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郭海 | 发布时间:2024年10月25日 | 来源:理论网-学习时报 2024-10-25 | 字体放大 | 字体缩小
习近平总书记就推进新型工业化作出重要指示指出,新时代新征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实现新型工业化是关键任务。高校作为高层次人才的聚集地、科技创新的主力军和策源地、创新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中坚力量,要深刻认识实现新型工业化是关键任务的战略定位,在探索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中为支撑引领新型工业化蓄势赋能、贡献力量。
把服务新型工业化作为高校办学重要使命任务
发挥高等教育对新型工业化的支撑引领作用,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基本前提、动力基础和核心内涵,没有高度发达的工业化,就没有全面进步的现代化。新型工业化本质是高质量发展的工业化、新质生产力驱动的工业化和产业深度融合的工业化。高等教育服务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就是要发挥高校的知识、科技和人才优势,服务引领以新型工业化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在加强产业科技创新发展、提高产业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强化制造强国人才供给等方面为新型工业化提供支撑和保障,不断以新型工业化的更大突破和更好成效助力中国式现代化的跨越式发展。
新型工业化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场域和重要依托,也是培养适应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时代新人的重要实践场景。这就要求我们牢牢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坚持正确办学方向,擦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鲜亮底色,以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宏伟蓝图激励和感召青年学生,在以教育强国建设服务新型工业化、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实践中锻造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栋梁之材,以强大的思政引领力引导广大青年学生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挺膺担当。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格局性变化,高等教育对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牵引和关键驱动作用愈发凸显,但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水平仍待提高。到2035年,我国将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这与2035年实现教育强国战略目标高度协同。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需要高校聚焦人才自主培养能力提升、聚焦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聚焦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不断推进教育理念、目标、制度、内容、方法和治理体系等系统化改革,全面提升教育的供给能力和发展水平与新型工业化、中国式现代化对教育科技人才的迫切需求的“适配度”,引领广大师生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把扎根中国大地办世界一流大学的要求落实到实践中。
教育与生产力存在相互依存、相互驱动的共生关系,教育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过程中直接服务于生产力发展,同时,生产力的发展又为教育孕育更好的基础保障和方向指引。新工业革命驱动的发展模式变革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推动我国的生产方式变革、重塑我国的经济结构,必然需要高等教育构建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治理形态,实现自身高质量发展。新型工业化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物质基础和技术支撑,促进新兴产业不断涌现、产业链不断延伸、价值链不断提升和经济快速发展,这不仅为高等教育提供了服务社会的广阔舞台,更为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保障、充足的经费支持、完备的设施改善等基础支撑。
以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赋能新型工业化
推进新型工业化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着力点,引领着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新实践。高校尤其是理工类高校要结合自身优势和特色,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以推进中国新型工业化进程、推动形成新质生产力为核心深度融入中国式现代化,以协同有力举措为新型工业化赋能。
完善人才自主培养体系,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和卓越工程师。要全面夯实服务新型工业化的人才支撑,筑牢人才培养主体地位,进一步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推动教育理念创新,实现人才培养体系全面升级。强化五育并举、融合发展,以提高综合素质为主体,着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进本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构建“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基地—卓越工程师学院—未来技术学院”本硕博贯通培养链条。提升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水平,强化高质量教育教学资源供给,打造数字化育人新范式。建立以服务新型工业化战略和产业发展需要为牵引的学科优化调整机制,瞄准8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9个未来产业领域,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打造“强工科”“新工科”优势学科集群。深化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体制机制建设,推进校企协同育人,在科学前沿和产业一线培养高素质人才。
着力建设智力聚集平台,构建符合产业发展需求的高水平创新人才队伍。要聚焦国家科技创新和高质量发展需求,以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为牵引,破除人才引进、培养、使用、评价、激励等方面的制度障碍,实施高水平人才培育工程,培养造就一支符合中国式现代化需要的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优秀青年人才等创新人才队伍。依托高端学科交叉平台,系统推进人才共享与互通机制,打造服务国家战略和行业、区域产业升级的人才高地。实施有组织的人才队伍建设,创建“大师+大团队”攻关团队,弘扬科技报国精神,主动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承担国家重大科技攻关任务,开展“大兵团”作战,为解决“卡脖子”关键技术问题贡献高校力量。坚持基础研究目标导向和应用研究效能导向,建立复合型评价机制,以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宽松的制度环境激发人才向产业发展广度和深度进军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推动人才创新活力竞相迸发。
强化科技创新攻关能力,提供产业发展安全支撑。要主动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大趋势,扎实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促进产业链、学科链、创新链、人才链精准对接、有效衔接,在强链补链延链上展现新作为,以科技创新服务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探索与有组织科研范式变革相适应的科研管理方式,紧盯产业链供应链短板,以国家重大科技平台为核心,着力打造同国家战略目标和任务对接的战略科技力量。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从源头和底层解决关键核心技术问题,助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以精准补链为产业发展筑牢安全基石。围绕产业链供应链关键环节和核心技术攻关,以高端化、数字化、绿色化为战略方向,促进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智能化改造,以固链强链为产业发展奠定安全基础。在前沿技术、颠覆性技术研发与应用上前瞻部署,培育新质生产力,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以协同延链为产业发展赢得战略主动。
构建合作发展新格局,实现产学研用深度融合。要深化政产学研合作,打通基础研究、应用开发、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链条。面向新型工业化需要、企业及市场需求,加强与头部企业、科研院所开展高水平合作,共建技术创新中心和产教融合平台,强化跨地域、跨平台、跨学科产业关键技术和共性问题协同攻关创新,促进重点行业设备更新、工艺升级、数字赋能、管理创新。完善科技成果孵化、转化激励机制和评价机制,搭建成果转化基地和平台,缩短技术熟化、转化、产业化路径,打通科技成果从实验室到市场的全链条转化通道。依托优势和特色学科领域,建设高等研究院、大学科技园、创新港、联合实验室、联合技术中心等新型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和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为科技进步、产业发展提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支撑和强力引擎。
(作者系东北大学党委书记)
(来源:《学习时报》2024年10月25日第A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