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集锦 > 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20周年 > 纪念 缅怀 研究

魏海生:新时期人民政协事业的伟大开创者和卓越领导人

作者:魏海生 | 发布时间:2024年08月22日 | 来源:《纵横》2024年第8期 | 字体放大 | 字体缩小

邓小平同志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也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人民政协事业的伟大开创者和卓越领导人,他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恢复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开创人民政协工作新局面,付出了大量心血,作出了历史性贡献,永远值得我们怀念和学习。

图片

1978 年3 月,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邓小平当选为全国政协主席

当选政协第五届全国委员会主席

邓小平与人民政协的渊源可以追溯到缔造新中国的伟大时刻。

1949年8月4日,按照中共中央的安排,邓小平专程从上海到达北平,为参加新政协筹备会的代表作关于从渡江到占领上海和接管上海后的工作情况的报告,介绍了京沪杭战役的过程,着重对取得这一战役胜利的原因作了分析。

1949年9月21—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举行。9月底,戎马倥偬的邓小平将第二野战军进军大西南的各项工作部署完毕并且部队已经出动后,从南京赶到北平。9月30日下午,他出席了在中南海怀仁堂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最后一次会议,并在会上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委员、政协全国委员会委员。

新中国成立初期,邓小平主政大西南。1952年调中央工作后,他先后担任中共中央秘书长、中央政治局委员、政府副总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作为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邓小平认真落实党的统一战线政策,高度重视并积极支持政协工作,为新中国统一战线工作和人民政协事业的开拓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图片

1953 年2 月,邓小平(二排右一)出席政协第一届全国委员会第四次会议

历史的日历翻到1978年2月25日这一页。当天的《人民日报》上鲜红的报头映衬出喜庆的政治气氛。在头版刊印的毛主席语录“我们一定要努力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的一切积极的因素,直接的、间接的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之后,“五届政协第一次会议在京隆重举行”通栏标题格外醒目。

就在前一天的下午,担任大会执行主席的邓小平宣布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开幕,全场响起长时间热烈的掌声。这次会议距离1964年12月召开的全国政协四届一次会议已过去了13年多之久,也是政协全国委员会在停止活动10多年之后召开的首次会议。共有1800多名委员出席会议,人数之多和代表的广泛性都是空前的。会议期间,委员们济济一堂、共议大政,意气风发、豪情满怀。不论年长年轻,不论来自哪一方面,大家都为10多年之后第一次召开政协会议而感到欢欣鼓舞,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被“四人帮”践踏了的党的统一战线政策,又重新焕发出其巨大的威力。

3月8日下午,历时13天的五届政协第一次会议胜利闭幕。会议选举邓小平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主席,成为继毛泽东、周恩来之后的第三位全国政协主席。在会议闭幕式上,邓小平发表了简短而精辟的讲话。他指出:“现在,我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实现社会主义的四个现代化,是前所未有的伟大事业,是一场极其深刻的革命。我国革命统一战线必将在实现新时期总任务的斗争中,在向四个现代化的伟大进军中,发挥它的重要作用。”他希望“各方面的朋友们,同志们,再接再厉,继续前进,共同为我们这个伟大的事业贡献自己全部的力量”。(《邓小平年谱》第四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年版,第270页)

图片

邓小平在五届全国政协一次会议上投票

对于这次政协会议,特别是邓小平担任“文革”后的第一任全国政协主席,国内外予以了极大关注。《人民日报》、《红旗》杂志、《解放军报》发表社论指出:会议“通过了新的政协章程,选举了受到全国人民爱戴的党和国家领导人邓小平同志为五届政协主席,选举了五届政协全国委员会的其他领导成员。这次会议,标志着我国革命统一战线和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有了新的发展”。法新社对此评论道:“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搁置起来的政协,通过选举负有众望的和强有力的政界领导人邓小平担任主席而标志它恢复了政治生命”“他必定会使政协在将来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10个月后,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结束了粉碎“四人帮”后党和国家工作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党在思想、政治、组织等领域的拨乱反正从此全面展开,我国的改革开放拉开了序幕。在邓小平主席的卓越领导下,人民政协事业的发展也进入了新时期。

推动新时期统一战线和人民政协工作的理论创新与发展

在担任全国政协主席期间,邓小平就有关党的统一战线和人民政协工作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科学分析了我国社会阶级状况的根本变化,从根本上回答了人们所关心和思考的有关统一战线和人民政协的重大理论和政策问题,有力地指导和推动我国统一战线和人民政协事业沿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正确路线的轨道发展。

