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集锦 > 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 理论视野

杨洁篪: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共同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

发布时间:2023年07月24日 | 来源:求是网2021-01-01 | 字体放大 | 字体缩小

  2017年1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发表演讲,站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高度,发出“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这一世纪之问,倡导各国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呼吁国际社会从伙伴关系、安全格局、经济发展、文明交流、生态建设等方面作出努力,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此前,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9月的第70届联合国大会讲话中,强调各国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历史的转折关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时代倡议,深刻回答了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世界向何处去的重大问题,起到了拨云见日的引领作用,具有划时代的伟大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倡导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国际社会日益深入人心,中国高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旗帜,不断为世界和平发展作出新的重大贡献。特别是近几年来,世界大变局加速向纵深发展,各种新问题新挑战层出不穷,国际环境更趋复杂多变。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愈加彰显出璀璨的真理光芒,指引着中国和世界前进的正确方向。

  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深刻体现历史大趋势的时代先声

  “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如何建设这个世界”是人类社会永恒的命题。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把握人类社会历史经验和发展规律,从中国与世界的共同利益出发,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倡议,回应了各国人民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的普遍诉求,充分展现了大国领袖的世界情怀和责任担当。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洞察世界大势、汲取历史教训的重大创见。人类历史上战乱频仍、生灵涂炭,要和平、不要战争,是各国人民朴素而真实的愿望。习近平总书记在日内瓦演讲中指出,“国家和,则世界安;国家斗,则世界乱。从公元前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到两次世界大战,再到延续40余年的冷战,教训惨痛而深刻”,“让和平的薪火代代相传,让发展的动力源源不断,让文明的光芒熠熠生辉,是各国人民的期待”。只有尊重世界的多样性和各国人民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推动构建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才能真正实现人类的共同理想。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立意高远、思想深邃、内涵丰富的科学理论体系。习近平总书记从政治、安全、经济、文化、生态等方面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指出维护世界和平的前提是各国都要走和平发展道路,实现共同发展关键在于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应对全球危机之道在于各国要同舟共济,达成广泛共识要坚持求同存异,实现文明发展最好的方式是交流互鉴,保护地球家园要靠坚持绿色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真正胸怀全球、面向未来的思想,同时也完美诠释了“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政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政党”,体现了中国发展与世界发展的高度统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外交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写入党的十九大报告,写入党章和宪法,而且多次写入联合国文件,反映了各国人民的共同心声,凝聚着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其深远影响必将随着中国和世界的发展进一步彰显。

  2020年9月18日,《中国军队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30年》白皮书发布,以政府重要文件的形式向世界宣示: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中国军队始终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图为2020年10月1日,中国第三批赴苏丹达尔富尔维和直升机分队140名官兵被联合国和非洲联盟驻苏丹达尔富尔联合特派团(联非达团)授予“和平荣誉勋章”。 新华社发 余豪/摄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我们是这么说的,更是这么做的。这些年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或出席“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等重要主场外交活动,出席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等重要多边会议,全面系统阐述中国的发展观、安全观、合作观、文明观、全球治理观,提出积极应对全球性挑战的中国主张和中国方案,深刻体现了中国与各国一道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坚定决心和使命担当。习近平总书记指导我国同多个友好国家构建双边命运共同体,推动各方就打造中国—东盟、中非、中阿、中拉等命运共同体达成共识,倡议构建网络空间、核安全、海洋和卫生健康共同体得到国际社会积极呼应,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实践不断取得新进展。

  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指引下,新时代中国外交积极开拓进取,勇于担当作为,展现出更加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为维护世界和平稳定和发展繁荣作出新的重要贡献,我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感召力得到显著提升。中国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同各国友好合作,积极打造全球伙伴关系,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致力于促进世界多极化和国际关系民主化,成为维护世界和平的中坚力量。中国始终做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坚持走共同发展道路,实施全方位对外开放,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坚决维护多边贸易体系,促进国际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成为世界经济和全球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强劲动力。中国始终做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坚持倡导多边主义,深入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与建设,坚定支持扩大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积极推动妥善处理国际地区热点问题、共同应对各类全球性挑战,成为捍卫国际公平正义的有力保障。

  2020年以来,世界遭受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使人们前所未有地认识到,各国是如此休戚与共、命运相连,进一步凸显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中国共产党胜利召开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建议,擘画了2035年远景目标,中国正在迈入新发展阶段。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继续高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伟大旗帜,积极践行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为世界和平发展与人类进步事业作出更大贡献。

