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理论前沿

王伟光 李君如 郭伟伟: 实事求是与“两个结合”

作者:王伟光 李君如 郭伟伟 | 发布时间:2025年01月31日 | 来源: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网2025-1-29 | 字体放大 | 字体缩小

编者按

2024年9月28日,湖南省委宣传部在湖南大学岳麓书院举办实事求是与“两个结合”理论研讨会,深化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实事求是与“两个结合”相关论述的学理性认识,进一步感悟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是实现“两个结合”成功且光辉的典范

王伟光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之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普遍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哲学思想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真谛,是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中国话语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哲学概括。

实事求是思想在中华大地源远流长,蕴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哲学智慧。实事求是的说法第一次出自中国古典文献《汉书》,唐代经学家颜师古(581年—645年)把“实事求是”解释为“务得事实,每求真是”的治学态度和方法,则具有哲学认识论意义。

中国古代“实事求是”概念蕴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哲学智慧。从概念本身来看,实事求是思想传统产生于汉代,流行于清代,直至近代。一开始,主要体现为一种良好的治学态度和方法。就当时提出的治学态度和方法来说,“实事”非客观存在的事物,是指文献典籍所囊括的实证材料,“是”也不具有“规律”“真理”的含义,而是指古代文献典籍所囊括的实证材料中所包含的道理,“求是”是从古代文献典籍囊括的实证材料的考据中获取正确的知识和结论。“实事求是”的治学态度和方法,对中华传统学术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其内涵的哲学认识论的精华也逐步发扬光大。

实事求是思想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进程中,大体上体现为四条思想线索:第一条线索被中国学界承继和发挥为一种良好的治学精神和治学方法;第二条线索被中国历代儒家承继和发挥为追求伦理道德制高点的修身养性的方法;第三条线索被中国历代思想家承继和发挥为认识事物的路线和方法;第四条线索是朴素唯物主义学者承继、形成和发挥为带有唯物主义色彩的哲学认识论。这四条线索互相补充,形成了“知行合一、躬行实践”的“贵”在实干观,成为中华优秀传统知行观的核心理念,构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

在中国革命的伟大实践中,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依照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决定精神、实践决定认识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事求是”哲学智慧进行了马克思主义的创造性改造,吸收其中唯物主义认识论、真理观的合理成分,使之发生了创造性转化。

早在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在探索中国革命道路、总结中国革命经验与教训、反对“左”右倾路线错误的过程中,深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哲学精粹”的毛泽东逐步创立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他在《反对本本主义》一书中特别强调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反对教条主义,提出“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强调“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使得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具备了雏形。1941年,他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对“实事求是”作了马克思主义的经典阐述:“‘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这是对党的思想路线高度的哲学概括。1943年,在延安落成的中共中央党校大礼堂正面,有人提议挂个题词。一开始,请范文澜题写。但他试着写了几条,都觉得不满意。有人提议去找毛泽东,他欣然接受,挥笔写下了“实事求是”四个雄健有力的大字,“实事求是”遂成为中国共产党党校的校训,成为党的干部教育的根本要求。党的十二大通过的新党章和十二大政治报告更进一步确定实事求是为党的思想路线。

简单朴实的实事求是四个字包含了深刻而丰富的哲学内涵,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根本思想,科学总结了中国人民斗争实践基本经验,成为全党必须始终如一遵循的基本原则和行动指南。

2020年9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时提出,“岳麓书院是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一个策源地和有重要影响的地方”。这个重要提法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系的一脉——湘学学派务实重行理念的肯定,也是对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湖湘贡献的肯定。一本湘人奋斗篇,半部中国近代史。从秦汉起步,到明末清初兴起并在近代发展起来的湘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在近代以来,湘学为推动中华民族发展并走向复兴提供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实事求是、务实重行是湘学的哲学精髓。从湖南生长起来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受到湘学求实重行理念深刻影响的毛泽东,在承继和光大中华优秀传统实事求是思想的同时,也承继和发扬了湘学崇实的理念和学风。

岳麓书院为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最早办学可追溯至唐末五代,是传承湘学“实事求是,务实重行”理念的重要策源之地。1914年,宾步程(1879年—1943年)出任湖南公立工业学校校长,将学校迁到岳麓书院。他以“实事求是”为校训,激励学生立足客观实际、矢志追求真理、踏实做人做事。从此,“实事求是”的求实精神和治学方法进一步深度融入湘学。