深刻阐明了新时期统一战线工作的历史方位。邓小平指出:“我们的国家进入了以实现四个现代化为中心任务的新的历史时期,我们的革命统一战线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85页)“国家工作重点的转移,国内阶级状况的根本变化,使得新时期统一战线的性质、任务、方针、基本政策都发生了新的重大变化。”(《邓小平论统一战线》,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年版,第241页)在这一伟大的历史变革中,“统一战线仍然是一个重要法宝,不是可以削弱,而是应该加强,不是可以缩小,而是应该扩大。”(《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03页)

深刻阐明了新时期统一战线的性质。邓小平指出:新时期的统一战线“已经发展成为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最广泛的联盟”(《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03页)。“统一战线的性质,叫革命的爱国的统一战线,就是社会主义劳动者和爱国者的联盟。这样范围就宽了,具有广泛的性质。”(《邓小平论统一战线》,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年版,第159页)

深刻阐明了新时期统一战线的工作对象。邓小平指出:“统一战线的对象,清楚得很,顾名思义,是把一切能够联合的都联合起来,范围以宽为宜,宽有利,不是窄有利。”(《邓小平论统一战线》,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年版,第158—159页)“各民主党派和工商联,都是我国革命的爱国的统一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民政协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中国文史出版社2009年版,第360页]“各民主党派和工商联的成员以及他们所联系的人们中,有大量的知识分子,其中不少同志有较高的文化科学水平,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不少同志是学有专长的专门家,他们都是现代化建设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人民政协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中国文史出版社2009年版,第361页]

深刻阐明了新时期人民政协工作的主要职能。邓小平指出:“人民政协是在共产党领导下实现各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团结合作的重要组织,也是我们政治体制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实行互相监督的重要形式,它在我国各族人民中享有很高的威信。”(《邓小平论统一战线》,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年版,第239页)“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继续需要政协就有关国家的大政方针、政治生活和四个现代化建设中的各项社会经济问题,进行协商、讨论,实行互相监督,发挥对宪法和法律实施的监督作用”(《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87页),“在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实践中,作出积极的贡献”(《邓小平论统一战线》,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年版,第239页)。

深刻阐明了新时期统一战线和人民政协的根本任务。邓小平指出: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和人民政协工作要服从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其任务“就是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努力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同心同德,群策群力,维护和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而奋斗”(《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87页)。他要求新时期人民政协“要广开言路,广开才路,坚持不抓辫子、不扣帽子、不打棍子的‘三不主义’,让各方面的意见、要求、批评和建议充分反映出来,以利于政府集中正确的意见,及时发现和纠正工作中的缺点、错误,把我们的各项事业推向前进”(《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87页)。

邓小平的这些重要论述,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关于统一战线和人民政协工作的理论,实现了统一战线和人民政协工作任务的历史性转变,为新时期统一战线和人民政协事业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成为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推动新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逐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轨道

早在1979年,邓小平就从健全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高度说明多党合作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他指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行多党派的合作,这是我国具体历史条件和现实条件所决定的,也是我国政治制度中的一个特点和优点。”(《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05页)

他根据民主党派社会基础发生的深刻变化,明确提出我国的民主党派“已经成为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和一部分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的政治联盟,都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政治力量”(《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86页)。他强调,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为主要内容,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

他希望民主党派和工商联“做中国共产党的诤友”,以主人翁的态度,就国家的大政方针和各方面的工作,勇敢地、负责地发表意见,提出建议和批评。他说:“在国家政治生活和各项事业中,由于中国共产党居于领导的地位,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正确与否,工作做得好坏,关系着国家的前途和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同时,由于我们党的执政党的地位,我们的一些同志很容易沾染上主观主义、官僚主义和宗派主义的习气,因此,对于我们党来说,更加需要听取来自各个方面包括各民主党派的不同意见,需要接受各个方面的批评和监督,以利于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克服缺点,减少错误。”(《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05页)

同时,他特别强调要毫不动摇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他指出:“我们国家也是多党,但是,中国的其他党,是在承认共产党领导这个前提下面,服务于社会主义事业的。”“我们党同其他几个党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这个方针要坚持下来。但是,中国由共产党领导,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由共产党领导,这个原则是不能动摇的;动摇了中国就要倒退到分裂和混乱,就不能实现现代化。”(《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67—268页)

在邓小平的亲自指导下,新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逐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轨道。1982年9月,中共十二大把毛泽东等确定的处理与民主党派关系的“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八字方针发展完善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十六字方针,以此作为新时期多党合作的基本方针和处理中共同民主党派关系的基本原则。

