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理论前沿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第二届党的历史和理论对外传播论坛专家学者主旨发言摘编

作者:何祚 | 发布时间:2023年11月11日 | 来源:理论中国网 | 字体放大 | 字体缩小

近日,“学习《习近平外交演讲集》与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研讨会暨第二届党的历史和理论对外传播论坛在杭州召开,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在浙江大学就如何加强党的历史和理论对外传播能力建设进行深入研讨。“理论中国”网将分两期为大家呈现专家学者们的发言摘编。本期分享的是几位专家学者在主旨发言环节中的主要学术观点。

1吕学军

吕学军(中央对外联络部《当代世界》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我们要深刻领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重要论述,着力探索全球化、区域化、分众化表达路径。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系列重要论述,既是思想理念,又是工作方法,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思想性、指导性,为我们加强国际传播指明方向和路径。我们要立足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尝试打造融通中外的表述方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更加充分、更加鲜明地展现中国故事及其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我们要学深做实习近平文化思想,推动国际传播开创新局面。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着力提升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着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进文明交流互鉴。《当代世界》杂志社将进一步协助做好中外对接,为推进中外文化交流、中外文明互鉴与大家携手同行。

 

2赵宇

赵宇(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第一研究部二级巡视员、副编审):《习近平外交演讲集》第一卷、第二卷中英文版的编辑出版,为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发挥了重要作用。《习近平外交演讲集》第一卷、第二卷,是习近平总书记著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习习近平外交思想的原典原著和权威读本。通过学习这部著作,能够让我们深刻感受到,习近平总书记不仅对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作出了重要的理论阐释,而且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实践者和光辉典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讲故事是国际传播的最佳方式。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对于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讲故事就是讲事实、讲形象、讲情感、讲道理,讲事实才能说服人,讲形象才能打动人,讲情感才能感染人,讲道理才能影响人。中国故事怎么讲?根本在于传播理念,以理服人,以情动人,以我为主,融通中外。


 3邓兰

邓岚(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民间外交战略研究中心主任):两卷外交演讲集收录习近平总书记在国际场合的演讲、讲话、致辞、发言等文稿,生动反映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领袖风范、人格魅力、天下情怀。全面系统、深入思考、联系实际地学习好这两卷外交演讲集,有助于我们凝心铸魂,更加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有助于我们深学争优,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外交思想的深刻内涵和精髓要义;有助于我们以知促行,推动本职工作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中国精神源于中华文化、彰显文化自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与人类共同价值观具有高度契合性。民间外交坚持通过各种方式,促进文化交流,推动文明互鉴,引导中外民众找寻共同的价值追求和精神标识,在求同存异中进一步夯实中外民意基础,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的贡献。


4张蔚然

张蔚然(中国新闻社政文部副主任、主任记者):从媒体人的角度看,我国国际传播所面临的语境越来越复杂,对外精准传播的时代已经到来。我国对外话语面临三个突出形势,一是中国问题加速国际化、复杂化,“中国问题”在全球化语境中越来越成为一个公共话题,“中国因素”越来越成为国际事务中的重要因素;二是“今日之中国成为世界之中国”所带来的内外因复杂交织,随着中国与世界更加深度互动,与外部无关的纯国内问题越来越少,与国内无关的纯国际问题也将越来越少;三是“问题中国”和“成就中国”在国际舆论场的分野加剧,一些国家政客和媒体感知中国始终处于自身利益左右的“棒杀”与“捧杀”的摇摆评价之中。基于以上形势,中新社立足“国际视角+中国立场”,抓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把对外讲述中国的“总钥匙”,将宏观理论、抽象概念具象化,找准融通中外的“公约数”,努力解答一系列关键之问。


5周勇

周勇(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院长、教授):学习习近平外交思想,探讨如何加强党的历史和理论的对外传播,对于我们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数字全球化和年轻目标对象群体,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党的形象塑造与对外传播,着力构建整合传播、精准传播和情感传播的新型传播机制。特别要从注重讲道理转向“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从只注重文字转向以视频为主的多元表达体系,在话语表达风格上做到有温度。


6张涛甫

张涛甫(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院长、教授):中国作为一个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制度和价值的文明大国,对外讲好中国故事要讲中国之道。中国的价值观和制度体系构成了中国之道的独特性。我们要从事实的层面出发,最终达致价值观的传播。我们传播的目的是寻求理解和认同,在寻求理解认同的过程中,难度是递进的,事实层面相对来说比较容易,接下来才是故事、文化、理论、中国理论。我们先从容易的开始,也即从事实这个层面开始,获得理解和尊重,在这个基础上一寸一寸去改变,慢慢获得他人好感,进一步加深他人对我们的认知和理解,扩大我们的朋友圈。


7张明新

张明新(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院长、教授):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必然以中国特色的国家话语来表达和阐释。中国话语的构成具有多样性,体现着中国自身的实践关怀、文化特色和价值追求。中国话语的国际传播,具有推动全球话语格局变革和权力转型的世界性意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话语思想、国际社会话语理论的有益成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话语思想,以及中国共产党关于对外传播的重要论述,蕴含着关于中国话语生成逻辑的基本阐释,是观照中国话语国际传播的思想资源。中国话语的国际传播,需要在话语主体意识、话语表达阐释、话语传播网络方面提升优化。在实践上,要筑牢中国话语的精神根基,提升国家话语能力;要创新话语表达方式,在跨文化对话中增进共识;要打造国际一流传播矩阵,构造传播网络体系。


8姬德强

姬德强(中国传媒大学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院副院长、教授):当前的国际传播理论大多是西方中心主义,并围绕以英美为主导、全球支持者为同盟的政治经济霸权诉求而展开的。与此同时,我们还面临一些新问题,例如 “全球南方”崛起、西方世界内部的逆全球化思潮盛行、新冠疫情所驱动的世界传播秩序变革等等。因此,未来国际传播自主知识体系建设要特别注意:既从自身的革命实践发展“第三世界理论”为代表的话语体系,又从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超越性和包容性的话语体系。面对复杂的国际舆论斗争环境,要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等呼应20世纪“第三世界理论”为代表的国际主义理念,重拾这些来自历史斗争当中的知识遗产。


9韦路

韦路(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院长、教授):当前“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对于我们中国的国际传播带来了一系列新挑战,致使我们面临技术垄断和偏见、信息污染和失序、技术依赖和专业失守,以及数字鸿沟和素养赤字等困境。但我们也应看到,面临挑战的同时, AIGC同样也给中国的国际传播带来巨大机遇,一方面可以概括为主体强化促进人机协同,即技术既可以生产负面信息,也可以帮助我们生产更多高质量正能量的信息;另一方面是促进叙事迭代,讲好中国故事,这其中一个核心问题就是如何采用更符合对象国公众文化习惯和国情的叙事模式进行表达。面对挑战和机遇,要在AIGC时代实现中国国际传播的生态重构,首先必须推动国际传播的技术创新;其次要增强全球数字沟通的能力,提升全球数字影响力;第三要增强全球数字引导力;第四要提高国际传播内容风控的能力。

(理论中国通讯员何祚整理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