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年01月01日 | 来源:外交部官网 2024-12-31 | 字体放大 | 字体缩小
2024年12月29日,驻赤道几内亚大使王文刚在赤几政府官网、《真实赤几》杂志、《现在》电子新闻网、《黑檀木报》《读者报》《公正报》等当地主流媒体发表署名文章《中国经济发展空间广阔、前景光明》,介绍中国经济发展成就和广阔前景。全文如下:
近年来,突发疫情冲击、全球经济低迷和国际形势复杂多变等多重压力叠加,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了压力和挑战,于是围绕中国经济“见顶论”“崩溃论”等杂音又沉渣泛起。真实情况到底如何,不妨我们看几组数据,用事实说话。
2024年前三季度,中国GDP达到949746亿元(约合133593亿美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4.8%。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32.33万亿元(约合4.55万亿美元),历史同期首次突破32万亿元,同比增长5.3%。其中,出口18.62万亿元(约合2.62万亿美元),增长6.2%。进口13.71万亿元(约合1.93万亿美元),增长4.1%。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0631元,比上年同期名义增长5.6%,扣除价格因素影响,实际增长5.3%。
这辉煌成绩的取得主要源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中国经济的“四大优势”,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优势、超大规模市场的需求优势、产业体系配套完整的供给优势、大量高素质劳动者和企业家的人才优势”。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立足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实践创立的、最能激发社会生产力潜能的经济体制,既具有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的一般功能,又有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所不具备的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优势。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党的坚强领导,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是实现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的根本保证。”
市场是全球最稀缺的资源。中国有14亿多人口,有超过4亿并不断扩大的中等收入群体,是全球最具成长性的超大规模市场。一方面,超大规模市场具有经济平稳运行优势,尤其是在抵御外部环境冲击时,能够起到自我快速修复的韧性作用。另一方面,超大规模市场为经济发展拓展了空间,为科技创新和产业迭代升级创造了强大动力,以广泛应用场景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
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中国经济运行中的总供给和总需求矛盾关系深刻变化,供给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产业体系配套完整的强大供给优势已经形成。中国拥有41个工业大类、207个中类、666个小类,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同时,随着中国制造业的持续升级,中国在全球工业布局中的优势地位将更加明显,将为中国和世界经济发展提供强大支撑。
人是社会生产力中的决定性因素,人力资源是中国特有的巨大优势。中国人口数量红利依然庞大,正在迎来巨大的“人才红利”,同时教育体系发展迅速,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型人才数量全球领先,支撑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这些优势为经济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更加强劲的动能。此外,面对激烈竞争的国内外市场环境,一支市场化导向鲜明、法治化意识坚定、国际化视野广阔的规模庞大的中国企业家队伍,正为新时代开创更加广阔的高质量发展前景。
察势者智,驭势者赢。在感受到暖意的同时,不可否认,中国经济仍面临着压力与阻力,回升向好基础尚需加固。但前行路上,有风有雨是常态。中国经济就是在一次次挑战中发展,在一次次风雨洗礼中成长,在历经考验中壮大,稳中求进,展现出非凡的韧性。中国经济是一艘巨轮,经得起风浪、受得住考验。
“中国经济大船将乘风破浪持续前行”,为世界各国创造共赢与机遇。以非洲为例,中国目前是对非投资规模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连续15年保持非洲第一大贸易伙伴地位。2023年,中非贸易额达2821亿美元,连续第二年刷新历史峰值。截至2023年底,中国对非直接投资存量超过400亿美元,是非洲最主要的外资来源国之一。过去3年,中国企业为当地创造超过110万个就业岗位,投资建设的经贸合作区涵盖农业、加工制造、商贸物流等行业,吸引超过千家企业入区,为当地纳税增收、出口创汇作出重要贡献。10年来,中国企业累计在非洲签订承包工程合同额超过7000亿美元,完成营业额超过4000亿美元,在交通、能源、电力、住房、民生等领域实施了一批标志性工程和“小而美”项目,有力带动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在今年9月举行的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上,习近平主席宣布中方未来3年同非方开展携手推进现代化十大伙伴行动,这为中赤几、中非友好合作事业提供了新的动力支撑。中方愿同赤几方一道,以两国元首重要共识和峰会精神为指引,丰富两国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内涵,不断深化政治互信,加强发展战略对接,拓展各领域务实合作,更好造福两国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