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恩里克·库托·达·诺布雷加 | 发布时间:2024年09月12日 |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2024-09-12 | 字体放大 | 字体缩小
地域差异、地缘政治以及意识形态的日益分化,加剧了全球各地发生冲突的风险,全球人权治理因此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气候危机和移民问题使得现状更加错综复杂。
20世纪的人类历程
20世纪无疑是进步与倒退共存的时代。英国历史学家埃里克·霍布斯鲍姆指出:20世纪以灾难起始,以危机收尾。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70年代初,经济增长与社会变革经历了一个短暂的“黄金时期”。
毫无疑问,亚历山大·弗莱明发现青霉素、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恩里科·费米发现核能、太空探索、计算机发明、哺乳动物克隆技术突破等成就,将惠及千秋万代。
然而,两次世界大战的残酷也给这个世纪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在进步与倒退的拉锯中,人类还经历了冷战和核冲突的威胁,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纳粹主义、1994年卢旺达大屠杀和2001年“9·11”恐怖袭击事件。
在经济领域,20世纪充斥着资本主义的危机:1929年大萧条、1973年和1979年石油危机。
二战后,各国纷纷走向多边合作,成立了联合国、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世界卫生组织以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
在社会层面,曾遭受污名化的黑人、妇女和移民等群体通过不懈斗争赢得了公民权和政治权利。
法治、市场自由、个人自由以及政治参与权等多种形式的民主,被视为20世纪人类发展的巅峰。
进入21世纪,以笔记本电脑和智能手机为标志的数字革命彻底改变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包括人际交流方式、研究学习方法、购物习惯以及聆听音乐的方式等。
中国的发展繁荣之路
弗朗西斯·福山在1989年的文章《历史的终结?》中宣称,历史已经画上了句号。福山指的是,以经济自由主义为核心的体系已经取得了胜利,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已然确立了其优越性,这标志着纵贯整个20世纪的意识形态争论已经画上了句号。
霍布斯鲍姆等其他学者认为:无论是共产主义还是资本主义,在20世纪均已遭遇失败,前景并不乐观。
然而,与历史学家的预期相悖,一些国家选择走自己的道路,其中最为成功的例子便是中国。中国在20世纪后半叶崛起,成为现代经济发展的标杆,并推动了全球性的变革。
中国坚定不移地致力于实现现代化和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实施了促进创新、国际合作、可持续增长以及消除极端贫困的政策。这些政策不仅推动了中国的发展,也为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有益合作敞开了大门。中国向福山、霍布斯鲍姆以及世界各国展示了一条发展繁荣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它证明了在社会主义基础上融合市场经济机制是可行的。这一道路不再追求脱离劳动世界的资本积累,且实现了史上规模最大的扶贫行动。
中国充分发掘了人民群众的巨大潜力,在一个领土辽阔的国家打下了坚实基础。我们不能对此视而不见,因为中国已经并将继续在21世纪影响人类发展,尤其是在改善千百万人的生活条件方面。
全球人权领域面临的挑战
21世纪全球治理面临巨大挑战,特别是在人权领域——如何既维护经济与社会发展成果,又在待解决的问题上取得进展,比如气候危机、技术革命、世界某些地区的饥饿问题以及保护基本权利。
众多国家依然面临不平等问题,这进一步加剧了人权方面的挑战。贫穷、教育缺失、医疗不足以及社会公正的缺乏,对人权发展形成重重障碍。
此外,营养不良依然严重影响着全球13%的人口。在过去200年中,极端贫困的比例已经从90%下降到了10%,然而不平等的现象依旧存在。在基础教育方面,19世纪时,识字是仅属于少数人的特权,而今天全球识字率已经达到了87%。尽管如此,在世界某些地区,识字率依然远远不够。
至于世界和平,战争已不应再是解决国家间分歧的途径,但遗憾的是,当前仍然发生着重大冲突,比如在欧洲和中东地区,这些冲突严重影响了众多国家公民的人权状况。
历史是起点,而非终点。20世纪文明的进步及其成就表明,我们正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行,尽管进展的步伐尚未达到理想状态。消除极端贫困和缩小不平等差距,依然是人类未竟的事业。
巴西与中国等国在应对全球治理挑战方面扮演着关键角色。巴西是全球最大的粮食生产国之一,中国则是工业、服务业和高科技在世界领先的经济强国,在全球消除不平等的历程中树立了独特典范。
中国政府提出的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成为世界未来发展的重要基石,对共建国家的经济增长具有重要作用,并将直接改善人权状况。该倡议致力于促进各大洲之间的联系,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消除文明隔阂,激发全球贸易活力。
政治经济制度是中国人权保障的关键
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制度是维护发展成果和在需要改进的领域取得进步的根本。
历史是现实的根源。唯有透过历史,我们才能洞悉今日。20世纪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政治、经济以及制度在维护人权方面扮演着核心角色,这对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
没有制度的保障,权利便无从谈起。制度既是“游戏规则”,也是实现人权必需的框架。规则或是正式的,或是非正式的,它们共同构成了社会中人类行为的约束与激励机制。这些规则依据宪法、法律、法规和道德规范,以及社会各领域中的习俗和惯例,形成了行为模式和人际关系的基础。同时,它们也调节着社会对于工作、正义、信任、诚信和合作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与态度。
显然,政治经济制度在国家建设中所扮演的角色,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兴衰成败。
在政治领域,制度的建立旨在确立稳定的秩序,降低人际交往中的不确定性。在经济领域,制度对于创造社会机遇、影响人们的行为以及生产和交易成本都具有基础性的作用。现有的制度结构通过提供激励措施,划定了个人可能的选择范围,并在确定哪些技能和知识最具价值,以及哪些行为对个人和公司最为有利方面发挥了决定性作用。
政治经济制度是中国国家发展和人权保障的关键,特别是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顺利过渡,比如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促进农村商业发展、改革商业和金融体系等,这一过程充分证明了国家的作用和重要性。
在历史上,欧洲成功构建了基于稳固和包容性政治经济制度的发展进程。例如,1688年英国的“光荣革命”强化了议会相对于君主的至高地位,为更民主的治理和财产权保护奠定了基石。二战后,建立公正的司法系统、扩展自由度特别是经济自由,成为西德等国家重建和经济增长的关键,“德国经济奇迹”便是最佳证明。从欧盟的成立以及其推动的创新政治经济一体化模式中,我们可以窥见其成就的一角。
世界人权保障和治理面临的挑战在于,既要维护20世纪所取得的成就,又要确保在21世纪为公民提供最基本的福利。这需要建立一个基于包容性政治经济制度的国家保护网。实施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可以为拉美发展中国家提供借鉴。通过有效地建立基本社会安全网和促进经济发展,可以减少贫困并提高数亿人的生活水平。
因此,21世纪全球人权治理面临的挑战需要坚固而包容的政治经济体系来保障。许多国家的政治经济改革经验可供其他发展中国家参考。要应对人权挑战,必须消除不平等,确保公民享有最基本的权利,推动发展,保护每个人的人权。
(作者:恩里克·库托·达·诺布雷加,系巴西里约热内卢州立大学首席法律顾问、巴西-中国友好协会主席)
(来源:《光明日报》 2024年09月12日 1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