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孙芳 | 发布时间:2024年02月07日 | 来源:《国外理论动态》2023年第3期 | 字体放大 | 字体缩小
2022年是中国历史上拥有众多记忆的一年。这一年,中国向世界奉献了一届简约、安全、精彩的冬奥盛会,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胜利召开,中国空间站建设取得历史性突破。而对俄罗斯而言,这却是极不平静的一年。俄罗斯所处的外部环境激变,乌克兰危机几乎贯穿了全年;俄罗斯为反制裁、稳经济、保民生而步履维艰,面临艰巨挑战。在这此背景下,俄罗斯学界开展中国问题研究,推出了不少值得关注的学术成果,研究内容涵盖中俄关系及其未来走势、中国的对外政策、中国的国内治理等领域。本文尝试对其中的热点议题和代表性观点进行梳理和解读,总结这些研究中呈现出的新特点和新变化,以便为国内学界更全面地把握俄罗斯当代中国问题研究的概况、更深刻地理解俄罗斯对华战略与政策取向以及探究应对策略提供有益借鉴。
一、2022年俄罗斯学界关于当代中国问题研究的热点议题
(一)乌克兰危机背景下中俄关系的机遇与挑战
中国是俄罗斯的外交优先方向之一,是其重要的战略合作伙伴,因而在俄罗斯的战略研究中,中国占据了重要地位,这些研究主要聚焦在纷繁复杂的全球和地区局势中双方如何继续深化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2022年乌克兰危机爆发后,中俄两国之间的关系显得愈发重要和备受关注。无论是在正式出版的期刊、图书,还是学术研讨会及其发布的研究报告中,关于两国关系的学术研究成果均不在少数。例如,俄罗斯科学院中国与现代亚洲研究所政治研究与预测研究中心主任、政治学博士维诺格拉多夫在《欧亚轴心莫斯科—北京:挑战及互动水平》一文中用“轴心”一词来描述俄罗斯与中国之间的紧密关系。他认为,中俄关系已成为全球发展的关键因素,尽管西方国家极力阻挠,但中俄关系在全球政治格局中的重要性一直在稳步上升。在双边、区域和全球层面的互动中,两国都面临重大考验,但两国总能有效回应,彼此的互补性使两国能够应对国际新秩序的共同挑战。
俄罗斯学者一致认为,乌克兰危机以及由此引发的西方制裁对中俄关系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但他们对此基本持乐观态度,认为应对难题的最佳解决方式就是加强俄罗斯同中国的合作。对此,他们分析了双方合作中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对中俄关系的发展前景作出了判断。例如,俄罗斯科学院中国与现代亚洲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军事学副博士莫罗佐夫认为,俄中两国可以在平衡国家利益的基础上,通过加强双边战略伙伴关系回应当前的“西方集体”威胁。具体措施包括实现欧亚大陆运输走廊的现代化;增加西伯利亚大铁路的运力,使从中国到欧洲的货物经过俄罗斯领土;合作发展南北运输走廊,包括印度、巴基斯坦和阿富汗;发展金融关系以扩大俄罗斯与中国之间的本币结算;加快落实与中国在高科技领域的合作项目;开发在航天、太空探索和能源开采等领域的合作项目等。
在经济领域,不少俄罗斯学者强调了乌克兰危机升级后中俄两国进一步加强经济合作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俄罗斯国际事务委员会执行主任、政治学副博士季莫菲耶夫指出,对于俄罗斯来说,由于受到美西方的制裁,需要替换掉来自西方的进口产品,如电子产品、炼油设备、各类机械零件等,同时,俄罗斯的出口产品也需要销售市场,主要是煤、石油、天然气等,尽管中国不太可能容纳来自俄罗斯的全部出口量,但中国市场将发挥重要作用。而对于中国而言,西方公司从俄罗斯市场的撤出为中国进入俄罗斯市场、增加市场份额提供了一个新契机,中国也会获得以折扣价购买大量俄罗斯原材料的机会,俄罗斯将在中国经济原材料来源多样化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此外,俄罗斯需要一个高效、可靠的金融机制以保证同外国伙伴的金融交易。如果人民币成为俄罗斯国际交易的关键货币,中国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作用将得到增强。作者指出,尽管美西方的持续制裁和强硬措施使中国企业在评估与俄罗斯合作的方案时极为谨慎,但这些制裁和强硬措施不可能阻止两国在新环境下建立贸易联系,因为在美国金融体系之外的人民币交易中,金融制裁不太可能影响到俄罗斯和中国的企业。为此,俄罗斯企业应加强对中国语言、文化和法律的了解,这将有利于吸引中国的投资商和供应商,达成长远的经济合作。俄罗斯高等经济大学欧洲与国际研究中心主任卡申在《俄罗斯、中国与乌克兰危机》一文中指出,在俄罗斯遭受西方制裁的同时,中国企业能够在被美西方放弃的俄罗斯市场上占据重要份额,如在汽车产销、电子消费、工业设备等领域,但在航空工业领域,俄罗斯和中国都遇到了“卡脖子”的技术障碍,对西方有较强的依赖,双方应加强在这些领域的合作。从长远来看,发展同中国的伙伴关系及对华产业合作将成为俄罗斯经济发展新模式的基础。而且,鉴于中国在经济上拥有更加理性的决策体系,与中国的关系在某些方面比之前与欧盟的伙伴关系更健康,在可预见的未来,中国将超过欧洲成为俄罗斯经济合作的首要伙伴。
