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集锦 > 海外政要学人看中国 > 看中国综述

王峰 廖松涛:英文文献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若干认知

作者:王峰 廖松涛 | 发布时间:2024年02月07日 | 来源:《国外理论动态》2023年第1期 | 字体放大 | 字体缩小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以中国式现代化探索国家富强、人民富裕之路,用几十年的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的现代化历程,使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国际社会关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理论和实践的研究由来已久,研判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途径和前景一直是国际社会所关注的重要议题。文献梳理表明,国际社会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讨论,主要集中于什么是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为什么能成功、中国式现代化如何影响世界等问题。国际社会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探讨,为国际社会认识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有利条件,也为我们对外讲好中国式现代化的故事提供了重要参考。

一、关于中国式现代化鲜明特质的认知

现代化是世界各国实现自身发展的重要途径。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英文文献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认知,更多是从中国特色的角度来进行分析的。

(一)中国共产党领导与中国式现代化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式现代化事业的创造者、推动者、实践者,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坚强领导核心。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确保中国式现代化沿着社会主义正确方向前进。

一种观点认为,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式现代化的领导,主要体现为将党的领导意志转化为国家发展的行动纲领。《经济学人》(The Economist)杂志刊文称,中国的计划经济时代已经结束,但是中国共产党仍然决定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方向。“目前的五年规划更加灵活,不再是具体的规定,更像是中国共产党发出的国家发展宣言。五年规划具有重要的影响力,地方官员、企业、银行,都会以此调整其发展战略。”美国对外关系委员会编辑林赛·梅兹兰(Lindsay Maizland)等认为,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通过采取旨在遏制腐败和减少贫困的政策,取得了显著成效,受到了人民的普遍支持。“今天,中国共产党已经利用全球化和经济发展的成果,使数以千万计的人摆脱了贫困。同时,中国共产党也已将自己重新定位为变革的推动者,引导国家走向富裕之路,并激发民族自豪感。”

另一种观点认为,为更好地领导中国实现现代化,中国共产党不断加强党的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以增强党领导中国式现代化的能力。美国国会研究服务处专家苏珊·劳伦斯(Susan V.Lawrence)和李玛丽(Mari Y.Lee)联合撰文称:“中国政治体制的一个显著特征,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体现在国家的各项工作中,从中央一直延伸到乡村。根据党章,党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为己任,在党的各级组织中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党对国家的领导,主要表现为政治领导、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在中央层面,中国共产党是通过每个国家机构中的党的领导小组来进行领导的,国家机构中的部门负责人兼任本部门的党组书记。按照要求,他们须向上级党组织汇报工作和接受领导。”

(二)共同富裕与中国式现代化

中国共产党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一种观点认为,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中国式现代化的纲领和蓝图反映了中国共产党追求公平、缩小差距的价值目标。英国渣打银行大中华及北亚区首席经济学家丁爽认为:“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本质是追求共同富裕。”“中国现在更倾向于公平,正在努力缩小贫富差距,但公平并不意味着吃大锅饭的平均主义。”美国华盛顿大学政治学和国际事务教授布鲁斯·迪克森(Bruce Dickson)认为,共同富裕政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第一,公平、平等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内容和中国共产党作出的庄严承诺,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是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形成“橄榄形状”的财富分布;第二,共同富裕重点解决行业垄断问题,中国政府已经采取了一些得到人民支持的限制行业垄断的措施;第三,尽管中国经济遭受了新冠疫情的影响,但是中国政府推动实现共同富裕的计划并没有停止。中国已经将浙江省设为共同富裕先行示范区,其经验将会为全国实现共同富裕提供借鉴。