1982年12月,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正式通过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四部宪法,其中明确规定:“在长期的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已经结成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有各民主党派和各人民团体参加的,包括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和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爱国者的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这个统一战线将继续巩固和发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有广泛代表性的统一战线组织,过去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今后在国家政治生活、社会生活和对外友好活动中,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维护国家的统一和团结的斗争中,将进一步发挥它的重要作用。”[《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6月版,第186页]这是人民政协的性质、地位和作用首次被载入国家根本大法,为人民政协履行职能、开展工作提供了根本的法律保障。

图片

1980 年元旦,邓小平在全国政协举行的新年茶话会上讲话

1980年9月12日,全国政协五届三次会议作出了修改政协章程的决议,并成立了以邓小平为主任委员,刘澜涛、朱蕴山、史良、胡厥文为副主任委员共91人组成的政协章程修改委员会。在历时两年多的修改过程中,邓小平多次发表重要讲话或作出批示,就修改章程重大问题提出明确意见和要求。1982年12月11日,全国政协五届五次会议通过新修订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新的章程对人民政协的性质、作用、任务以及组织原则、基本工作作出明确规定,特别将“十六字方针”写入总纲。章程规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一种重要形式,根据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对国家的大政方针和群众生活的重要问题进行政治协商,并通过建议和批评发挥民主监督作用。”新修订的政协章程为人民政协参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提供了制度保障。

图片

1982 年12 月11 日,全国政协五届五次会议通过新修订的政协章程。图为邓小平(前排右三)等在主席台上

1989年1月,邓小平作出批示:“可组织一个专门小组(成员要有民主党派的),专门拟定民主党派成员参政和履行监督职责的方案。”[《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1262页]在他的亲自指导下,1989年12月,《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正式颁布,首次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确定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意见》的制定和实施,在统一战线和人民政协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为新时期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提供了政策依据和实施准则。

推动统一战线和人民政协大量冤假错案的复查平反,一系列历史遗留问题得到妥善解决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邓小平的推动和指导下,全国范围内的拨乱反正工作全面展开。

邓小平十分重视统一战线和人民政协大量冤假错案的复查平反,特别是纠正反右斗争扩大化的错误。邓小平指出:“给右派分子全部摘掉帽子,改正对其中大多数人的处理,并给他们分配适当的工作,就是一件很必要的、重大的政治措施。”(《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43-244页)他要求:“对于没有错划的那几个原来民主党派中的著名人士,在他们的结论中也要说几句:在反右派斗争前,特别是在民主革命时期,他们曾经做过好事。对他们的家属应该一视同仁,在生活上、工作上、政治上加以妥善照顾。”(《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94页)

按照邓小平的要求,第五届全国政协把复查平反冤假错案作为重大而紧迫的政治任务,作了大量的工作。仅1980年9月至1982年11月的两年多时间里,全国政协就处理人民来信35600余件;组织开展了一系列有关民主人士、原工商业者的安排使用问题的专题调研。在各方面的共同推动下,许多落实政策、解决工作生活问题的诉求逐步得到解决。有相当一部分得到落实政策的人士后来被推荐参加到了全国政协和地方各级政协之中。仅1979年五届政协二次会议,就有近百位得到平反的民主党派成员、知识分子和爱国人士新增补为全国政协委员。

在领导拨乱反正的过程中,邓小平亲自做民主党派、人民团体、无党派人士的工作,鼓励他们放下包袱,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1979年1月17日,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不到一个月,邓小平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五老火锅宴”,听取胡厥文、胡子昂、荣毅仁、周叔弢、古耕虞五位著名的工商界代表人物对国家经济建设的意见和建议。邓小平在谈话中指出,要发挥原工商业者的作用,落实对原工商业者的政策,并希望得到政策落实的原工商业者“钱要用起来,人要用起来”“只要是把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搞好,就不要犹豫”(《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57页)。在拨乱反正刚刚开始的当时,邓小平的这次谈话令在座的“五老”精神振奋,也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原工商业者和社会各界人士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热情。

图片

1982 年11 月,邓小平(右)同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会主席史良(中),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工商联主任委员胡子昂(左)交谈