从毛泽东承继和弘扬湘学优良思想传统的意义上,可以认为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是从古老的岳麓书院走来,从深厚的湖湘文化中走来,从悠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走来,从中国人民伟大的斗争实践中走来,从中国共产党人百余年奋斗中走来。实事求是这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哲学概念,在近代中国社会激烈的变革中、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湖湘文化的发展演进中,经毛泽东进行马克思主义批判式继承,将其改造为党的思想路线。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最佳光辉典范。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原院长)

(来源:《湖南日报》2025年1月25日)

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是“两个结合”的典范

李君如

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过程中,批判地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形成的。习近平总书记在总结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的时候,把这样的经验概括为“两个结合”。考察毛泽东把古人提出的“实事求是”改造成为党的思想路线的历史过程后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是“两个结合”的典范。

毛泽东强调“实事求是”,在党内倡导实事求是学风,以反对教条主义等主观主义学风,是有深厚历史渊源的

岳麓书院是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四大书院之一。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来到岳麓书院,望着檐上的“实事求是”匾额,久久凝思,指出“毛主席当年就是在这里熏陶出来的,实事求是就来源于这里”。

岳麓书院的“实事求是”匾额,反映的是湖湘学派将义理之学与经世致用相结合的实学传统。湖湘文化具有鲜明的“实学”特点。如元代吴澄在《重建岳麓书院记》中,就提出过“传道济民”的思想。王船山就是在这样氛围中熏陶成长的。他反对空谈义理,主张知行相资、经世致用。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以曾国藩为代表的理学经世派、以岳麓书院的学生魏源为代表的今文经世派等,虽然政治抱负和学理追求不同,但都主张为学要“力行”“致用”。他们的思想,对青年毛泽东影响很大。青年毛泽东的学校生活,主要是从1913年到1918年,即他20岁到25岁在湖南四师和一师求学这5年半。对他影响最深的是老师杨昌济。在杨昌济自编的辅助教材《论语类钞》和毛泽东的听课笔记《讲堂录》中,都可以看到王船山的实学思想对青年毛泽东的影响。追溯毛泽东实事求是思想的历史渊源,就不能不讲到湖湘文化的实学传统。

与此同时,这个历史渊源还包括外来的实验主义、新村运动等思潮的影响。新文化运动兴起后,毛泽东受到更多的外来文化包括杜威的实用主义、克鲁泡特金的无政府主义以及新村运动的影响。1918年春,毛泽东曾经和蔡和森等新民学会会友在岳麓书院半学斋做过工读新村的尝试,后因发动赴法勤工俭学而中止。从毛泽东1919年创办的《湘江评论》和起草的《问题研究会章程》中可以看到,毛泽东当年已经将湖湘的实学传统和外来的实用主义、无政府主义等新思潮结合起来,运用到他试图通过民众大联合实现民族救亡的理想和实践之中。

青年毛泽东成长的这一历史时期,正是中国思想界风起云涌、各种学术思潮纷至沓来的历史时期。这时,也是毛泽东的思想急剧变化的历史时期。他的思想,从无我主义到精神之个人主义、从民主主义到共产主义,一路快跑,不断跃进。按照毛泽东自己的说法,他到1920年夏天,在理论上,而且某种程度的行动上,已经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了。因此,追溯毛泽东实事求是思想形成的历史渊源,他的思想的革命性变化,毫无疑问,发生在接受马克思主义之后。

实事求是,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思想内涵及其运用也经历了深刻的变化

我们知道,“实事求是”一词出自《汉书·河间献王传》,讲的是河间献王刘德喜欢研究历史,为了搜集到在政治动荡年代散失的儒学典籍,他不仅四处寻找求购,还极力辨别其真伪。所以,班固在《汉书》中评价他“修学好古,实事求是”。唐朝颜师古把“实事求是”注释为“每求真是也”。后来,伴随着乾嘉考据学的兴盛,实事求是就成为考据学派皓首穷经的依据。湖湘实学兴起后,王船山、魏源等都对这种埋头古纸堆、远离社会现实的做法进行了尖锐批评。于是,实事求是就被解释为“经世致用”。岳麓书院的“实事求是”匾,体现的就是“经世致用”的思想。它对于当年追求变革和进步的人影响很大。

毛泽东在接受马克思主义特别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以后,对“实事求是”作了全新的解释。他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深刻指出:“‘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这一全新解释,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批判地继承了古人提出的“实事求是”思想。