  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着力引领世界大变局的共赢方案

  当前,世界大变局进入加速演变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趋势深入发展,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和广大发展中国家快速崛起,推动国际力量对比持续深刻变化。同时,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国际形势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对世界和平与发展构成威胁,国际社会要求变革全球治理体系、建立更加公正合理国际秩序的呼声高涨。

  在复杂的国际形势中,中国坚定不移与各国一道,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习近平总书记成功出席联合国成立75周年系列高级别会议等重要多边会议,就事关世界和平发展和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深刻阐述中国主张中国倡议,坚定维护多边主义,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倡导恢复世界经济发展,促进国际和地区合作,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有力引领国际秩序演变走向。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应对新冠肺炎特别峰会、第73届世界卫生大会视频会议开幕式,主持中非团结抗疫特别峰会,倡导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为国际抗疫合作凝聚共识、提供指南。习近平总书记宣布中国将提高应对气候变化国家自主贡献力度,强调中国将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作出更大贡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将为世界各国创造更多机遇、实现互利共赢,宣布中国将积极考虑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彰显了中国致力于扩大开放的坚定决心和坚持开放合作的责任担当。

  习近平总书记上述重要论述和宣示,在关键时刻进一步为世界发展指明了方向,引起广泛而积极的反响,赢得国际社会高度赞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再次彰显出其真理性、预见性。

  ——面对各国之间的纷争和矛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对话协商,建设持久和平的世界。维护和平是每个国家都应该肩负起来的责任。任何国家都不能从别国的困难中谋取利益,从他国的动荡中收获稳定。沟通协商是化解分歧的有效之策,政治谈判是解决冲突的根本之道。要坚持主权平等原则,各国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侵犯、内政不容干涉,各国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应当得到维护。要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坚决摒弃强权政治和霸凌行径,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

  ——面对各种各样的威胁和挑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共建共享,建设普遍安全的世界。世界所有国家的人民都有权平等地享有安全保障,一国的安全不能建立在别国不安全之上,别国面临的威胁也可能成为本国的挑战。靠冷战思维,以意识形态划线,搞零和游戏,既解决不了本国问题,更应对不了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安全威胁,合作安全、集体安全、共同安全才是解决问题的正确选择。各方应该树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统筹应对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威胁,共同变压力为动力、化危机为生机。

  ——面对全球经济发展的问题和困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合作共赢,建设共同繁荣的世界。当前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发展失衡、治理困境、数字鸿沟、公平赤字等问题更加突出。要推进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经济全球化,为实现各国共同发展创造良好条件。各国特别是主要经济体要加强宏观经济政策协调,兼顾当前和长远,着力解决深层次问题。要维护世界贸易组织规则,支持开放、透明、包容、非歧视性的多边贸易体制,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在促进发展的同时,要着力解决公平公正问题,让发展成果惠及世界各国,让人人享有富足安康。

  2019年5月15日至22日,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在北京举行,大会举办了规模盛大的亚洲文化嘉年华和丰富多彩的亚洲文明周活动。图为5月18日,作为“亚洲文化展演”参演剧目,上海民族乐团演员与奥西波夫俄罗斯民族乐团演员共同演奏《相遇》。 新华社记者 沈伯韩/摄

  ——面对人为制造的政治偏见与文明隔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交流互鉴,建设开放包容的世界。文明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多样带来交流,交流孕育融合,融合产生进步。不同文明凝聚着不同民族的智慧和贡献,没有高低、优劣之分,只有特色、地域之别。历史呼唤着人类文明同放异彩,不同文明应该和谐共生、相得益彰,共同为人类发展提供精神力量。要摒弃傲慢和偏见,跨越文明冲突的陷阱,让世界多样性成为人类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人类文明多姿多彩的天然形态。

  ——面对环境保护的行动不足和意见歧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绿色低碳,建设清洁美丽的世界。建设生态文明关乎人类未来,伤害自然最终将伤及人类。人类不能再忽视大自然一次又一次的警告,沿着只讲索取不讲投入、只讲发展不讲保护、只讲利用不讲修复的老路走下去。要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倡导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的生产生活方式,采取切实行动认真应对气候变化,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事实充分证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国际社会有效应对共同挑战和处理解决一系列重大问题提供了中国方案。国际社会是命运相连、荣辱与共的大家庭,任何单边主义、保护主义的取向,任何讹诈封锁、极限施压的做法,任何我行我素、唯我独尊的行径,都是根本行不通的,也是注定要失败的,只有同舟共济、合作共赢才是人间正道。

