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理论动态

走读:让党史课堂活起来——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海外当代中国研究武汉大学基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作者:理论中国 | 发布时间:2024年06月03日 | 字体放大 | 字体缩小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史学习教育工作条例》,特别是《条例》提出的关于推进全党全社会学好党史、用好党史,用好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党史馆等红色资源,推进党史学习教育进学校,大力培养优秀党史人才特别是青年人才等要求,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对外合作交流局积极探索研究基地工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服务党史学习教育。

  经过精心策划,并报院领导批准,2024年5月12至17日,中央党史和文献研院对外合作交流局与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共同组织马院博士研学团赴北京研修访学。研学期间,访学教师和中共党史专业、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专业9名博士生参观了相关红色纪念场馆和党史文献展馆,接受现场教学,聆听中研院专家的专题讲座,并与专家面对面交流,活动充实,收获满满。

631

实地感悟党史的内涵、真理的力量

  现场参观教学是研学团此次研学的重点内容之一。短短的几天中,研学团先后参观北大红楼(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陈列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香山革命纪念馆、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等党史文献纪念场馆,以及中研院马克思主义传播史展览馆、中研院著作出版成果展等关于党的历史和理论、马克思主义传播与发展的展馆和展陈,并结合参观活动进行现场教学。

  通过实地参观和现场教学,同学们近距离地接触到中国共产党不断发展壮大的历史,接触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史,真切地感受到了我们党在理论、实践方面不断奋勇向前的感人故事和丰富成果。从珍贵文物到档案资料,从革命导师手稿到最新编研译成果,从《共产党宣言》德文初版到二百多个语种、版本的《共产党宣言》,同学们在现场教学中对历史的厚重、真理的光芒有了切身感受。同学们纷纷表示,相较于在书本、课堂上研究、学习党的理论和历史,这种入情入境、入心入脑的学习体验可以说是前所未有的,充分体现了此次联合教学培养模式的创新之处,以及中研院作为党和国家文献编研译宣“国家队”、党的历史和理论研究高端平台的丰富资源和深厚底蕴。

从党的历史和文献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中研院专家为同学们作了三场专题讲座。对外合作交流局局长杨明伟作了题为《如何从党纪学习教育中进一步深化党史学习》的讲座;原中央文献研究室第一编研部主任熊华源作了题为《漫谈<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修订、增补工作》的讲座;第一研究部编研二处处长徐珊作了题为《从<论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谈习近平总书记著作编辑》的讲座。

  专家们的讲座理论扎实,资料丰富,贴合研学实际设计,注重历史与现实结合。

图片

  杨明伟结合目前全党正在开展的党纪学习教育,为同学们做了一场党的纪律发展史并兼具党课意义的讲座。杨明伟梳理了百年党史中党的纲领、章程和入党誓词中关于党的纪律的规定,从党的第一个监察机构成立、党领导下军队政治工作的发端到党内报告制度建立等党的纪律发展史中的关键时刻,揭示了党从复杂环境和严酷斗争中一路走来、发展壮大并逐步走向胜利的重要原因——历来重视对党纪党规的制定和严格执行。同学们表示,这一课不仅让他们重温了党一路走来的艰辛历程,也对党史学习与研究的现实意义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将党史学习、研究与全党当前的重要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既加强了知识积累,也巩固了作为青年党员的“本色”与“正气”,真正做到了党史学习的“常学常新”。

图片

  徐珊以习近平总书记《论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例,分享了多年参与编辑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著作的经验和体会。她认为,习总书记对国际问题的思考始终贯穿着大历史观和全球视野,积极回应世界各国对当今世界发展难题的普遍关切。通过聆听徐珊老师的分享,同学们对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著作的编辑研究、理论价值与解读路径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只有深入了解文献编辑的过程,才能更加主动地分析文献的形成背景、主要内容、历史价值,才能真正读懂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著作,也才能真正向国际社会阐释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图片

  熊华源介绍了长期从事党的文献编辑工作的心得体会,语重心长地告诉同学们这项工作的重大意义以及对编辑工作者严谨细致、高度负责的要求。熊老师生动讲述了2023年公开出版的《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的增补、考订历程。十年辛劳,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终成此书。他在谈到一些细节时情到深处,多次哽咽,他对文献工作的赤诚和对真理的执着深深打动和鼓舞了同学们。大家真切感受到,党的文献编辑工作实属不易,需要强烈的政治责任感与精益求精的科学态度。文献不仅蕴含了党史的厚重,也饱含编辑工作者的心血。大家纷纷表示,专家们结合自身工作实际的分享,使同学们对党史文献工作和党的对外传播工作有了更真切、深入的理解和体会。

别样的收获和启发

  六天的研学虽然短暂,却意义重大,让同学们收获满满。

  对外合作交流局副局长樊宪雷在开班式上谈了研学的重要意义。他谈到,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的第一代领导人,许多都有青年时期与同学一道游学的经历。这些经历增长了他们的见识才干、砥砺了他们的精神品格、增进了同学情谊。习近平总书记也对青年反复强调要“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相结合,此次研学活动正是在“行万里路”的同时“读万卷书”。此次研学活动有助于同学们深刻领悟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特征,感悟中国革命与建设历程的艰辛,体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同学们成长为党史研究领域的后备力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提供丰富养料。

  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罗永宽教授、博士生导师宋俭教授在开班式和结业式上分别谈到,这次研学既是对《党史学习教育工作条例》关于通过参观红色场馆、参加实践活动等方式开展党史学习的落实,也是依托研究基地、探索马院博士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提升博士研究生专业课程教学质量和博士研究生的综合能力的尝试。这种教学模式有助于将红色资源转化为鲜活的教学素材,引导学生传承红色基因、坚定理想信念;有助于锻炼同学们将书本知识与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本领,促进专业学习。要以此次研学活动为基础,继续探索发挥研究基地优势,在整体规划、方案设计、后期评估等方面进一步完善这种教学模式。

图片

  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张全友教授、博士生导师佘双好教授也表示,此次研学主题清晰、内容系统、总量充实,授课方式由“单一”讲授转为“多维度”体验交流,课堂由封闭转为开放、静态转为动态,更利于直观、深入地理解党的历史,了解党史文献的编研译宣及对外传播工作,对于同学们进一步增强理想信念、学术自信,进一步做好党史学习和专业研究具有积极意义。

  这次研学活动是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聚焦主责主业、依托自身资源和优势,与基地单位创新研究基地人才培养模式,深入贯彻落实《党史学习教育工作条例》的一次生动实践和有益探索。作为首批创新教学模式的受益者,研学团的同学们热切希望这一联合培养模式能够延续下去,使其他学生也能够感受到现场教学的优势和特色。

  (理论中国网通讯员俞晴撰稿;摄影:谢光远 纪文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