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学习全球安全倡议的理论内涵与实践意义
作者: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 | 发布时间:2025年04月01日 | 来源:求是网-《求是》2025/07 | 字体放大 | 字体缩小
安全问题事关各国人民福祉,事关世界和平与发展崇高事业,事关人类前途命运。全球安全倡议是习近平外交思想在国际安全领域的理论创新成果,是引领时代潮流的宝贵思想、化解安全风险的可行良方,为弥补人类和平赤字、应对国际安全挑战和实现世界持久和平指明了方向。近3年来,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擘画、亲自推动下,全球安全倡议的内涵日益丰富完善,推进落实迈开坚实步伐,在国际上凝聚起以团结合作谋求共同安全的清风正气,点亮解决各类安全挑战的希望之光,汇集完善全球安全治理的磅礴合力,必将引领人类社会走向更加和平安宁的未来。
一
当前,我们所处的是一个变乱交织的世界,局部冲突与动荡频发,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横行,各种传统与非传统安全威胁交织叠加。诸多安全问题往往演变为数十年乃至百年一遇的全球性或跨地区危机,给人类和平与发展事业造成巨大威胁。乌克兰危机延宕日久,成为冷战结束后最大的地缘政治冲突,也是一场全球性、复合性危机。加沙战火燃烧一年有余,造成超5万巴勒斯坦人死亡、逾11万人受伤,导致该地区严重人道主义灾难。面对全球和平事业何去何从这一时代之问、世界之困,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提出全球安全倡议,明确回答了“世界需要什么样的安全理念、各国怎样实现共同安全”的时代课题,充分彰显总书记心系世界和平与发展事业的国际主义情怀和大党大国领袖风范,为消弭人类和平赤字贡献了中国智慧,为应对国际安全挑战提供了中国方案。
全球安全倡议继承了独具中国特色的外交传统与智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是爱好和平的民族,中国人民是爱好和平的人民。和平性是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之一。中华民族历来崇尚“和为贵”、“协和万邦”、“兼爱非攻”等理念。长期以来,作为负责任大国,中国始终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贡献力量。1954年,中印、中缅分别发表联合声明,共同倡导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确立为指导国家间关系的基本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旗帜鲜明反帝、反殖、反霸,摒弃丛林法则,超越“集团政治”等陈旧狭隘观念和对立对抗思维,为国家间正确相处及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开辟了新道路。放眼当今世界,中国是唯一将“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写入宪法的国家,也是5个核武器国家中唯一承诺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国家。中国已签署或加入包括《不扩散核武器条约》、《武器贸易条约》在内的20多个多边军控、裁军和防扩散条约。
2022年4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博鳌亚洲论坛2022年年会开幕式上正式提出全球安全倡议,倡导以团结精神适应深刻调整的国际格局,以共赢思维应对各种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风险挑战,携手打造安全共同体。图为2025年3月21日航拍的博鳌亚洲论坛永久会址。 中新社记者 骆云飞/摄
全球安全倡议体现了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世界和平与安全问题的深刻思考。2013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莫斯科发表演讲时指出:“我们主张,各国和各国人民应该共同享受安全保障。各国要同心协力,妥善应对各种问题和挑战。越是面临全球性挑战,越要合作应对,共同变压力为动力、化危机为生机。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安全威胁,单打独斗不行,迷信武力更不行,合作安全、集体安全、共同安全才是解决问题的正确选择。”2014年在亚信上海峰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以“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为核心内涵的新安全观,主张合作应对安全问题,标本兼治、综合施策,赢得国际社会普遍认同。此后,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二十国集团等双多边场合反复倡导树立新安全观,将铸剑为犁、安危与共的和平合作理念持续深植人心。
全球安全倡议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丰富发展的必然结果。2015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发表重要讲话,系统阐释人类命运共同体主要内涵,其中就包括“营造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2017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演讲中,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进一步完善,提出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其中,建设持久和平的世界、普遍安全的世界均属于和平与安全范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必然要求构建安全共同体。2020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二十次会议上呼吁,携手构建卫生健康共同体、安全共同体、发展共同体、人文共同体,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更多实践探索。
