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集锦 > 海外政要学人看中国 > 看中国学人

一位瑞士媒体人与中国大使的对话

发布时间:2024年03月20日 | 来源:理论中国微信公众号2024-03-20 | 字体放大 | 字体缩小

编者按:瑞士媒体《新北方》杂志最新一期(Der Neue Norden, No. 2, 12/2023)刊登娜塔莉·贝纳利(Natalie Benelli)博士对中国驻瑞士大使王世廷专访文章,标题为《中国提前十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减贫目标》。双方围绕中国经济发展光明前景、中国减贫成就、“一带一路”建设以及应对气候变化等话题展开对谈交流。该文引用翔实数据向西方读者,特别是德语读者介绍客观真实的中国,理论性和故事性相结合,具有一定的典型性。经瑞士《新北方》杂志编委会和作者授权,理论中国网通讯员特编译此文,以飨读者。

  中国成功地落实了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17项可持续发展目标。在过去的四十年里,约8亿人口摆脱贫困,其中约1亿人口的脱贫是在习近平主席的领导下实现的。2021年,中国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

  中国的经济发展独树一帜。据德国联邦统计局的数据显示,从1980年到2010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了近20倍(以美元计价),2022年国内生产总值接近2010年的三倍。十年前,中国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BRI)。此后,中国与非洲、亚洲、拉丁美洲和欧洲的150多个国家合作,建设了一个涵盖公路、铁路、港口和机场的洲际基础设施网络。

  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贷款不同,“一带一路”基础设施项目并不与削减教育、医疗和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公共开支挂钩,而是促进相关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独立自主。

  中国在世界范围内与贫困和欠发达作斗争,瑞士大多数人对此知之甚少。对中国的报道往往是片面和负面的,中国的发展和南南合作被描绘成对西方的威胁。美国2022年度《国家防务战略报告》称中国是美国国家安全的首要威胁。而事实是:中国的军费开支远远低于美国,而且与美国不同,中国在本国以外没有军事基地。

  中国外交政策的五项原则在宪法中被定义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宪法还规定,中国“坚持反对帝国主义、霸权主义、殖民主义,加强同世界各国人民的团结,支持被压迫民族和发展中国家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的正义斗争,为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人类进步事业而努力。”

  为持续把中国树为敌对形象,美国政府投入了大量资金,用于媒体的对华负面报道。例如,美国全球媒体署(USAGM)资助自由亚洲电台,《纽约时报》称该电台为中情局全球宣传网的一部分。

  中国有五千年的多元文化和多元宗教的历史。19世纪初,中国占世界经济的比重约为33%。此后是中国的“百年屈辱”,在此期间,中国被英、法、德、日殖民者占领和剥削。

  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开始的日本侵华战争中,日本侵略者在南京屠杀了30万中国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军民伤亡3500多万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始于反对殖民列强的斗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反殖民运动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战胜了日本侵略者,而后在内战中战胜了国民党。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中国面临着极端的贫困。人均预期寿命为38岁,婴儿死亡率为20%,识字率仅20%。

  此后,中国逐步消除了绝对贫困,并建立了堪称典范的教育和卫生系统。今天的中国是一个现代化的、进步的主权国家,是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全球领导者。中国是不结盟运动的观察员国、金砖国家、上海合作组织成员,与77国集团保持良好合作关系,中国致力于构建多极世界秩序。

图片

娜塔莉·贝纳利博士采访中国驻瑞士大使王世廷

  在与中国驻瑞士大使王世廷阁下的交谈中,《新北方》对中国的成就有了更多的洞察。

  娜塔莉·贝纳利博士:当越来越多的欧洲人和美国人陷入贫困或面临贫困风险时,中国却大幅减少了贫困,彻底结束了绝对贫困。这是如何实现的?

  王世廷大使:中国提前十年实现了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减贫目标。1978年以来,7.7亿农村人口摆脱了贫困,这相当于全球同期脱贫人口数量的70%。中国的政治领导是消除贫困的核心力量。我们向贫困地区选派了300多万名驻村干部、25.5万个驻村工作队,同200万名乡镇干部和数百万村干部一道,对贫困人口进行家访,了解他们的实际情况。通过这些工作,了解各村的贫困情况,掌握每个家庭的具体困难。在此基础上,为每个家庭提供有针对性的脱贫方法。

图片

  发展是解决贫困的根本途径。这不是给村民分发蔬菜的问题,而是鼓励他们努力种植蔬菜,并帮助他们开拓市场,销售蔬菜。我们支持贫困地区因地制宜发展产业和新业态,成立71.9万家农民合作社,覆盖98.9%的贫困户。贫困地区的农产品通过电子商务销售到全国和国际市场。

  东部发达地区和西部欠发达地区之间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促进人才、资金、技术向贫困地区流动。通过这些共同努力,我们消除了绝对贫困,实现了脱贫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饮水安全有保障。贫困地区的发展速度大大加快。全国新改建公路110万公里、新增铁路里程3.5万公里。高速的运输网络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出行条件,促进了货物和劳动力的流动,显著带动了经济发展。

  公共交通以较低的价格惠及社会。在北京乘坐公共汽车,10公里以内的票价仅1元人民币(约0.12瑞士法郎)。学生、老年人、残疾人和士兵等特殊群体经常免费乘车或享受乘车优惠。

  娜塔莉·贝纳利博士:气候变化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中国正在采取哪些具体措施以保护气候和环境?

  王世廷大使: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先决条件。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也是我们的责任。中国在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设定了一个具有约束力的目标,即从2020年到2025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8%。

  中国正在推动低碳工业和风能、水力发电和太阳能等非化石可再生能源的发展。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排放和技术落后的项目建设。2021年,压减350余个此类项目。煤炭仍然是我们的主要能源,我们一直致力于推动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包括加大力度推广节能技术,工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和提高建筑能源效率。

图片

  我国综合植被盖度达到50%以上。过去十年,全国累计55.03亿人次义务植树216.86亿株。全国城市建成区绿地率达38.7%,三分之一的城市建设用地是绿地,建成城市公园2万余个,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接近15平方米。

  娜塔莉·贝纳利博士:通过“一带一路”倡议(BRI),中国正在将国际公平合作的原则落到实处。“一带一路”的关键要素是什么?

  王世廷大使:2023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十年来,中国已同152个国家和32个国际组织签署了200多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在非洲、亚洲、拉丁美洲和欧洲实施了3000多个合作项目。其中包括中老铁路、成为地中海陆海运输桥头堡的希腊比雷埃夫斯港、雅加达-万隆高速铁路,以及巴基斯坦的卡洛特水电站。中欧班列开辟了亚欧运输新航线,强化了沿线的供应链和生产链。

图片

  “一带一路”倡议遵循“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充分尊重各国自主选择,确保合作不附加政治条件,不干涉他国内政。所有国家无论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共同参与。

  娜塔莉·贝纳利博士:非常感谢您接受采访。

瑞士《新北方》杂志刊登的原文如下:


图片

图片图片

  原文发表在瑞士媒体《新北方》杂志最新一期(Der Neue Norden, No. 2, 12/2023),由理论中国网通讯员徐帜编译,翻译时对个别数据和文字不准确的地方作了校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