另一种观点认为,以共同富裕为目标的中国式现代化,是一种与西方现代化有着显著区别的发展方案。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国际关系教授威廉·卡拉汉(William A.Callahan)认为:“从毛泽东1956年《增强党的团结,继承党的传统》的演讲和两千年前的《礼记》中‘大同’篇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的意识形态不是从共产主义转变到民族主义,而是将社会主义与中华文明相结合,形成了社会主义与中华文明所共有的价值观。”这种融入中国传统平等观念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描绘出了一种与西方相区别的社会发展蓝图。BBC新闻亚洲区首席主持人卡瑞斯玛·瓦斯瓦尼(Karishma Vaswani)认为,共同富裕的核心是让中国社会更加公平,避免出现西方国家的两极分化问题。共同富裕并不意味着复制欧洲的社会福利模式,而是一个实现中国共产党价值目标的新模式,即建设一个更加公平的社会,培育一个更大、更富有的中等收入群体。美国亚洲协会社会政策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吴国光认为,共同富裕的目标是一个全面的、以再分配为中心的政策,是中国从消除绝对贫困转向避免中等收入陷阱的发展目标。同时,中国希望把共同富裕打造成为一个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中国方案”,为资本主义世界无法解决的平等问题提供答案。

(三)国家发展战略与中国式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是社会主义制度条件下的现代化,社会主义制度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性质和未来走向。

一种观点认为,中国政府通过制定宏观调控政策,规范和引导市场主体的行为,保证经济社会发展的性质和方向。美国著名风险投资公司Epoch全球投资管理总经理凯文·赫布纳(Kevin Hebner)和执行主席威廉·普里斯特(William W.Priest)联合撰文称,中国政府重视发挥自上而下的产业政策,引导经济社会发展方向。例如,中国政府加强数字技术在市场竞争、创新发展等方面的监管力度,既创造了更多符合消费者需要的服务和产品,又推动了中国经济健康有序发展,避免出现重大风险隐患。国际投资公司太盟集团(PAG)首席执行官单伟建(Weijian Shan)认为,中国将大量财政预算投资到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在过去的15年里,中国建成了世界上最长的高速铁路系统,是世界上其他国家高速铁路建设里程的总和的两倍。中国的高铁可以在大约4个小时内覆盖波士顿和芝加哥之间的距离,而美国铁路公司最快需要22个小时。中国能够在基础设施上投入如此之多,原因之一是中国将大量财政预算投资在民生而不是其他方面。”

另一种观点认为,以国家发展战略为主导的发展模式,使中国式现代化呈现出鲜明的比较优势。美国市场战略分析专家汉德尔·琼斯(Handel Jones)在《当人工智能统治世界》一书中指出:“中国独特的经济发展规划使其在人工智能应用方面远远超过了西方,如在医疗保健、虚拟现实和自动驾驶汽车等领域。”“中国以其更长远的目标和将这些目标变成现实的能力,比起完全由市场力量驱动的制度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美国根本没有指导其发展核心人工智能技术的总体计划。”世界银行在2022年《中国国家气候与发展报告》中指出:“中国制定的发展政策和规划方案,包括‘十四五’规划在内,都强调了经济增长、环境治理和社会公平等目标。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国作出了雄心勃勃的长期气候发展承诺,即在2030 年前实现碳达峰和在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华盛顿邮报》专栏作家迈克尔·麦克福尔(Michael McFaul)认为,中国在投资大规模基础设施、缩小收入差距以及重视社会发展规划等方面具有的制度优势,使其呈现出一种与美国完全不同的模式。相比之下,美国政治极化问题突出,这使美国在基础设施建设和解决收入不平等问题上毫无成就。

(四)全球治理与中国式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是面向世界的开放型现代化。作为经济全球化的积极参与者和坚定支持者,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推动国际秩序和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一种观点认为,中国积极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为世界发展营造了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墨卡托中国研究所前研究员雅各布·马德尔(Jacob Mardell)认为,在习近平的领导下,“中国在国际事务中正发挥着比以往更加积极的作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在培育一种新型国际关系,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中国外交政策发展的主要目标”。法国国际关系研究所亚洲研究中心中国研究部主任马克·朱利安(Marc Julienne)等认为,在维护国际社会和平与安全方面,中国提出的主权平等、和平发展等国际关系理念是中国作为一个正在崛起的大国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对世界发展作出的重要贡献。中国以《联合国宪章》为宗旨,倡导主权平等、不干涉别国内政、和平解决矛盾等原则,积极推动联合国及联合国安理会的发展与改革。

