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焕鑫 | 发布时间:2023年08月02日 | 来源:理论网2023-08-02 | 字体放大 | 字体缩小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是新时代十年对党和人民事业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三件大事之一。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打赢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脱贫攻坚战,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标志着我们党在团结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大步。完成脱贫攻坚这一伟大事业,不仅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更是中国人民对人类文明和全球反贫困事业的重大贡献。在脱贫攻坚的伟大历程中,我们党立足我国国情,把握减贫规律,出台一系列强有力的政策举措,构建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政策体系、工作体系、制度体系,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减贫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脱贫攻坚取得丰硕的实践和理论成果,为发展中国家解决好“三农”问题开辟了路径、积累了经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其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需要借鉴脱贫攻坚经验,紧密结合新形势新任务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走好中国特色乡村振兴之路。
一是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健全上下贯通、协调推进的工作体系。脱贫攻坚期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强化对脱贫攻坚的集中统一领导,把脱贫攻坚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统筹谋划,强力推进;强化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构建五级书记抓扶贫、全党动员促攻坚的局面;强化以村党组织为核心的村级组织配套建设,集中精锐力量投向脱贫攻坚主战场,选派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加强基层力量;建立脱贫攻坚责任体系、政策体系、组织体系、投入体系、动员体系、监督体系、考核评估体系等制度体系,为脱贫攻坚顺利推进提供了有力支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党中央着眼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的战略部署。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关键在党,必须坚持党对农村工作的全面领导,落实乡村振兴责任制,实行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乡抓落实的乡村振兴工作机制,构建职责清晰、各负其责、合力推进的乡村振兴责任体系,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加以推进。
二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实现农民所思所想所盼作为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在脱贫攻坚实践中,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紧盯贫困群众基本民生需求,下大力气解决好贫困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吃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饮水安全等问题。坚持脱贫为了人民、为了人民脱贫,推动投入力度同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要求相匹配,发挥政府投入的主体和主导作用,各级财政优先保障脱贫攻坚资金投入,金融、保险等社会资金积极参与,形成多元化、多渠道的投入体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亿万农民的殷切期盼,要求我们必须始终站稳人民立场、坚持群众视角,想农民之所想、急农民之所急,始终把农民需要作为思考问题、谋划政策、推动工作的实践原点。坚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不断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瞄准“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的目标,提高乡村基础设施完备度、公共服务便利度、人居环境舒适度,让农民就地过上现代文明生活。要强化政策保障、健全多元投入机制,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作用,撬动和引导更多社会资金投入,为实现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提供有力支撑。
三是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将精准理念贯穿乡村振兴全过程各环节。脱贫攻坚贵在精准、重在精准。在脱贫攻坚实践中,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因村因户因人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实施发展生产、易地搬迁、生态补偿、发展教育、社会保障兜底“五个一批”,解决好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如何稳“五个问题”,做到扶持对象、项目安排、资金使用、措施到户、因村派人、脱贫成效“六个精准”,增强了脱贫攻坚的目标针对性,提升了脱贫攻坚的整体效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继续坚持并强化精准的理念、运用精准的办法,实行“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做到精准到村、受益到人。全面摸清乡村底数,逐村找出突出短板、明确发展需求;把握乡村的差异性,科学规划实施路径,按照“土特产”思路谋划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立足实际搞好乡村建设,不搞一个模子套到底,打造各具特色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合理设定阶段性目标任务和工作重点,找准突破口、排出优先序,分步组织、久久为功,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
四是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在脱贫攻坚实践中,强调贫困地区发展要靠内生动力,贫困群众既是脱贫攻坚的对象、更是脱贫致富的主体,实行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既富口袋也富脑袋。通过教育引导、政策激励、优化帮扶方式和典型示范引领等途径,推动贫困群众转变观念、增强信心,坚定战胜贫困的信念。通过大力推进产业扶贫和就业扶贫,培养贫困群众发展生产和务工经商技能,引导他们用自己的辛勤劳动实现脱贫致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不能掉队、不能落下。衡量乡村振兴不振兴,关键要看脱贫地区有没有振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对于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来说,就是要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作为底线任务,把增强内生发展动力作为重中之重,用发展的办法让脱贫成果更加稳固、更可持续,不仅要巩固住还要往前走。把增加脱贫群众收入作为根本措施,把促进脱贫县加快发展作为主攻方向,培育提升产业、积极扩大就业、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壮大县域经济、提升脱贫群众技能素质,不断缩小脱贫群众与其他农民的收入差距,不断缩小脱贫地区与其他地区的发展差距,向着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继续前进。
五是坚持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凝聚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脱贫攻坚期间,我们党依托严密组织体系和高效运行机制,广泛有效动员和凝聚各方力量,构建了政府、社会、市场协同推进,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互为补充的大扶贫格局,形成跨地区、跨部门、跨单位、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多元主体的社会扶贫体系。强化东西部扶贫协作,推动省市县各层面结对帮扶,促进人才、资金、技术向贫困地区流动;组织开展定点扶贫,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门、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国有企业和人民军队等都积极行动,所有的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都有帮扶单位。各行各业发挥专业优势,开展产业扶贫、科技扶贫、教育扶贫、文化扶贫、健康扶贫、消费扶贫。民营企业、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热情参与,“万企帮万村”行动蓬勃开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是东中西部全域、农民全员、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全方位的振兴,需要采取更有力的举措、汇聚起更强大的力量。向全社会释放重农兴农的强烈信号,动员各方面力量参与乡村振兴。深化东西部协作,坚持双向协作、互惠互利、多方共赢,统筹推进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科技等领域帮扶,深化区县、村企、学校、医院等结对帮扶,加强产业合作、资源互补、劳务对接、人才交流等,把帮扶重点转向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深化中央单位定点帮扶,发挥自身优势、创新帮扶举措,持续选派挂职干部和驻村第一书记,帮助定点县加快推进补短板、促发展。在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深入推进教育、医疗干部人才组团式帮扶,发挥好科技特派团作用;面向其他脱贫县抓好产业顾问组服务产业发展工作。深入实施“万企兴万村”行动,引导更多民营企业到乡村投资兴业、带动发展。广泛动员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搭建参与平台,完善参与机制,打造公益品牌。注重选树先进典型,积极做好乡村振兴宣传工作,在全社会营造共同推进乡村振兴的浓厚氛围。
六是坚持求真务实、较真碰硬,踏踏实实、扎扎实实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在脱贫攻坚实践中,全面落实从严治党要求,突出实的导向、严的规矩,坚决反对搞不符合实际的“面子工程”,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把一切工作都落实到为贫困群众解决实际问题上。实行最严格的考核评估,开展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建立全方位监督体系,真正让脱贫成效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完善考核督查机制,发挥好考核评估“指挥棒”作用,统筹开展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考核评估,将抓党建促乡村振兴情况作为市县乡党委书记抓基层党建述职评议考核的重要内容。认真开展乡村振兴领域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专项整治,着力纠治政策落实和工作推进中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切实做到数量服从质量、进度服从实效,求好不求快,推动乡村振兴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作者:刘焕鑫,农业农村部副部长、国家乡村振兴局局长)
(来源:《学习时报》2023年8月2日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