也有一些俄罗斯学者通过追踪中俄经贸合作的现实情况,分析了中俄两国经贸合作过程中面临的新挑战。尽管近年来两国经济合作水平不断迈向新的高度,取得了丰硕成果,但这并不意味着合作过程中不存在难题。卡申就表达了一种担心,即俄罗斯在同中国加强合作的同时,可能会损失同日本等国家的经贸利益,破坏俄罗斯多年来在亚洲推行的多元关系格局,因为俄罗斯将不得不与中国保持战略一致,一方面要遏制美国,另一方面还要对抗以日本为首的美国盟友。俄罗斯科学院中国与现代亚洲研究所青年学者祖延科在《中国商业与俄罗斯:新的危机—新的机遇》一文中阐述了中国的中小企业在俄罗斯遇到的困难。他指出,在获利最多的行业中,中小企业总是被大企业所取代,而且,卢布贬值导致中小企业招工困难,新冠疫情也为其带来了沉重的打击。在俄罗斯疫情明显比中国严重的时候,部分中小企业退出了俄罗斯市场,回到了更有吸引力的中国。除此之外,西方制裁的压力不会使俄罗斯给中国提供任何特殊优待条件,俄罗斯以牺牲自身经济利益而大规模吸引中国投资者的情况不会发生,但作者认为,这并不会影响俄中两国战略伙伴关系的深入发展。卡申及其同事扬科娃在《俄中跨境合作:发展的深层障碍》一文中,通过分析俄中跨境合作的主要内容和指标、当前法律和制度框架的特点,以及一些政府项目的实施结果和大型双边项目,对俄罗斯远东地区与中国东北地区的跨境合作面临的困难及其出现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他们指出,当前,两国跨境合作中出现了不容忽视的问题,即双方的合作兴趣在逐渐消退。中国在评估地区层面的过境利益和产业合作前景方面越来越谨慎,中国投资者对远东项目的参与度微乎其微。而且,两国之间还缺乏足够信任,双边项目的实施总是“形式大于内容”,实质性成果很少。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俄罗斯边境地区市场容量小,基础设施不发达,远东产品出口多样化程度低,联邦预算资金不足;第二,俄罗斯没有制定跨境合作领域的法律,缺乏全面的战略、有效性评估标准、机制和实施项目的先决条件;第三,地方当局对中国资本和人力资源的性质了解不足。因此,双方签署的大量框架协议几乎都没有取得成果,合作形同虚设。
许多学者在分析当前的中俄关系时都指出,两国目前的处境非常相似,都在应对来自美国的打压。他们认为,两国在军事领域应加强合作,但现阶段还不会组建军事联盟。例如,维诺格拉多夫强调,由于美西方对中国实行遏制战略,中国无法单独对抗美国,而俄罗斯在中国的全球战略中扮演着特殊角色,因此中国需要俄罗斯的支持,中俄两国应该加强合作。他分析指出,中国已经抓住、掌握并利用了当前的历史发展趋势,能够克服全球和地区危机。俄罗斯实则在这些危机中扮演了“先锋”的角色,在阻止美国集中精力遏制中国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令中国处于直接对抗的范围之外,顺势增强实力,为应对中美关系进一步变化做好准备。尽管中俄关系日益密切,但两国并没有变成正式联盟,两国之间没有正式义务的密切互动是最好的政策。著名政治学家、历史学博士卢佳宁同样认为,目前的形势客观上迫使俄中双方追求前所未有的政治军事一体化和国家安全战略的协调,这种协调是对已经建立的军事和技术资源合作的一种相互补充机制。但俄中两国不会组建军事联盟,俄中军事联盟只有在极端不可抗力的情况下才会出现。当前,在加强上海合作组织、金砖国家合作、欧亚经济联盟和“一带一路”倡议对接的同时,形成大欧亚伙伴关系,将对俄中两国的合作更具现实意义。
(二)中美竞争加剧背景下中美俄三角格局
针对向俄罗斯和中国同时展开遏制的美国,俄罗斯学者从国家利益和现实主义的角度做出了详细分析,并一致认为,中国和俄罗斯已被美国分别视为经济领域和军事领域的两大竞争对手,中美关系、俄美关系进入竞争大于合作的紧张时期。
部分俄罗斯研究者侧重分析中美之间矛盾和对抗的原因。例如,俄罗斯科学院美国和加拿大研究所政治军事研究中心主任巴秋克将美国把中国视为主要威胁的原因归纳为以下三点:首先,中国经济实力的日益增长威胁到了美国的经济霸权地位,这也是美方发起“贸易战”的主要原因;其次,中国军事实力逐渐增强,因此,美国近几年致力于在亚太地区建立各种联盟,包括美英澳“奥库斯”联盟、美日印澳“四方安全对话”机制等,其目的是扩大反华阵营并巩固军事实力以遏制中国;再次,随着对外贸易的增加以及与美西方合作的增多,中国并没有走向“美国式民主”的道路,中国经济的增长反而使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社会中的地位得到巩固,这令美国政治精英大失所望。作者强调,拜登政府的对华政策具有连续性,这依赖于华盛顿稳定的政治共识,拜登也着重强调反华联盟参与国的“民主价值”同一性以加强阵营团结。但是,美国的这种战略达不到理想效果,因为其盟友与中国之间的经贸利益比美国所宣扬的价值观具有更大的吸引力,因此中国可以利用经济因素有效地与美国抗衡。