另一种观点认为,中国积极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美国亚洲协会主席、亚洲社会政策研究所所长陆克文(Kevin Rudd)认为,那些将新时代概念当作舆论宣传的认识已经被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事实证明是错误的。中国新时代的发展政策呈现出鲜明的特点:一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成为当代中国政治和国内外政策的重要驱动力;二是中国共产党以更加强有力的举措破除了中国前进道路上的体制机制障碍,致力于在本世纪中叶将中国建设成为卓越的地区和全球大国。美国大西洋理事会斯考克罗夫特战略和安全中心(Atlantic Council Scowcroft Center for Strategy and Security)2021年的研究报告指出,在1980年,世界上只有阿尔巴尼亚一个国家认可中国的影响力。然而40年之后,中国的影响力持续增强,已经成为撒哈拉以南非洲和大部分东南亚地区的主导力量,且这一趋势在全球范围内不断扩大。

二、关于中国式现代化为什么能成功的认知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走出了一条不同于西方国家的发展道路,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中国式现代化为什么“能”,成为国际社会关注中国的主要问题。

(一)拥有广泛的政治认同

中国共产党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生成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磅礴伟力。

一种观点认为,中国共产党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得到了人民群众的高度政治认同,生成了实现现代化建设目标的强大动力。英国伦敦国王学院中国研究所所长克里·布朗 (Kerry Brown)认为,中国共产党善于发挥人民群众的力量来推动实现现代化。“中国人民作为经济发展的劳动者、消费者和潜在的创新者,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最大资源,中国共产党认识到让群众过上美好生活是至关重要的。”美国中国问题专家扎克·戴奇瓦德(Zak Dychtwald)在《中国的新创新优势》一文中指出:“自1990年至2019年,美国的人均GDP增长了大约2.7倍,这听起来令人印象深刻,但是中国的人均GDP增长了32倍,整整一个数量级的增加。……1990年,中国的农村人口每100户有一台冰箱,今天已变为每100户96台。1990年,中国只有550万辆汽车;今天,中国有2.7亿辆汽车,其中340万辆是电动汽车,占全球电动汽车总量的47%。”这些翻天覆地的变化使人们认识到,“生活在中国就是生活在一个比地球上任何其他地方发展更快、变化更大的国家”。

另一种观点认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了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前途命运,进一步增强了中国人民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政治认同。英国牛津大学现代中国历史与政治学教授拉纳·米特(Rana Mitter)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高级讲师埃尔斯贝思·约翰逊(Elsbeth Johnson)在《西方对中国的误解》一文中指出:“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阿什中心2020年7月的民意调查数据显示,中国民众对中国政府的满意度为95%。我们在中国当地的调研经验也证实了这一点,我们遇到的大多数普通人并不认为他们的个人权利受到了国家的限制,而是认为国家给他们提供了丰富的发展机会。许多中国人不相信西方民主是经济成功的必要条件,他们相信中国政府的组织和运行形式是科学和有效的。”《华盛顿邮报》专栏作家迈克尔·麦克福尔(Michael McFaul)认为:“在不到一代人的时间里,中国共产党将他们的国家从一个贫穷的农业社会转变为一个工业化的中等收入国家。没有哪个国家能够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实现如此快速的经济增长。中国经济增长奇迹使中国人民对中国共产党的执政产生了高度的政治认同。”

(二)符合中国的实际情况

实践表明,实现现代化的过程需要依据国情、历史的不同而有所区别,成功的现代化道路是以符合其基本国情为前提条件的。中国式现代化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大成果,是符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

一种观点认为,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之所以能够取得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是因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基于中国实际探索出来的。米特和约翰逊认为,中国共产党的高级领导干部很多是经过县、市、省、中央逐层锻炼后才被委以重任的,他们的实际领导能力是其被选拔任用的首要因素,这就避免了西方国家选拔领导人的武断和任人唯亲,有助于社会的稳定发展。“经过70多年的发展,许多中国人认为他们的政治制度实际上比西方的政治制度更加合理和有效。”世界银行2022年《中国国家气候与发展报告》高度肯定了中国在推动气候行动转化为经济机遇过程中的独特优势。报告指出:“作为全球制造业中心,中国具有充分利用绿色科技的独特优势。中国在低碳能源供应和低碳交通领域已经走在世界前列,风电和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分别占全球的1/3和1/4。目前,中国拥有超过400 万个可再生能源领域就业岗位,占全球总数的一半以上。在国内高储蓄的推动下,中国也正在成为绿色金融的全球领先者,拥有世界最大的绿色债券和绿色信贷市场。”

