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戴永红 | 发布时间:2024年08月12日 | 来源:理论中国微信公众号 | 字体放大 | 字体缩小
2023年11月24日,习近平主席在给世界中国学大会·上海论坛的贺信中指出,“中国学是历史中国之学,也是当代中国之学。”作为“当代中国之学”的生动载体,“中国式现代化”也越来越受到海外政要、媒体、智库、学者、民众的高度关注。讲好“中国式现代化”的故事,让国际社会读懂和理解“中国式现代化”,对于助推中国海外形象建设和全球文明交流互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
现代化是包括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等多个领域发展的综合体现,是各国纳入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议题。现代化进程有一般规律,更有基于一国实际的特殊规律。那么,人类历史上的现代化实践都有何特征呢?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第一,西方发达国家的现代化道路总是伴随着残酷的殖民掠夺,即便在后殖民主义时代,西方发达国家仍然利用其在世界体系里的中心地位,对处在边缘或依附地位的发展中国家,巧取豪夺。第二,许多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成果往往为少数特权阶层所垄断。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大城市、中心城市,跟西方发达国家并没有太大差别,其精英阶层也过着西方上流社会的生活,拥有与西方富豪几近等量的财富。但是,广大农村地区仍处在落后的生产关系束缚之下。
不同国家、不同时代的现代化各不相同、各具特色,中国的现代化路在何方?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这里的“中国特色”,指的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具体展开来说,中国是世界人口大国,人口规模庞大是我们国家的基本国情,所以中国推进现代化,难度前所未有。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指的是要让所有人凭借自己的能力在共同参与为现代化奋斗进程中,共同享受现代化成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因此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一环。同时,十多年来,我国坚持可持续发展,习近平总书记“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的话语深入人心,助推了现代化的发展。最后,中国是唯一一个把和平发展道路写入宪法的国家,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中国式现代化为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新的机遇。由此可见,无论是从价值取向还是从实践要求来说,中国式现代化都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展现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的另一幅图景。
从中国式现代化内涵与战略目标的演进可以看出,新中国成立伊始,党和国家领导人就把工业化、现代化建设问题提到日程上来。之后经历了四个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以及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等逐步递进的战略目标演进阶段。“中国式现代化”理念的确立,反映出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内涵和规律的认识逐步深化,也使得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不再是单一领域或几个部门推进,也不再是只注意发展规模、速度,而是系统全面地发展。可见,中国用几十年的时间走完工业发达国家几百年的工业化道路,成为了发展中国家实现工业化的典范,走出了发展中国家追赶发达国家的新路径。
从发展逻辑和发展目标上看,中国式现代化以人民为中心,顺应人类文明协调发展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历史潮流,以追求共赢、共富为目标,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是以共赢的协调发展替代西方零和的失调发展的崇高追求。
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为广大发展中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生动样本
中国式现代化彰显了新时代中国向世界传播发展经验的开放姿态。自提出以来,“中国式现代化”已成为国际舆论热议的新词,也迅速成为世界理解中国发展模式的关键词。
从发展中国家视角来看,发展中国家有着和中国相似的历史遭遇和共同的历史使命。相似的历史遭遇、共同的历史使命让中国与发展中国家始终紧密相连。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追求的不是中国独善其身的现代化,而是期待同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内的各国一道,共同实现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可参考的发展模式,加强了它们与中国作为命运共同体的归属感,也增加了它们学习和观察中国式现代化探索的意愿,有助于它们更好地应对自身的发展挑战。不仅如此,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现代化是不可回避的历史命题,也是必然要经历的发展过程和阶段。经历长期殖民历史后,许多发展中国家和地区采用西方中心主义的现代化模式进行探索,但这种盲目模仿西方模式的做法常导致本土环境不适应,使一些国家和地区陷入经济停滞和政治动荡。此外,不少西方国家忽视各国发展水平和历史文化差异,强行将自身政治制度和价值理念强加于他国,试图进行“民主改造”和推动“颜色革命”,导致地区动荡、冲突和人道灾难。这样的背景下,广大发展中国家的自我保护和调适意识增强,开始深入思考自身发展模式。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开创、拓展和创新证明了坚持独立自主探索符合本国现代化发展道路的可行性,也为广大发展中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生动样本。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许多非西方国家和地区开始深入反思西方发展模式。例如,作为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地区,西非一些国家近年来一直处于动荡之中。某些西方国家作为该地区的前殖民国家,长期将其视为传统势力范围,但近十年来,该地区反对西方新殖民主义的呼声日益高涨。但少数前殖民国家长期奉行“例外主义”,拒绝承认西非文明的价值,并在后殖民时期进行军事干预,导致地区不稳定,并推行不平等的货币金融和贸易政策,使西非陷入经济困境。英法等国试图摆脱殖民者形象,但其傲慢态度和带有殖民时代印记的对非政策遭到非洲人民诟病,引发了从精英到民众的集体反思。广大发展中国家迫切需要超越西方现代化模式,寻找自身的发展道路和社会形态,此时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一个可参考的角度。
三、向国际社会讲好“中国式现代化”的故事
“中国式现代化”的出现构建了全球共通的意义空间,诉诸高位价值,激发共同情感,围绕“中国式现代化”,把握数字时代传播规律,在文明互鉴基础上向国际社会讲好“中国式现代化”的故事。
当前,数字传播技术和平台经济模式的广泛应用推动了新媒体传播形式的迅猛发展。原本作为被动信息接受者的草根受众,如今成为资讯和舆论生产与传播的重要主体。发展中国家庞大的年轻人群体(Z世代)在新闻舆论传播中扮演着关键角色。此外,非西方国家和地区的媒体机构,如卡塔尔半岛电视台、今日俄罗斯(RT)和中国环球电视网(CGTN),在全球传播体系中崭露头角,成为不可忽视的一部分。这些新兴力量推动了不同地区和文化群体内部权力的重新组织,带来了新的生产关系和意识形态。
精准国际传播对于提升“中国式现代化海外认知”的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精准传播作为一种数字把关形式,主要是通过大数据与算法推荐等人工智能技术,实现“用户—信息”的动态匹配。它既受到了技术的外在推动,又受到媒体从业者对传播效果和用户对个性化信息的内在追求;它既体现在生产环节,又体现在分发环节,主要包含“找人”“策展”“信息找人”等有机步骤。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国际传播上,需要充分重视传播对象国在中国式现代化传播中的作用,更要立足各国对现代化的共同追求,讲好中国式现代化的故事。
创新搭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数字平台。通过调动科技企业技术优势、出海媒体既有经验、官方顶层设计以及国际舆论场响亮的中国声音等联动力量,打造以“共同价值”为定位、以“公共服务”为特性、以“中国故事”为重点的新型数字平台,突破当前美西方主导的数字霸权,进而构建共赢、开放、包容、安全的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以国际传播为立足点,展开译传合一的中国话语对外翻译传播研究,将为提升中国话语的国际影响力做出更大贡献。为此,要强化国家翻译机制,培养和构建符合时代需求的翻译队伍,建设一支胸怀祖国、政治坚定、业务精湛、融通中外、甘于奉献的中译外国家队,形成对外翻译人才育得出、用得上、留得住的局面。
(作者:戴永红,深圳大学教授;深圳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区域国别与国际传播研究院院长、中国海外利益研究中心主任。本文节选自作者在第七届海外当代中国研究圆桌会议上的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