部分俄罗斯学者着重分析了中美竞争的未来趋势,旨在为俄罗斯找到有利定位。例如,俄罗斯科学院中国与现代亚洲研究所中国近代史及中俄关系研究中心研究员沃洛什娜采取新现实主义的研究方法从多个层面分析中美关系的现状,并基于清华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发布的“中国与大国关系分值表(1950—2020年9月)”中的中美关系分值,得出中美“两国关系已经跌至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以来的最低值”的结论。沃洛什娜认为,中美竞争加剧的趋势不会改变,两国的科技基础将在这场竞争中发挥最重要的作用。她指出,近年来,中国为了减少或摆脱对国外技术的依赖,加大了科技创新的步伐,尤其是在半导体领域,但美国对中国高科技公司实施的严厉制裁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国的经济发展。中美矛盾具有长期化的特征,中国的发展未来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如何应对美国近年来提出的挑战,而俄罗斯则可以利用这一机会加强同中国的科技合作。
还有部分俄罗斯学者将中美俄三角关系作为研究对象,侧重分析在当前国际地缘政治格局下俄罗斯如何应对美国的打压并摆脱困境。在《不平等的三角关系:新地缘政治环境下的俄罗斯—美国—中国》一文中,俄罗斯政治学家、美国问题专家罗戈夫对中美俄三国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总体比较,他认为,世界的新地缘政治图景以三个权力中心的格局呈现,三角形正在演变,其每一边的潜力都在变化,三角关系是不平等的。他指出,在美国的公众意识中,对俄罗斯和中国的负面成见已经根深蒂固。美国国防部2022年4月发布的《国防战略》将中国视为“美国头号敌人”提到了三次,将俄罗斯描述为“严重威胁”提及了两次。罗戈夫认为,美国的反俄政策及针对俄罗斯的行动会使中俄两国的关系更加紧密。未来,拜登政府为了遏制中国,将继续努力建立尽可能广泛和团结的反华联盟,而在此背景下,俄罗斯可以同中国展开更多的合作,寻求中国的支持。
(三)新时代背景下中国的政治经济发展
1. 政治发展
2022年10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受到世界各国的密切关注,俄罗斯也不例外。除了多次召开学术研讨会探讨交流关于中共二十大的议题之外,俄罗斯学界还发表了一些相关研究成果,具体反映在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认识和理解上。
整体而言,俄罗斯学者对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建设以及当代中国的发展成就已达成基本共识,对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持肯定态度。部分俄罗斯学者比较关注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建设,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行解读。俄罗斯国际事务委员会专家涅日丹诺夫着重从关键词入手,研究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特点。他把该思想的内容具体划分为以下几个部分:中国共产党的崛起、中国的特殊国情、深化改革、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海外投资和全球经济治理、国际关系和外交、环境问题、科技发展。涅日丹诺夫指出,中国共产党是在“创造性发展”的条件下围绕这些关键词建立思想体系,这种做法有利于保持意识形态体系的灵活性,确保其能够迅速适应政治环境的变化。首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出的概念具有重要意义,该思想同中国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之间的关联性是中国共产党思想理论建设的重要特色。其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多重概念旨在阐述系统中的每一个要素,国内政策和外交政策的核心要素是相互依存的。再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概念不是一成不变的,这一思想的形成旨在为国家治理提供理论支持,并创建一套符合党的宗旨和当代目标的最新理论体系。