另一种观点认为,正因为中国式现代化基于中国的发展实际,所以呈现出鲜明的中国特色。加拿大政治学家亚历山大·奇普曼·科蒂(Alexander Chipman Koty)在《如何理解中国的共同富裕》一文中指出,中国共产党通过共同富裕政策,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使所有群体都能够平等享受经济发展的红利。例如,中国政府正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改善农村地区的条件,鼓励产业向欠发达地区转移,解决因经济飞速发展而带来的经济、环境和社会问题,特别是医疗卫生和住房等群众急切关心的问题。加拿大皇后大学中国问题研究教授詹姆斯·米勒(James Miller)认为,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很好地诠释了中国古代“天人合一”“和谐”“顺其自然”等价值理念,这些传统理念让中国的生态战略独树一帜,并深深影响着当前的政策制定和环境管理策略。

(三)具有强大的创新能力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的战略支撑。中国式现代化致力于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以高质量发展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

一种观点认为,中国稳定的社会环境和发展政策,形成了支持全面创新的基础。香港科技大学社会科学系名誉教授埃里克·巴克(Erik Baark)和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高级研究员钱继伟共同撰文称,中国在“十四五”规划中突出了新型举国体制,设想建立一种全国机制以协调大学、研究机构和企业之间的研发活动,包括将经济和人力资源集中在少数研究单位和企业。1960年代,中国曾整合全国科技和经济资源发展原子弹及卫星等技术,并取得巨大成就。现在,人们对这种举国体制仍然感到自豪。意大利中国问题学者加布里埃尔·阿尔贝托(Gabriele Alberto)认为,“企业改革创新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重要驱动力”,“一方面是国家主导的产业和其他发展导向型政策,另一方面是以准默认方式运作的市场机制,两者之间复杂而不断演变的相互作用构成了中国独特经济模式的本质”。

另一种观点认为,中国庞大的消费市场和巨大的城市化潜力激发了其强大的创新能力。戴奇瓦德认为,中国创新发展的速度和规模是其他国家和地区无法比拟的。“那些希望掌握全球发展趋势的公司应该把最好和最聪明的人送到中国,让他们接触中国的新变化,在那里提升对未来预测的能力。我曾与各种公司的代表团谈过,从德国汽车制造商到美国零售商。他们告诉我,访问中国的部分任务是学习中国的数字系统,并将这些经验带回国内。我们要以中国的发展速度更新我们的知识,正如有人所说,‘如果你在过去六个月里没有去过中国,你就没有去过今天的中国’。”赫布纳和普里斯特撰文称,自1950年代以来,美国一直是世界上无可争议的技术创新领导者,这反映在顶尖的研究型大学、来自风险投资行业的融资、数字技术的水平以及有利的监管环境四个方面。然而,当前中国在前三个因素上的竞争力越来越强,第四个因素正在完善之中。“中国不仅重点推动电动汽车、电力设备、电池存储、核聚变、太阳能和风能、先进的生物燃料等产业发展,而且在绿色技术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实现零排放目标所需的许多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三、关于中国式现代化如何影响世界的认知

中国式现代化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前途命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正确道路,同时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为世界发展提供了新力量、注入了新理念。

(一)为推动建立国际新秩序注入“中国力量”

中国共产党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为维护世界和平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种观点认为,中国为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出了新贡献,越来越深刻地影响到全球生态治理的方向。陆克文认为:“中国政府宣布将在2060年之前实现碳中和,表明中国不仅愿意参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治理,而且希望在全球气候治理中发挥领导作用。”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中国在经济、环境和气候方面所做的努力将深刻地影响未来世界发展的方向”。《自然》(Nature)杂志高级记者斯里提·马拉帕蒂(Smriti Mallapaty)认为,伴随着日益增强的综合国力和全球影响力,中国已成为世界生态保护行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当前全球物种与生态系统正处于前所未有的危机之中,中国国内生态保护战略所取得的巨大进展给予了中国更强大的信心,促使其在全球生态议题的议程设置中发声并发挥领导性的作用;在接任《生物多样性公约》主席国之后,中国将基于自身治理经验促成世界各国同意可量化的生态战略目标,并推动全球环境危机的缓和与改善。