  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携手建设更加美好世界的必由之路

  新冠肺炎疫情与世界大变局交织叠加、相互影响,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没有改变,各国人民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期待更加强烈。习近平总书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思想,是中国外交砥砺前行的崇高目标和根本遵循,也是世界各国携手努力的共同愿景和前进方向。

  第一,坚持和平共处,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国家间出现矛盾和分歧是正常的,重要的是通过平等对话协商解决,反对对抗和冲突。大小国家相互尊重、一律平等是时代进步的要求,也是联合国宪章的首要原则。大国要做国际法治的倡导者和维护者,不搞例外主义、不搞双重标准,要积极提供更多公共产品、承担大国责任、展现大国担当。大国要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管控矛盾分歧,努力构建新型大国关系。大国对小国要平等相待,不能恃强凌弱。中国坚定不移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定维护国际公平正义,坚持以对话弥合分歧,以谈判化解争端。

  第二,坚持多边主义,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全球事务应该由各国共同治理,国际规则应该由各国共同书写。任何国家都没有包揽国际事务、主宰他国命运、垄断发展优势的权力,更不能在世界上我行我素,搞霸权霸凌霸道。全球治理应该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各国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使全球治理体系更好反映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意愿和利益,满足应对全球性挑战的现实需要。中国坚定不移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维护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维护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核心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不断为完善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

  第三,坚持开放合作,共同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促进世界共同发展。经济全球化是客观现实和历史潮流。世界退不回彼此封闭孤立的状态,更不可能被人为割裂。要秉持开放包容理念,维护以世界贸易组织为基石的多边贸易体制,促进自由开放的贸易和投资,引导经济全球化正确发展方向。旗帜鲜明地反对单边主义、保护主义,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畅通。支持发展中国家提高自主发展能力,推动解决全球发展失衡、数字鸿沟等问题。中国坚定不移全面扩大开放,用畅通的国内国际循环,更有效率地实现内外市场联通、要素资源共享,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促进各国共享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机遇和成果,为世界经济复苏和增长增添动力。

  第四,坚持伙伴关系,推动世界各国发展友好合作。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志同道合,是伙伴;求同存异,也是伙伴。不同社会制度可以相互包容,不同发展模式可以相互合作,不同价值文化可以相互交流。各国可以建立起基于共同利益和追求的伙伴关系,建立起共同而非排他的朋友圈。中国坚定不移在结伴不结盟原则基础上广交朋友,推进大国协调与合作,构建总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框架,按照亲诚惠容理念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周边外交方针,深化同周边国家关系,秉持正确义利观和真实亲诚理念,加强同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不断完善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外交布局,建立更广泛的全球伙伴关系。

  印度尼西亚雅万高铁项目是“一带一路”倡议的标志性工程和印尼国家战略项目。图为2020年9月3日,雅万高铁4号梁场进行架梁作业。 新华社发 祖卡南/摄

  第五,坚持命运与共,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流行性疾病不分国界和种族,是人类共同的敌人,国际社会只有共同应对,才能战而胜之。要秉持科学精神,反对疫情政治化污名化,不让任何“政治病毒”横行。支持世界卫生组织发挥领导作用,推进国际联防联控,坚决打赢全球疫情阻击战。针对疫情暴露出的短板和不足,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速度,建立全球和地区防疫物资储备中心,完善公共卫生安全治理体系。中国坚定不移致力于推动国际抗疫合作,参与“新冠肺炎疫苗实施计划”,践行新冠肺炎疫苗研发成功并投入使用后作为全球公共产品的承诺,为维护全球公共卫生安全贡献中国力量。

  第六,坚持永续发展,寻求人与自然共生共存的绿色之路。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唯一的家园。人类需要一场自我革命,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星球。要统筹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平衡推进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要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推动世界经济“绿色复苏”,汇聚起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合力。中国坚定不移以生态文明理念指导发展,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愿承担与中国发展水平相称的国际责任,为实现应对气候变化《巴黎协定》确定的目标作出更大努力和贡献。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世界命运掌握在各国人民手中,人类前途系于各国人民的抉择。面对历史之变、时代之变、世界之变,各国人民要携起手来,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

  (来源:《求是》202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