普里马科夫世界经济与国际关系研究所亚太研究中心主任洛马诺夫在《中共二十大前夕中国的外交政策》一文中,探讨了中共二十大筹备工作的国内国际背景。他指出,自2017年以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已成为中共官方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反映中国从积累财富转向加强国力的目标和价值观。这一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习近平外交思想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远远超出了国际关系理论和传统文化思想,与塑造中国外交新形象紧密相关。习近平外交思想落实在建设“一带一路”合作项目的宏伟实践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天下观和大同世界观,其核心便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他建议,俄罗斯学界应对习近平外交思想保持密切关注和全面研究。
还有部分俄罗斯学者从实际问题出发,着重探讨目前中国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中国问题专家祖延科在一篇分析文章中指出,中共二十大报告的标题“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继承了中国革命叙事的传统。报告内容表明,现任中国领导层正在放弃过去对经济高速增长的痴迷,转而关注社会发展。该报告的核心概念之一是“人”,即人民的福利和利益,另一个核心概念是“安全”,中国再次重申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坚决反对台独和外部势力干涉。
俄罗斯科学院中国与现代亚洲研究所高级研究员维诺格拉多夫和特罗欣斯基也认为,现阶段,中国共产党的工作重心逐步从经济现代化转移到国家建设和提高国家治理的效率上来。中共十七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更强调加强党的领导地位和国家建设的进程,恢复道德监管和教育的中心地位,在经济发展和保护国家利益方面重视法律支撑,强调依法治国。
2. 经济发展
中国的经济发展向来是俄罗斯学者研究的重点领域,其关注点常常聚焦于中国经济发展的最新成就。2022年,在中美科技竞争日益严峻以及中俄两国在经济领域均受到美国遏制的背景下,俄罗斯学者着重分析了中国经济的发展战略、数字丝绸之路的发展现状以及中国在高新科技进步方面取得的最新成就。
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中国的能源政策和面临的内外部挑战等问题始终是俄罗斯学界的研究对象。此外,不少俄罗斯学者还关注中国的信息化进程、电子商务产业的形成以及在线教育、在线医疗等多个相关信息领域的进步,比较有代表性的是萨佐诺夫的《中国:交通基础设施、创新、“一带一路”项目》一书。作者关注了中国现代交通综合体的发展成果,汇总了中国基于人工智能、数字技术和大数据技术的引入在自动驾驶、城市交通管理和大城市改造方面的成就,并特别分析了“一带一路”倡议的概念演变、经济实质、主要方向和优先事项。值得一提的是,马斯洛夫与中国画报出版社合作出版了《我眼中的中国经济:挑战、对策与展望》一书,重点介绍了中国的经济发展战略和近年来取得的突出成就。作者分析了近年来中国经济发展所面临的挑战,以及中国为克服这些挑战所采取的对策和措施,包括在国际背景下中国采取了哪些措施稳定经济,实施了哪些税收和信贷优惠政策促进经济增长,如何促进经济特区的活力,近年来智能技术的发展和网络技术的增长等。
数字丝绸之路是数字经济和“一带一路”倡议深度融合的产物,旨在加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纳米技术等高科技领域的合作,为各国经济的繁荣发展注入活力。然而,随着美国贸易保护主义、科技霸权主义的盛行,中国受到了严重的封锁和打压,中美科技竞争呈现出愈演愈烈的态势。在此情况下,许多俄罗斯学者对以技术为依托的“数字丝绸之路”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中国数字丝绸之路的整体发展前景良好。俄罗斯科学院、圣彼得堡国立大学教授列克休京娜和俄罗斯战略研究所协调研究中心高级专家西佐夫在接受《国家战略问题》杂志的采访时,对“数字丝绸之路”的战略目标、特点和发展前景进行了详细阐释。两人一致认为,中国在推动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具有独特优势,“数字丝绸之路”在中国的对外经济战略中占据重要地位。