间布局,处理好地区间共性与个性,传统产业、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以及地区内部差异三组关系。明晰其中的主要矛盾,正确处理其中的辩证关系,才能促进产业迈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
重视地区差异,处理好地区间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处理好地区间的共性与个性,体现着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统一。从矛盾的普遍性来看,一方面,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当前我国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普遍要求,也是共同追求,各地区各部门已经行动起来,把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谋划和布局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路径;另一方面,不同地区不同产业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共性,要牢牢把握相似性和共通点,学习成功案例,借鉴可复制模式。例如,新能源汽车、光伏产品、锂电池已经成为中国出口“新三样”,为经济发展和外贸出口增添强劲动力,打造了亮眼的“中国制造”新名片。从矛盾的特殊性来看,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发展潜力等存在着不同,不同产业对于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组合的要求也存在着差异。特别是对于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地区,发展新质生产力更要考虑当地的资源条件和经济实力,根据自身情况和特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找准面临的主要矛盾以及矛盾的主要方面,采取符合自身特点的办法和措施来推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必须学习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先进模式与成功案例,充分考虑本地区的优势与特色,扬长避短、同中存异,在共性与个性之间做好“加减法”,打好“特色牌”,走好“差异路”;从个性中总结共性,将各地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成功探索和先进经验上升为一般规律性认识,形成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有益指导。
重视产业差异,处理好传统产业、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三者之间的关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到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以及航空航天、海洋装备等,提到的“未来产业”包括类脑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术、未来网络、深海空天开发、氢能与储能等。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若干战略性新兴产业,开辟量子、生命科学等未来产业新赛道。这些都为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提供了明确的发力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传统产业、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互相依赖、互为补充。传统产业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础,保证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与安全水平,同时为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提供发育的土壤,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离不开传统产业的有力支撑。一些发达国家在发展新兴产业过程中忽视了传统产业,导致产业空心化和“去工业化”。我们要吸取其中的教训,绝不能一味地只追求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忽视甚至放弃传统产业,导致经济结构出现“断层”。
同时,必须统筹平衡传统产业、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的结构。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中国深度参与到国际产业分工中,但不同行业切入全球生产网络时所处的产业梯度有所不同,今天在全球产业链中所处的地位也不同,要统筹加以平衡发展。中国曾经是传统产业转移的承接者,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积极主动充当创新发展的先行者。具体来看,不同产业发展处于不同阶段,有着不同质的矛盾,需要有不同的应对措施。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传统产业处于行业发展较为成熟阶段,行业增量相对有限,但也要注意到传统产业并不一定是低端产业,用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潜力是巨大的;新兴产业处于行业发展的起步阶段,代表了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方向,要重点投资、重点建设,先立后破,逐步腾退化解旧动能,革故鼎新积极培育出新动能;未来产业代表了未来发展方向,具有很强的创新性和不确定性,可以通过超前布局抢占科技发展的制高点。因此,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就是要把握重点建设与非重点建设、长期投资与短期投资等关系,算好大账、总账、长远账。
重视空间布局,处理好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以及地区内部差异。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不同地区自然资源、历史基础和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在全国总体布局中的功能和定位也各不相同。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处理好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产业布局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各地考察时,对于发展新质生产力提出了不同行动方案。比如,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东部地区具有坚实的产业基础、丰富的科教资源和良好的营商环境,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强调,“要突出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这个重点”。中部地区是我国重要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座谈会时强调,“立足实体经济这个根基,做大做强先进制造业,积极推进新型工业化”。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人才流失相对严重、创新活力相对不足,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座谈会时强调,“积极培养引进用好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深化东中西部科技创新合作,促进中央企业与西部地区融合发展”。立足我国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统筹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产业布局,促进区域间协调发展。
三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坚持正确的方法和路径。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具有全局观。“不谋全局者不能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能谋一时。”全局观要求各地发展新质生产力既谋一域也谋全局,立足国家区域协调发展的大局,明确自身发展定位和方向,因地制宜谋划和布局,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以及保证产业体系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前提下,处理好自身发展和协同发展的关系,找到自己错位发展的方向,培育新的增长极,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助力下好区域协调发展“一盘棋”。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实事求是摸清“家底”。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要求。实事求是要求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充分调研本地区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区位优势,客观反映真实情况;充分研究事物内在联系,总结出客观规律,精准识别、分类指导;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制定好实施方案,坚持出实招求实效,做到精准施策、适时适度,尽力而为、量力而行。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在遵循经济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必须遵循客观规律,做到认识、掌握和运用科技创新规律、产业演化规律、地区发展规律,等等。其中,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而科技创新具有超前性、探索性和结果的不确定性等特点,培育和发展原创性、颠覆性科技更不是线性发展的,发展新质生产力更要有充足的耐心,遵循科技创新的客观规律。同时,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调动一切有利因素,充分发掘本地区的特色和优势,既循序渐进又大胆创新,勇于探索适合本地区发展的新路子。
总之,我们要按照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的部署,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围绕发展以高技术、高效能、高质量为特征的生产力,加强新领域新赛道制度供给,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以国家标准提升引领传统产业优化升级,促进各类先进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集聚。
(作者: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院长、教授;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来源:《红旗文稿》202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