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集锦 > 海外政要学人看中国 > 首页展示

“走出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道路”

作者:黄发红 | 发布时间:2023年09月19日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2023-09-19 | 字体放大 | 字体缩小

  

在塔拉滩光伏发电园区太阳能发电实证基地,工作人员向外国政党代表介绍光伏发电设备的发电参数和性能。
  本报记者 黄发红摄
   

  日前,由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和中共青海省委共同主办的“中国共产党的故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青海的实践”专题宣介会在青海举行。来自近30个国家和地区的150余名政党领导人或代表参加宣介会,并在会议前后分赴西宁市、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海南藏族自治州、黄南藏族自治州参观访问,实地了解青海省的绿色发展实践,增进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解和认识。

  理念化为具体实践,环境整体持续向好

  位于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的三江源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素有“中华水塔”的美誉。三江源国家公园自2015年起试点建设,是三江源地区自然生态系统最重要、自然景观最独特、自然遗产最精华、生物多样性最富集的地区。

  走进三江源国家公园中心展厅,大幅的转轴式展示画、视频短片、全息投影、虚拟现实等先进技术展示着三江源国家公园的自然风貌、生物多样性和人文历史。

  展厅墙上,一幅照片吸引了巴基斯坦穆斯林联盟(谢里夫派)代表哈菲斯·穆罕默德·哈立德的注意。照片里,三江源地区的3名小学生把捡到的塑料瓶用绳子串起来挂在身上。“从小养成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这很了不起,培养人们的环保意识是实现生态治理的重要基础。在青海各地参观,给我的最直观感受是,到处都很整洁。”哈立德说。

  整合各部门职责实现“一件事由一个部门来管”,投入300多亿元人民币开展三江源生态保护修复系统性工程,出台《三江源国家公园条例(试行)》推进法治保护生态……一项项开创性保护举措让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环境持续好转。

  塞浦路斯劳动人民进步党中央政治局委员赫里桑索斯·乔治乌表示:“在青海,我看到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转化为具体的实践。在应对气候变化等全球性挑战上,中国采取的切实行动,对人类发展至关重要。”

  青海湖环湖地区是濒危珍稀物种普氏原羚最后的家园。普氏原羚2004年只有不到300只,数量一度远远少于大熊猫和朱鹮,成为世界最濒危的野生动物之一。近年来,随着青海湖生态保护工作深入推进以及野生动物拯救工程的实施,普氏原羚种群栖息地从最初的7个发展到15个,最新监测的普氏原羚数量增加到3400余只,是保护初期的11倍多。

  在青海湖南岸普氏原羚保护站户外观景台,普氏原羚忽然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叙利亚复兴党阿勒颇大学党委书记易卜拉欣·哈迪德告诉本报记者,在叙利亚幼发拉底河畔曾经有一个自然保护区,那里生活着许多珍稀野生动物。如今由于战争破坏,这些动物失去了保护,非常令人遗憾。“看到这么多普氏原羚在这里安稳地生活,我感到特别高兴。”哈迪德说,普氏原羚从几百只恢复到几千只,只有持续的努力才能做到,也只有在安定和平的环境中,珍稀动物才能得到好的保护。

  通过常态化开展普氏原羚、黑颈鹤、大天鹅、青海湖裸鲤等珍稀濒危野生动物保护监测,青海湖生态保护和生物多样性发展整体持续向好,珍稀濒危物种保护率达到90%以上,流域面积稳定增加,湿地保护率达到69%。

  风沙小了,水分足了,光伏面板下长起了青草

  青海富光、丰水、风好、地广,有着先天的清洁能源发展优势。在打造国家清洁产业高地方面,青海海南藏族自治州走在全省前列。截至目前,海南藏族自治州已建和在建清洁能源装机容量达4314兆瓦。

  位于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的塔拉滩光伏发电园区装机容量居世界第一。走进塔拉滩光伏园区,外宾们登上观光塔,眼前大规模的光伏发电面板形成的壮观景象,令大家震撼。

  光伏园区工作人员介绍,塔拉滩地区曾是三江源地区风沙危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铺上光伏面板之后,园区内风速降低了50%,土壤水分蒸发量减少30%。风沙小了,水分足了,光伏面板下长起了青草,让荒漠的植被覆盖率恢复到80%,荒漠化土地和沙化土地呈现出“双下降”趋势。

  为了给园区除草以及防火,牧民们把羊赶进光伏园区进行放牧,“光伏羊”的名字由此而来。截至目前,当地40个光伏电站养殖“光伏羊”2.2万余只,给牧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园区还新增公益性岗位3349个,临时务工累计达2万余人次,成为群众增收的新渠道。

  工作人员的讲解让外宾们很感兴趣。阿塞拜疆代表团团长兹亚法特·阿斯克罗夫仔细询问光伏发电的性能、成本和发电量,认为这种发电模式很适合阿塞拜疆。他还向讲解员进一步了解这种发电模式的利弊。欧洲管理与投资公司负责人纪尧姆·阮告诉本报记者,这一路走访,他看到青海的绿色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偏远地区的发展也做到因地制宜,这是很难得的。他认为,中国政府坚持推动全国各地协调发展,注重发展政策与本地条件相结合,实现了不让偏远地区掉队的目标。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各族民众和谐相处

  在专题宣介会上,来自青海各地的民众代表结合亲身感受,讲述了青海在保护环境、推动绿色发展、增进民生福祉等方面的具体实践,让外宾们对中国式现代化有了更加具体直观的了解。

  德康是祁连山国家公园候选区青海片区黄藏寺管护站站长。他2000年12月参加工作,在管护员的岗位上一干就是十几年。“在日常巡护中,我们见到的野牦牛、藏野驴、盘羊、白唇鹿、马鹿等野生动物越来越多。我明显感受到,它们不怕人了,和我们相处的距离越来越近。”德康介绍,站里的管护员大多是藏族,也是当地的脱贫户。“做了生态管护员后,我的收入增加了,也为保护绿水青山尽了一份力,感觉特别自豪。”

  哈迪德表示,中国推动绿色发展,把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并重,既保护了生态环境,又实现了贫困人口的脱贫,“这是我从此次参观中得到的宝贵启示”。

  巴基斯坦国家党中央常务委员会执行委员、国际秘书处秘书长拉纳·阿里·凯瑟·汗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也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青海环境好,空气好,人民笑容灿烂,生活幸福,不同民族、文化、宗教的人们在这里和谐相处,青海的发展成就让我看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美好未来”。

  “中国式现代化让中国走出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道路,这是我这几天在青海参访的最大感受。”尼泊尔共产党(联合马列)中常委、外事部部长拉简·巴特拉伊表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依靠的是中国人民勤劳奋斗,中国积极向其他国家学习,并尽己所能向需要帮助的国家伸出援手,这样的现代化之路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专题宣介会会场外的展台前,阿塞拜疆新阿党青年组织副主席谢维因吉·加瑟莫娃对藏族手工艺品爱不释手,亲切地拉着手工艺传承人一起合影。“我第一次来中国,人们积极保护环境、弘扬传统文化的做法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生态和文化都是人类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是我们赖以生存和成长的自然和精神家园。”加瑟莫娃说。

(来源:《人民日报》 2023年09月19日  第0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