首先,中国正致力于在人工智能等多个领域取得领先地位,扩大与其他国家的合作,从而将自身打造成为世界科技创新中心。其次,在科技创新领域实现独立可以确保国家安全,通过提高国家科技公司在数字化进程中的作用,可以推动中国数字基础设施进入国际市场,进而提升中国在地区和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再次,发展数字基础设施的重点对象首先是发展中国家,由于中国的产品和技术成本较低,加之发展中国家政府将采用这些技术和设备视为效仿“中国模式”提高国家运转效率的途径之一,因而发展数字基础设施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关于中美之间的技术竞争是否会导致两个技术阵营的形成,俄罗斯学界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部分俄罗斯专家对其持否定态度,认为现阶段中国在技术领域还很难同美国抗衡。例如,西佐夫认为,谈论中美在技术领域的势力范围划分为时尚早,因为发展中国家大都奉行多元平衡政策,有意在中国和美国之间保持利益平衡。从长期来看,中美两国的科技竞争趋势仍将持续。美国在亚洲的伙伴国家对中国信息通讯技术的依赖程度会越来越高,中国“数字丝绸之路”项目的实施将进一步增加美国及其盟友的担忧。而另一部分俄罗斯专家则对此持乐观态度,认为中国的技术崛起已成事实。例如,俄罗斯科学院世界经济与国际关系研究所亚太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加姆扎在《中国数字丝绸之路》一文中,以华为公司为例,分析了“数字丝绸之路”框架下中国在世界其他国家推广技术的现状和前景。她指出,部分欧洲国家迫于美国的压力也对华为进行打压,但是华为仍在欧洲市场上占据一定的优势地位。而在东南亚地区,实际上已形成了“数字丝绸之路”,大多数东盟国家拒绝美国的施压而参与“数字丝绸之路”建设,这反映出中国的地区影响力越来越强。此外,由于受到美国的制裁和孤立,华为对俄罗斯的兴趣有所增加,加强了同俄罗斯的技术合作,而美国对中国发起的“技术战”是推动中俄两国在技术领域加强合作的主要因素。发展中国家,尤其是非洲国家和拉美国家,则成为中国发展“数字丝绸之路”的重要战略方向。关于数字丝绸之路的发展前景,她认为,虽然以华为为代表的中国公司遭到了美国及其盟友的技术封锁,并受到了沉重打击,但这并不能阻碍“数字丝绸之路”的发展,因为中国已经形成了相当强大的现代技术基础。
二、2022年俄罗斯学界关于当代中国问题研究的新特点
通过梳理俄罗斯学者研究中国的热点议题与主要观点,结合近年来俄罗斯中国问题研究的总体情况,我们发现,2022年俄罗斯学界的相关研究在研究内容、研究立场、研究主体等方面呈现出一些鲜明的特点。
首先,从研究内容来看,俄罗斯学界既重视以现实问题和热点问题为导向关注当代中国,又不忽视从历史、哲学、文化角度了解古代中国。
一方面,无论是期刊、图书,还是智库机构举办的各类学术活动,其大部分议题和内容均离不开中国国内的热点和国际社会的焦点。2022年10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不仅对中国具有里程碑意义,而且举世瞩目,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深刻关切。俄罗斯学界聚焦这一重大事件,关注会议的进程及官方发布的文件,捕捉会议召开前后释放出来的各种信号,这充分体现出俄罗斯学界在当代中国问题研究上的敏锐性。与此同时,全球年度第一热点事件无疑是乌克兰危机,俄罗斯作为当事方之一备受美西方孤立和制裁的双重压力,困难重重,在危机时期保持和加强与中国的全面战略协作无疑对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在此背景下,俄罗斯学界聚焦中国政府的政治、经济、外交战略,特别是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表态和作为,自在情理之中。
另一方面,俄罗斯学界长期以来一直都有一批潜心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的学者,他们是致力于对中国文明传统遗产进行长线研究的稳定力量。即使是在局势动荡不安的2022年,他们依然始终如一地关注着自古至今中国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领域或某一问题。这类学者不在少数,他们探讨的问题覆盖面很广,涉及中国古代历史人物、哲学家及其思想、文化和艺术类型、民间风俗传统、古代文献翻译等问题。以著名汉学家马斯洛夫为例,尽管他经常接受媒体采访谈论时事热点话题,也经常出现在各种学术活动上发表关于现实问题的观点评论,但他也长期从事中国古代精神文化和哲学思想的研究,仅在2022年,他便发表了四篇探讨中国道教、佛教、老子的《道德经》等内容的文章。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种细水长流的学术研究对于文化的传播与交流具有更加长远的意义。