推动人民政协为落实新时期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建言献策、积极作为

在担任全国政协主席期间,邓小平多次在政协会议和活动中就知识分子问题发声,反复强调知识分子的重要作用,要求政协在落实知识分子政策方面多做工作。

1979年6月15日,在全国政协五届二次会议上,邓小平指出:“我国广大的知识分子,包括从旧社会过来的老知识分子的绝大多数,已经成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正在努力自觉地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1979年10月19日,在全国政协和中共中央统战部招待出席各民主党派和全国工商联代表大会代表的宴会上,邓小平进一步强调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好知识分子问题。他指出:“目前,在调动和发挥各方面的知识分子、专家以及其他人士的积极作用上,还存在不少问题。他们在工作和生活上,还有一些困难,需要经过调查研究,采取有效措施,逐步予以解决。希望各民主党派协同党和政府,共同努力,把这项工作做好。”

1980年8月28日,在全国政协五届三次会议上,邓小平要求:“要大量发现、培养和提拔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人才,广开才路,人尽其才。”

根据邓小平的要求,第五届全国政协将落实知识分子政策作为经常性的重要任务,每年都作出安排部署。在此期间,人民政协根据自身的特点,做好政协委员中知识分子的工作;协助有关部门大力宣传中国共产党关于新时期知识分子问题的理论和政策;组织开展一系列专题调研,召开多次座谈会,积极为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建言献策。仅1979年10月下旬至1980年1月底,3个月时间,全国政协就先后举行了24次知识分子问题座谈会,并将座谈会提出的问题和建议,反映给中共中央和有关部门,促进了相关问题的解决。1981年12月至1982年11月,全国政协又围绕中年知识分子问题进行了一系列专题调查。全国政协主席会议听取了调查情况的汇报,一致认为,中年知识分子面临的教学科研任务重、基层党政工作担子重、经济负担家务劳动重、工资收入生活水平低的情况必须解决。为此,全国政协向中共中央提交了调查报告。陈云同志看到有关调查报告等材料后当即致信中央政治局常委,指出:“这是国家的一个大问题,确实要下大的决心,在今明两年内着手解决,不能再按部就班地搞。”他建议责成中央书记处来抓这项工作。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中年知识分子工作和生活条件方面存在的许多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邓小平领导第五届全国政协所做的这些工作,对落实知识分子政策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为知识分子在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中发挥聪明才智创造了有利条件,为在全社会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作出了重要贡献。

推动新时期民族宗教工作开创新局面

邓小平深刻分析新时期我国民族宗教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提出了民族宗教工作的新方针新任务,对民族宗教工作领域的拨乱反正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1979年6月,在全国政协五届二次会议上,邓小平指出:“我国各兄弟民族经过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早已陆续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结成了社会主义的团结友爱、互助合作的新型民族关系。各民族的不同宗教的爱国人士有了很大的进步。在实现四个现代化进程中,各民族的社会主义一致性将更加发展,各民族的大团结将更加巩固。”(《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86页)

他强调,在新的历史时期,发展民族地区经济,“使全国各族人民都能比较快地富裕起来”(《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52页),是巩固民族团结的关键,也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重要条件。

邓小平要求高度重视、正确对待宗教问题,尊重和保护宗教信仰自由,扩大同爱国宗教界的统一战线。他强调:“对于宗教,不能用行政命令办法,但宗教方面也不能搞狂热,否则同社会主义,同人民的利益相违背。”(《邓小平新时期统一战线理论学习纲要》,华文出版社1998年版,第68页)

对于爱国民族宗教人士,邓小平热情关心。1980年8月,他约请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的第十世班禅额尔德尼·确吉坚赞到家中叙谈,称赞班禅是“我们国家一个最好的爱国者”,希望他对祖国多作一些贡献。

在邓小平的亲自指导下,1978年,政协第五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之后,全国政协重建了民族组和宗教组。在此期间,全国政协广泛宣传和切实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民族、宗教政策,平反民族、宗教界的冤假错案,认真做好团结教育民族和宗教界委员的工作,开展民族宗教方面的对外友好交往,围绕加强平等团结和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解决宗教工作中存在的一些政策性问题积极建言献策,发挥了独特作用。

通过全国政协及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新时期民族宗教工作逐步回到正确轨道上来,出现了生机勃勃的局面。

推动新时期人民政协在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中发挥独特作用

邓小平十分重视发挥统一战线和人民政协在推进祖国和平统一事业中的独特作用。他指出:“实现台湾归回祖国,完成统一大业,是全中国人民包括台湾广大骨肉同胞在内的共同愿望,也是我们革命的爱国的统一战线所面临的一项光荣的神圣的任务。”(《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05页)“现在最大的统一战线问题,是台湾归回祖国、实现祖国统一问题。”(《邓小平论统一战线》,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年版,第158页)“人民政协应当积极开展工作,发展爱国统一战线,促进台湾早日归回祖国,实现祖国统一大业。”(《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88页)