另一种观点认为,中国在世界舞台上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与中国开展合作是世界发展大趋势,对中国采取限制措施是不明智的选择。2018年1月,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的问题》一书指出:“当前中国的问题不仅是中国人民自己的事情,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美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事情。这不仅是因为中国是一个体量庞大、并且正在增长的经济体,更是因为当前全球面临的很多问题,从气候变化到经济增长,到海事安全,都离不开中国的参与。中美两国关系之所以成为21世纪最重要的双边关系,并不仅仅在于两国的贸易量,更在于上述所说的现实情况。”2019年7月,美国学术界、外交政策界的代表联合致特朗普政府《中国不是敌人》的公开信强调,美国对中国采取的限制措施阻止不了中国经济持续发展、中国公司在全球市场占有更大份额以及中国在世界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美国不可能在不损害自身利益的前提下大幅延缓中国的崛起。中国参与国际体系对于该体系的生存以及应对气候变化等共同问题至关重要。美国应鼓励中国参与新的或修改后的全球机制,对中国采取零和博弈方法只会促使中国要么脱离该体系,要么支持一个与西方利益分裂的全球秩序,那将不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

(二)为推动经济全球化提供了新机遇

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第一人口大国,中国快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和庞大的国内消费市场,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一种观点认为,中国式现代化不仅造福了中国人民,也为世界发展提供了合作共赢的机会。科蒂指出,中国的共同富裕政策为外商投资创造了巨大机遇。共同富裕的目标是减少不平等和提高中国人民的生活质量,这会为相关行业带来发展机会。中国未来最大的增长点将出现在医疗卫生行业,除了医疗设备、制药和老年护理等传统行业外,数字医疗保健和生物技术等新兴领域可能会出现巨大商机。中国政府还致力于建设安全健康的发展环境,将重点投资环境治理、可再生资源开发利用以及绿色技术等领域,这将为积极采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企业创造有利的投资机会。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经济系教授郜若素(Ross Garnaut)认为,中国已经成长为一个庞大的经济体,其经济增长的速度和质量会对世界各国人民产生影响,其庞大的经济体量足以对发达国家之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交往方式以及世界各地国内政治组织的理念和规范产生影响。

另一种观点认为,中国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全球经济发展必须重视中国的作用。芝商所经济研究总监阿拉苏(K.T.Arasu)认为,中国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力量,对全球经济增长产生了深远影响。中国与美国的经济差距不断缩小,“1980年,美国的经济规模几乎是中国经济规模的15倍。2020年,美国的经济规模约为中国经济规模的1.5倍”,“2020年,美国和中国在全球经济总量中共占43%”。同时,中国是全球很多国家的重要贸易伙伴和投资者,如“中国是美国最大的商品供应国,也是美国产品的第三大市场”,“中国在非洲和亚洲资源丰富的国家进行了大量投资”,这些都凸显了中国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力。大西洋理事会斯考克罗夫特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罗谷(Dexter Tiff Roberts)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影响已经超越国界,对世界产生了重要影响,也给美国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尽管美国政府决定对中国企业实施严格的限制,有些人甚至主张与中国经济脱钩,但是美国政府仍然要鼓励与对美国不构成威胁的中国著名商业领袖和企业家进行接触,为他们到访美国提供签证、商务旅行的便利。同时也要资助美国机构或大学开展中国政治和经济的研究,鼓励他们在中国的社会组织中开展与中国基层社会和组织的合作,详细了解和掌握中国的发展情况。

(三)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新方案

中国式现代化摒弃了一些国家通过战争、殖民和掠夺等方式实现现代化的老路,开创了通过合作共赢实现共同发展、和平发展的现代化新模式,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宝贵经验与全新选择。