其次,从研究立场来看,俄罗斯学界在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领域所进行的中国问题研究,尽管出发点和侧重点不尽相同,但归根结底都是为了深入了解中国,做到知己知彼,最终目标是解决俄罗斯国内问题,更好地把握中俄关系的未来发展策略。
一方面,俄罗斯的中国问题专家深入了解中国领导层的执政理念以及中国共产党的各项方针政策,试图深刻理解中国国家治理的核心思想,并寻找中国国际影响力稳步提升的内在原因。就在中国国内全面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同时,部分俄罗斯学者也在强调该思想的历史意义和实践价值,呼吁俄罗斯学界同仁予以重视。这种敏锐的洞察力无疑是基于俄罗斯中国学发展的长期积淀,也体现出俄罗斯当代汉学家对中国政治思想的深度思考。
另一方面,为了学习借鉴中国的发展经验以解决其自身问题,不少俄罗斯专家学者长期探究中国经济的发展模式,时刻关注最新发展动态。有学者对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科技创新、中小企业的发展现状等问题作了详细研究,并指明俄罗斯在相应领域中应该发挥的作用或应当采取的措施,充分借鉴中国的成功经验。例如,俄罗斯科学院首席科学家、经济学博士诺沃谢洛娃分析了中国近10年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状况,指出当代中国的发展经验对俄罗斯具有启发性,学习中国经验对俄罗斯很有必要;俄罗斯科学院高级研究员扎克利亚济明斯卡娅梳理了中国对国外技术依赖较大的领域并指出,中国的技术领域因美国制裁而受到了较大影响,但中国在积极采取对策冲破障碍,俄罗斯可以借鉴中国的相关经验来制定创新政策,从而实现俄罗斯的技术主权。
最后,从研究主体来看,俄罗斯学界从事中国问题研究的机构主要包括两大类机构:一类是官方的专门研究机构,其中最具影响力和权威性的机构包括俄罗斯科学院下属的中国与现代亚洲研究所、东方所、远东历史考古民族研究所,还有俄罗斯总统战略研究所和俄罗斯国际事务委员会等官方智库;另一类是高校内部设立的科研中心,实力最强的几家机构包括莫斯科国立大学亚非学院、圣彼得堡国立大学东方系、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中国学与区域项目综合中心、俄罗斯国立高等经济大学。在过去的一年里,这些机构作为俄罗斯中国问题研究的主力军,深入考察中国的各领域问题,发表文章和专著,召开学术会议,探讨与当代中国相关的热点问题。官方的研究机构资历深、名气大、人员多,为探讨中国问题投入了较大的科研热情,成果也相对比较丰富。这些机构的研究人员不仅定期参加学术研讨会,与其他国内外科研机构或高校联合组织学术活动,还发表了大量的研究中国问题的文章,为俄罗斯的当代中国问题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与此同时,俄罗斯高校下设的许多研究中心也日益发挥自身优势,从不同视角出发探索研究中国问题的不同路径,成为当代俄罗斯学术界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而且后者近年来呈现出更加积极的发展态势,正在由传统的主攻长线研究逐渐向注重研究现实问题过渡,甚至在某些学术领域不输官方的科研机构。
应当看到,在俄罗斯陷入地缘政治困境、面对西方制裁和战争的双重压力下,其国内的学术研究活动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与前几年相比,这一年的学术活动数量和科研成果数量在整体上均有所下降,与其他国家的学术交流合作也有所减少。但令人欣慰的是,俄罗斯学界的中国问题研究队伍克服各种困难,笔耕不辍,在已发表的学术成果中不乏优秀之作。
综上所述,俄罗斯学界在2022年开展的中国问题研究,既保持了传统研究的稳定性,也受多重因素影响呈现出一定的独特性。不少俄罗斯学者在研究中国问题时所持的态度和观点结论对于引导俄罗斯社会涉华舆论走向,以及影响俄罗斯政府对华政策制定均可能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俄罗斯学界关于当代中国问题研究的最新研究成果和研究动态的跟踪与分析,有助于深入了解俄罗斯社会对中国的认知情况,也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加强中俄学术交流,为中俄两国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作者:孙芳,北京外国语大学俄语学院]
文章发表于《国外理论动态》2023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