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魏后凯 | 发布时间:2024年02月27日 |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2024-02-27 | 字体放大 | 字体缩小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更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是做好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必须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协同推进农业现代化、农村现代化、农民现代化和城乡融合发展,全面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
一
现代化是一个由传统向现代多层次、全方位转变的长期过程,实现现代化是世界各国共同追求的目标。各国因发展阶段和基本国情不同,大都从自身实际出发选择合适的现代化道路和模式。作为拥有14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国家,社会主义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在世界上没有先例可循,也不可能照搬任何发达国家的模式,必须立足自身国情探索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它是现代化共同特征和中国特色的有机统一,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科学概括,不仅丰富和发展了世界现代化理论,而且拓宽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现代化”。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石,农村稳定是社会稳定的根本,乡村振兴是民族复兴的关键,农民富裕是国家富强的重要体现。无论任何时候,农业农村农民问题都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是事关全局的重大战略问题。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从根本上解决好“三农”问题,关键在于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基础,基础不牢则大厦不稳,建好、建牢、建美中国式现代化这座宏伟大厦,必须把农业农村现代化放在更加突出的重要位置,坚持不懈夯实农业农村基础。可以说,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进程直接关系到中国式现代化的进度、质量和成色。
农业农村现代化是我国现代化的突出短板。从领域看,我国粮食供需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矛盾凸显,农业科技含量、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不够高,国际竞争力不够强,农业现代化仍是“四化同步”的短腿;城乡发展不平衡、乡村发展不充分问题突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相对薄弱,乡村产业发展、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农村现代化成为我国现代化的薄弱环节;农民生活水平不高,增收压力大,科学文化素质有待进一步提升,加快农民现代化的任务艰巨。从内容看,相较于工业、城市和市民,无论物的现代化还是人的现代化,抑或是公共服务和治理现代化,农业、农村和农民都处于相对滞后的状况。如果不尽快补齐这一短板,必将影响中国式现代化的整体进程和分两步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战略目标的实现。
当前,我国已进入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新征程。加快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补齐短板、增强薄弱环节,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作为固底板、补短板的关键举措,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将有力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向更高水平、更高质量迈进,不断增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整体性、系统性和协同性,确保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21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二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公共服务和治理现代化的综合体。农业农村现代化则是城乡融合背景下农业现代化、农村现代化和农民现代化相互交融的有机整体。其中,农业现代化是从产业角度界定的,表现为农业全产业链各环节及相关领域的现代化,内含了农民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的部分要素;农村现代化是从地域角度界定的,表现为农村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各领域的现代化,包含了农业现代化和农民现代化的主要内容;农民现代化体现为在农业农村发展中坚持追求人的现代化,既是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的必要条件,又是其最终目的。农业现代化、农村现代化、农民现代化三者相互影响、相互交融,城乡融合则把三者串联成为一个有机整体,为三者的实现提供体制机制保障。应该看到,农业和农民的现代化并非局限于农村,如农业科研、教育等主要集中在城市,广义上的农民现代化也包括农业转移人口的现代化。
20世纪50年代我国就提出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目标任务,并把它列为“四个现代化”的内容之一。新中国成立后相当长一段时间,政府政策和学界研究的着眼点都聚焦在农业现代化上,改革开放后,农村现代化和农民现代化逐渐引起广泛关注。在国家政策层面,2005年中央决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明确提出“加快农村全面小康和现代化建设步伐”,把农村现代化提上重要日程;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农业农村现代化”;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并提出“城乡融合发展”。当前,在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中,随着发展阶段变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的展开,我国已具备了协同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基本条件。
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不仅需要农业现代化、农村现代化和农民现代化整体设计、协同推进,而且需要将城乡融合发展理念贯穿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各领域和全过程,注重整体性、协同性和政策取向一致性,在城乡融合背景下实现农业现代化、农村现代化和农民现代化更高水平、更高质量、更高效率的协调发展。可以说,协同推进是关系农业农村现代化成败的关键举措。在农业现代化方面,协同推进表现为以实现农业强为目标,守牢国家粮食安全底线,着力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生产率和竞争力,使农业成为现代化大产业;在农村现代化方面,协同推进表现为以实现农村美为目标,聚焦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着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推进农村住房革命,提高乡村产业发展、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水平,使农村具备现代化的生产生活条件;在农民现代化方面,协同推进表现为以实现农民富为目标,聚焦农民全面发展,着力增强农民的主体性,全面提升农民综合素质,促进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在城乡融合发展方面,协同推进表现为以县域为切入点,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推动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和均衡配置,实现城乡共建共享共荣。
三
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党的十九大以来,我国乡村振兴战略扎实全面推进,顺利完成了第一阶段和首个五年规划的目标任务,农业、农村、农民现代化和城乡融合发展均取得显著成效。根据相关统计数据分析,对标2035年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要求,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实现程度最高,农村现代化和城乡融合发展的实现程度居中,农民现代化的实现程度距离2035年目标差距最大。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需要统筹规划、协同推进,农民现代化水平滞后会制约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顺利推进和质量提升。
坚持以人为本,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的全面现代化,这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绝不能“见物不见人”,只重视农业和农村物的现代化,而忽视广大农民的现代化。没有农民的现代化,农业农村现代化就难以真正全面实现,其进程、质量和成色都会受到严重影响。必须把推进农民现代化放在更加突出的重要位置,在城乡融合背景下促进农民现代化与农业、农村现代化协调发展,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也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和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加快推进农民现代化应从广义上理解,既要加快农村居民尤其是农业人口的现代化,使他们能够就地在村过上现代化的生活,也要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使其真正全面融入城市,共享现代化成果。2022年,我国城镇常住人口中有2.47亿农业户籍人口,这些农业转移人口大多未完全实现市民化。
农民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核心主体。农民现代化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基础和前提。新形势下加快推进农民现代化,应加快农民的观念转型,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其实现观念意识的现代化;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农村文化,促进乡风文明建设,不断提高农民综合素养、文化素质和健康保障水平;切实加强农民主体性建设,保障农民各项合法权益,积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促使更多农民向专业化、知识化、职业化转型;加快转变农民生活方式,不断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实现农民生活方式的现代化。
从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角度看,农民现代化首先表现为实现农民富的过程,其核心是不断提高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目前,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差距仍然较大,全国低收入群体主要集中在农村地区。因此,如何采取更加有力有效的政策措施,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不断提高农民生活水平,让亿万农民同步过上现代化的生活,实现共同富裕,是“三农”工作重心所在。新时期促进农民共同富裕关键在于减人、增收和帮扶。“减人”不是减少人口出生总量,而是指依靠新型城镇化,充分发挥城镇带动乡村发展的积极作用,推动农村人口和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为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和农民持续稳定增收创造条件;“增收”就是依靠乡村全面振兴,激发乡村内生活力,建立各具特色、有核心竞争力的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和农业农村导向型的农民稳定增收机制,全方位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帮扶”就是持续加大对“三农”的政策支持力度,着力提升农村低收入家庭收入,不断扩大农村中等收入群体规模,使广大农民同步实现共同富裕。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
(来源:《光明日报》 2024年02月27日 1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