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勇 樊宪雷 | 发布时间:2022年07月04日 | 来源:理论中国网 | 字体放大 | 字体缩小
为迎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召开创造良好学术氛围,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历史决议精神,进一步推进毛泽东思想特别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当代价值研究,毛泽东哲学思想研究会以“毛泽东与中国共产党的伟大精神”为主题,于7月3日在延安大学召开第29次学术年会。会议由延安大学政法与公共管理学院承办。
与会专家学者结合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党的三个历史决议特别是十九届六中全会决议精神,围绕毛泽东与中国共产党的伟大精神、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毛泽东思想在新时代的价值意义、毛泽东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等问题发表了富有创见的观点见解,展开了热烈研讨,达成了广泛共识。
山东省政协副主席、山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毛泽东哲学思想研究会会长唐洲雁研究员作题为《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的主旨发言。他指出,针对中国精神的研究,需要正确处理好三个方面的关系:一是中华文化与中国精神的关系——中国精神是中华文化的深厚积淀,是中华文化的集中体现和高度凝练,同时又是中华文化发展的动力和支撑,两者相互依存、水乳交融、共同发展;二是中国精神与中国共产党的伟大精神的关系——党的伟大精神彰显了中国精神,马克思主义使中国精神焕发了新的生机,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传承中华文脉,构筑党的伟大精神谱系,使中国精神迸发出强大力量;三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中国精神的关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一方面凝练总结、概括统筹了中国精神的核心内涵,一方面升华和丰富了中国精神的时代内容,铸就了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
围绕延安时期党开启的政治智慧和精神传承,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对外合作交流局局长杨明伟研究员、延安大学副校长谭虎娃教授等学者认为,我们党的许多优良传统和政治智慧,是由延安时期开启的,这些政治智慧和历史经验需要认真总结、传承发展。比如,我们党善于总结历史经验,在关键时期通过制定历史决议统一思想认识,指明未来发展方向。党的第一个历史问题决议《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就是在延安时期制定的。传承这一政治智慧,在改革开放初期制定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迎来建党百年时制定了《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这三个历史问题决议既一脉相承又不断发展,贯穿其中的是两大线索——理论深化线索和实践探索线索。比如,从延安大学的办校历史和学科特色也可以看出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精神特质,这些充分体现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党史党建学科、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等方面。
围绕毛泽东与党的伟大精神,中央党校教授薛广洲认为,中国共产党取得的辉煌成就,是与伟大建党精神分不开的。伟大建党精神的形成与确立是一个历史过程,贯穿于党的全部历程。延安时期,尤其是延安整风时期是我们党走向成熟的时期,也是伟大建党精神充分彰显的时期。而毛泽东哲学思想则为伟大建党精神和党的伟大精神的坚持和弘扬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因此,加强延安时期毛泽东思想及其哲学思想形成与成熟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湘潭大学李佑新教授、中山大学徐俊忠教授等人认为,毛泽东培育了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精神传统,也奠基了我们党的精神谱系,这一传统和谱系集中反映了党的辉煌历史,是中国共产党不同历史阶段的重要精神标识,是中国共产党辉煌历史铸就的永恒精神丰碑,也给我们留下了永恒的英雄榜样,成为中国共产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精神密码和永葆青春的精神基因。武汉大学赵士发教授等专家学者对此展开热烈讨论。大家一致认为,毛泽东关于为人民服务、实事求是、独立自主、艰苦奋斗等方面的思想和主张,贯穿于中国共产党的伟大精神谱系中,或者说,中国共产党的伟大精神内含着毛泽东的这些思想和主张。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具有重大意义,特别是毛泽东的理想信念、为民情怀、奋斗精神、创新品格和牺牲境界等,与中国共产党伟大精神有密切关联。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最为重要的符号标识和话语表达,中央有关部门概括出的46种精神,尤其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29种精神,无不体现着毛泽东的话语和理念。
围绕毛泽东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问题,中国社科院哲学所党委书记王立胜研究员指出,任何一个民族、任何一个历史时代的文化的精神内核无疑是哲学。不难假设,如果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完全没有精神相通之处,那就没有融合的可行性。在这一点上,延安时期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提供了范本。南京大学尚庆飞教授、南京市委党校王兵教授等也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学者们就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进行了深层的机制性探索与思考,认为两者的结合是创新性的融合,并重点关注了这一结合发生发展的特定“史观”背景。
围绕毛泽东思想在新时代的价值意义,南京社科院周直教授、延安大学崔海亮教授等学者阐述了自己的认识。他们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毛泽东思想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人类文明新形态是遵循马克思主义、克服资本主义现代文明弊端、通向共产主义的伟大阶梯。毛泽东思想开启了从文明蒙尘到创造现代中华文明的征程。毛泽东自觉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革命实践相结合,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坚持通过调查研究来把握中国国情,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实践论哲学,由此奠定了党的思想路线的哲学基础。
在其他专题的研讨中,陕西师范大学陈答才教授、中山大学谭群玉教授、西安交通大学张再林教授、西北大学王振民教授、延安大学常改香副教授、湖南科技大学罗建文教授、中共广西区委党校何成学研究员、武汉理工大学李燕副教授、南京理工大学韩步江副教授、南京理工大学王芳博士,以及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毛泽东思想研究》副主编赵小波、西柏坡纪念馆崔霞、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博士生吕晓琳等,都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他们围绕毛泽东著作及版本研究、毛泽东与延安、毛泽东与中国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建构等问题进行了讨论。许多议题和见解得到了与会学者的广泛关注。
中山大学徐俊忠教授、陕西师范大学任晓伟教授、延安大学冯志宏教授、湘潭大学李佑新教授分别主持了相关阶段的会议。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尚庆飞教授对这次会议的研讨成果作了简要的学术总结。
会议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召开,来自中共中央党校、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江苏省社会科学联合会、山东社会科学院、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南京市社会科学院、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山东大学、湘潭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大学、山东师范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延安大学以及西柏坡纪念馆等机构单位的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学术研讨会。
("理论中国"网特约通讯员张勇、樊宪雷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