在邓小平的领导下,五届全国政协始终将争取实现包括台湾在内的祖国统一大业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积极宣传、贯彻执行中国共产党和政府关于统一祖国的方针政策,特别是“一国两制”的基本国策,协助有关方面落实有关台湾同胞、港澳同胞的政策,去台人员在大陆亲属的政策以及其他政策,充分发挥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各界爱国人士和委员的积极作用,做好同港澳同胞和台湾各界人士的联系和团结工作。隆重举办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辛亥革命纪念活动,在国内外产生了巨大的政治影响。

图片

1980 年,邓小平(左)和宋庆龄在全国政协举行的新年茶话会上交谈

推动人民政协更加广泛地做好对外交往和侨务工作

邓小平多次强调,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我国需要争取一个有利于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和平的国际环境。为此,他高度重视、积极支持人民政协主动开展人民外交活动,鼓励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和各界人士充分利用在国际上有广泛联系和影响的有利条件,扩大和加强同更多国家、特别是第三世界国家的友好组织和友好人士的团结合作,为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贡献力量。

在此期间,全国政协多次组织有关委员就重要国际问题进行座谈,宣传和支持我国政府的对外政策。如对美国继续向台湾出售武器,侵犯中国主权、干涉中国内政的行为,国际组就举行座谈,表明了中国人民的原则立场。全国政协还通过对外访问、邀请来华等方式,加深相关国家各阶层人士对我国的了解,增进国与国之间人民的友谊。正如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指出的:“人民外交活动的广泛开展,对增进与各国人民的友谊和联系,宣传我国统一战线和人民政协的重要作用,加强各国人民对我国的了解,都取得了良好效果。”(《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第五次会议文件》,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35页)

政协侨务工作是人民政协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党和国家侨务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邓小平高度重视并大力推动人民政协做好侨务工作。他指出:“不是有个口号叫‘中华民族大团结万岁’吗?只要站在民族的立场上,维护民族的大局,不管抱什么政治观点,包括骂共产党的人,都要大团结”(《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76页),“我们要争取整个中华民族的大团结”“我们欢迎在海外的华侨、华人参与这个具有前景的事业”(《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61、162页)。他强调:“侨务政策绝大部分要恢复起来,某些要改正,不完善的要完善起来,不妥当的要改进。”[《邓小平思想年谱(1975—1997)》,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44页]

根据邓小平的要求,全国政协积极宣传并协助贯彻执行国家的侨务政策,大力加强同海外侨胞的联系和团结,鼓励他们为祖国的建设事业和统一大业作出贡献。人民政协的侨务工作得到蓬勃发展。

结  语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特别是在1978年2月至1983年6月担任全国政协主席的五年多时间里,邓小平始终站在时代要求、国家发展、人民期待的高度,在领导中国实现伟大历史性转折的同时,大力推动各级政协工作的恢复和人民政协事业的发展,奠定了新时期统一战线和人民政协事业发展的坚实基础。

在这一时期,邓小平明确提出新时期人民政协的性质、任务、职能、作用,正式确立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推动人民政协性质和作用载入宪法,人民政协的地位和作用显著提高,政协组织得到恢复和发展。到1982年底,全国已有地方政协组织1800多个,全国政协委员和各级地方政协委员20多万人。统一战线得到前所未有的扩大,人民政协工作出现了生气勃勃的局面。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协工作会议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的:“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人民政协事业发展进入了新时期。党中央进一步明确人民政协的性质、任务、主题、职能,推动人民政协性质和作用载入宪法,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确立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人民政协认真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努力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图片

邓小平和邓颖超共商国是。1983 年6 月,在全国政协六届一次会议上,邓颖超接替邓小平出任政协第六届全国委员会主席

创造历史的人,历史将永远把他铭记。邓小平为人民政协事业和多党合作事业作出的卓越贡献将永远镌刻在人民政协的光辉史册上,激励我们砥砺前行。今天,我们对邓小平同志的最好纪念,就是要学习和继承他的崇高精神风范,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周围,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思想,紧紧围绕落实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确定的健全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体系、健全协商民主机制、发挥人民政协作为专门协商机构作用等重要任务,凝心聚力、履职尽责,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智慧和力量!

文章选自《纵横》2024年第8期,作者系第十三、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原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