一种观点认为,中国走出了一条不同于西方国家的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经验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实现现代化的新道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温奈良(Nara Dillon)认为,中国的减贫工作为世界贫困地区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即中国政府在测算贫困、制定标准、研究世界范围内的减贫方法时下了很大工夫,从中得出的数据在政策制定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政府的减贫政策是在经济发展方面帮助贫困的家庭,根据情况的变化有针对性地制定出解决贫困问题的经济发展项目;中国政府在减贫过程中实施福利计划,把避免极端贫困和增加人力资本作为长期投资、稳定经济增长的福利项目。上述三种经验不仅适用于中国,也适用于当前面临着贫困问题的亚洲和非洲7.84亿人口。《大西洋月刊》(The Atlantic)特约撰稿人迈克尔·舒曼(Michael Schuman) 认为,共同富裕这个概念可能很快就会走向海外,将影响世界对民主、人权和自由社会的看法,并与自由主义政治形成竞争。共同富裕更清晰地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美国式的自由资本主义区分开来,使中国成为发展中国家的学习榜样,有助于将中国式现代化推广到世界其他地区。

另一种观点认为,中国在推进构建国际新秩序的过程中,提出并带头落实了全球治理新理念、新主张和新倡议,为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作出了表率。芬兰国防大学高级研究员马蒂·普拉宁(Matti Puranen)认为,中国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并不是推翻已有的国际秩序,而是对其进行改革和多元化。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保留了不断深化的全球化和自由贸易的基本原则,加强了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安全框架,但同时又强化了国家主权平等的原则。例如,在“一带一路”倡议框架内,所有文明都是平等的,国家之间的伙伴关系也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换句话说,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没有霸权中心,它将通过联合国应对共同挑战。巴基斯坦可持续发展政策研究所研究员沙克尔·艾哈迈德·拉马伊(Shakeel Ahmad Ramay)认为,中国在全球范围内推动世界向环境友好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不仅呼吁各国重视和遵循《巴黎气候变化协定》的目标,而且要求本国各级政府必须将可持续发展目标作为制定本地区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执行《巴黎气候变化协定》,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和生态文明建设作出努力。

四、结语

从英文文献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认知来看,海外各界的研究观点、研究方法、研究内容等为我们全面认识和研究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他者”视角,为深化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与实践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同时,我们也清楚地认识到,部分研究者受限于认知立场、方法、视角和资料,未能够全面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形成逻辑、科学内涵和价值意义,甚至存在一定的偏差与误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国际社会正确理解和认识中国式现代化。其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一是以西方价值观为立场。世界现代化的理论和概念是在西方现代化的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而来的。西方国家借助其先行构建和主导的资本主义现代化体系垄断了现代化的定义权和解释权。部分研究者以西方的价值立场、概念以及分析框架诋毁和歪曲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和实践。例如,有学者提出,中国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反映了中国传统的“天下观”,显示出中国想将自己置于世界中心地位的利益诉求。

二是以片面资料为依托。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三者的有机统一,决定了研究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建立在广泛的资料和理论占有基础之上,但国外研究者往往基于片面的资料对中国发展政策和未来趋势进行研判,导致某些观点存在狭隘与偏激。

三是突出个别问题,以偏概全。国外研究者长期以“中国崩溃论”“中国威胁论”等老套路研究中国的各种问题,对中国式现代化也不例外。例如,有些学者认为,中国正越来越多地寻求向全球输出其政治价值观,积极寻求重塑国际规范和制度。

不过,尽管部分国外研究者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认知存在一些误解和质疑,但是更多的研究者对中国式现代化表现出积极的态度,认为中国式现代化为许多国家提供了一种可资借鉴的新模式,中国为推动全球治理贡献了重要力量,为构建国际新秩序提供了新理念。这与我国实力的日益强大以及在国际秩序中发挥的日益重要的作用是分不开的,同时与中国学术界在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方面的努力也是分不开的。我们应该在此基础上,继续不断加强中外文化交流合作,通过开展中外政党、中外学者、中外学生等不同群体之间的文化交流活动,增强国际社会对中国式现代化成功实践、理论内涵和价值意义的理解和认识,进一步深化理解、消除误解。同时,我们也要注重提升中国式现代化研究的国际话语权,将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经验进行提炼概括,生成具有鲜明中国标识又具有全人类共同价值的现代化理论和概念,从而深化国际社会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解,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有利的国际环境。

[作者:王峰、廖松涛,北京师范大学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项“制度自信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文章发表于《国外理论动态》2023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