由此可见,“实事求是”提出至今,其内涵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而不断深化。由于毛泽东的实事求是思想,是在他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批判地继承它接触过的各种哲学思想的过程中形成的,因此他特别强调要注意有些词语上的不同意思。比如,他在给李达的信中就说过:“对实用主义所说的实用和效果,和我们所说的大体同样的名词,还需加以比较说明,因为一般人对这些还是混淆不清的。”我们今天在“两个结合”命题下,讨论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是怎么把古人的“实事求是”思想改造成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时候,也要注意这一点。

毛泽东对“实事求是”的全新解释,实际上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了起来

毛泽东的实事求是思想,毫无疑问,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第一,毛泽东对“实事求是”的全新解释完全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础之上,升华了中国传统文化关于“实事求是”的思想内涵。第二,毛泽东对“实事求是”的全新解释突出了规律性在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的意义,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精神。第三,毛泽东对“实事求是”的全新解释突出了实践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的地位和作用,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其他唯物主义哲学的根本区别及其精义所在。

与此同时,毛泽东的实事求是思想在坚持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同时,批判地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湖湘的实学传统,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的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正因此,习近平总书记说:“岳麓书院是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策源地。”

为了说明毛泽东的实事求是思想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只要读一读《实践论》就可以了。这部从哲学认识论上深刻而又系统阐述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代表作,有一个副题:“论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和行的关系”,即把中国传统哲学讨论得最多的“知和行的关系”作为《实践论》研究的问题。显然,《实践论》既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又是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指南。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正是这样“两个结合”的典范。

当然,强调“两个结合”,涉及怎么正确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这个问题上,我们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的:“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事实上,“两个结合”势必会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作者系中央党校原副校长)

(来源:《湖南日报》2025年1月24日)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两创”与实事求是思想路线

郭伟伟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表了一系列精辟论述。他深刻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党创新理论的‘根’”“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在此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明确提出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方针。

中国共产党对文化建设的探索历程和成就。一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记载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选择先进文化,并沿着先进文化所指引的方向不断前进的历史轨迹。

在血雨腥风的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在进行艰苦卓绝的武装斗争的同时,始终把革命文化看成是“革命总战线中的一条必要和重要的战线”,提出一系列关于发展新民主主义革命文化的思想和主张,促进新民主主义文化蓬勃发展。从中央苏区文化运动到抗战时期蓬勃兴起的延安文艺运动和欣欣向荣的抗日根据地文艺运动……这一切都记录了中国共产党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历史足迹。

新中国的成立,为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开辟了广阔前景。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积极探索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文化建设新路,提出了许多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思想、方针和原则。在其指导下,新中国的文化建设事业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新局面。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果断结束“以阶级斗争为纲”、实现党和国家工作中心战略转移的同时,在文化战线和知识分子政策上实现了拨乱反正,迎来了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的春天。党的十二大报告全面深刻地阐述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问题。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继承和发展邓小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时代发展的新要求,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党的十五大报告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的崭新观点,更加凸显了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

党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实践发展提出了许多新观点和新政策,如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国家文化安全论、“三贴近”(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等,深化了对文化工作规律性的认识,发展和丰富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理论。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文化建设提升到一个新的历史高度。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并就意识形态领域许多方向性、战略性问题作出部署,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更加鲜明。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注重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根铸魂;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所有这些,为新时代开创党和国家事业新局面提供了坚强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力量。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对于丰厚浩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要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新特点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不适应时代发展需要、但经过改造仍然能够为现代化建设服务的部分进行创造性转化,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激活其生命力。只有在既继承又发展、既扬弃又创新的辩证统一运动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才能前进,才会有巨大生命力。

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跨越时空、富有永恒魅力、能够为现代化建设服务的精华部分积极加以继承,进行创新性发展,使之不断发扬光大。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民族气节、民族品格和民族精神。如自强不息、不屈不挠的进取精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奉献精神;“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爱国主义精神等等。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要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展示出来,把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对其内涵加以拓展、完善和提炼,不断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形成引领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是“两个结合”的生动典范。班固(32年—92年)在《汉书》中,称河间献王刘德“修学好古,实事求是”。这是中国古代文献中第一次出现“实事求是”一词。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中国历史的长河中发现了“实事求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对其进行新的科学解释和提升改造。1941年,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第一次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实事求是做了全新的、科学的阐述,从而赋予了“实事求是”以新的内涵,使其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命题。

实事求是,既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话语的理论概括,是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核心概念,同时也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生动典范。正如邓小平同志所指出的:“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毛泽东同志用中国语言概括为‘实事求是’四个大字。”

(作者系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第七研究部研究员)

(来源:《湖南日报》2025年1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