2022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博鳌亚洲论坛2022年年会开幕式上发表主旨演讲,正式提出全球安全倡议,强调人类是不可分割的安全共同体,深入阐释全球安全倡议的核心要义,即“六个坚持”。“六个坚持”是彼此联系、相互呼应和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其中,坚持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是有效维护世界和平安宁的理念指引;坚持尊重各国主权、领土完整是有效维护世界和平安宁的基本前提;坚持遵守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是有效维护世界和平安宁的根本遵循;坚持重视各国合理安全关切是有效维护世界和平安宁的重要原则;坚持通过对话协商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间的分歧和争端是有效维护世界和平安宁的必由之路;坚持统筹维护传统领域和非传统领域安全是有效维护世界和平安宁的应有之义。全球安全倡议的提出,回应了国际社会维护世界和平、防止冲突战争的迫切需要,顺应了世界各国坚持多边主义、维护国际团结的共同追求,响应了各国人民共克时艰、携手开创美好世界的普遍愿望。全球安全倡议与总书记提出的全球发展倡议和全球文明倡议相互呼应、相辅相成,顺应了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
此后,习近平总书记在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70周年纪念大会、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等多个国际与地区多边场合以及重要出访中,持续诠释全球安全倡议的内涵,推动国际社会成员以更加全面综合的视角审视全球安全问题,携手践行全球安全倡议,共同应对安全挑战。全球安全倡议载入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外关系法等党的重要政治文献和我国涉外法律,上升为党和国家意志,体现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中国共产党作为大国大党的使命担当。
二
全球安全倡议源于中国、面向世界,以时代需求为导向,汇聚国际共识与合力,日益成为世界消弭安全赤字、破解安全难题的有效方案和路径。全球安全倡议提出以来,中国与国际社会各方携手践行倡议,取得一系列突出进展,集中表现在4大方面。
坚定支持联合国在全球安全治理中发挥核心作用。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承载着世界人民对两次世界大战惨痛历史教训的深刻反思,凝结了人类实现集体安全、永久和平的制度设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发生的各种对抗和不公,不是因为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过时了,而恰恰是由于这些宗旨和原则未能得到有效履行。总书记在多个场合与联合国等多边机构领导人深入沟通,持续阐释全球安全倡议核心理念,坚定支持联合国为应对和平安全挑战发挥更大作用。
在中方倡议下,联合国安理会举行题为“加强对话合作,维护共同安全”公开会和“共同发展促进持久和平”的公开辩论会,推动各方从更深更广视角看待安全问题。积极参与“我们的共同议程”报告关于制定“新和平纲领”等政策文件的工作,对联合国2024年举办的未来峰会给予大力支持并深入参与磋商,推动各方达成“未来契约”,发出坚持多边主义、加强团结合作、共促和平安全的有力信号。
作为联合国第二大维和摊款国、会费国及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第一大出兵国,中国支持联合国为预防战争冲突、建设和平架构、推动战后重建所作的努力,自2022年以来先后向南苏丹、黎巴嫩、刚果(金)、马里等维和任务区和联合国总部派遣维和部队、维和参谋军官和军事观察员,并向塞浦路斯、苏丹、中非等地派出维和警察执行任务。中国政府还支持联合国大会和各相关委员会、安理会、相关机构等全球性政府间多边机构凝聚安全共识、促进世界和平。
中国坚定支持联合国为应对和平安全挑战发挥更大作用,忠实履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职责和使命。图为2023年9月28日,联合国驻南苏丹特派团(联南苏团)在其超级营地举行授勋仪式,向中国第九批赴南苏丹(朱巴)维和步兵营700名维和官兵授予联合国“和平荣誉勋章”,以表彰他们在执行维和任务期间的卓越表现和为南苏丹和平事业作出的突出贡献。 新华社发 赵建毅/摄
以大国协调和良性互动维护世界格局稳定。面对近年来个别国家挑动大国战略竞争、煽动阵营对抗,中国强调大国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上承担特殊重要责任,明确反对大国竞争对抗,积极推动落实全球安全倡议,推动构建和平共处、总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格局。
促进中俄全方位战略协作,维护全球战略稳定。在两国元首战略引领下,中俄超越冷战时期的军事政治联盟,探索出“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方”的相邻大国正确相处之道。俄方多次赞赏并支持全球安全倡议,两国元首共同签署的联合声明强调,双方决心继续在地区和全球安全事务中密切协作,共同落实全球安全倡议。
增进中欧战略互信,共同抵制阵营对抗逆流。中国始终认为欧洲是多极世界的重要一极,支持欧洲一体化和欧盟战略自主。自全球安全倡议提出以来,中欧在政治解决乌克兰危机、重申“核战争打不赢也打不得”、维护全球粮食和能源安全、开展人道主义援助、应对中东局势等方面达成诸多共识。
推动中美关系保持总体稳定。面对美国以“战略竞争”为框架定义中美关系,中国始终强调大国竞争不应是时代的底色,“新冷战”打不得也打不赢,对华遏制不明智不可取更不会得逞。双方应探索两个大国的正确相处之道。中方致力于按照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的原则,推动中美关系稳定、健康、可持续发展,同时中方也以实际行动反对美方无理打压,坚定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积极推动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政治解决。当前,地区热点和局部冲突频发,成为祸乱全球安全的顽症痼疾。探寻国家间分歧和争端解决之道,是全球安全倡议的重要使命。全球安全倡议主张重视各国合理安全关切,倡导通过对话协商以和平方式解纷止争,致力实现普遍安全、共同安全,为推动乌克兰危机、巴以冲突等热点问题妥善解决而努力。
乌克兰危机全面升级以来,中国秉持客观公正原则,积极劝和促谈,探寻标本兼治的解决方案。习近平总书记与俄、德、法、欧盟、美等多方领导人通话或会晤,就局势演变广泛交换意见,呼吁推动危机早日和平解决。2024年9月,中国同巴西一道,会同部分“全球南方”国家成立乌克兰危机“和平之友”小组,为推动危机政治解决营造氛围、积累条件。形势发展证明,中国的主张客观、公正、理性、务实,体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
中国提出并推动落实实现中东安全稳定的5点倡议,倡导相互尊重,坚持公平正义,实现核不扩散,共建集体安全,加快发展合作,共同推动构建中东安全新架构。2023年3月,中国促成沙特和伊朗和解,两国宣布恢复外交关系,在中东掀起“和解潮”。针对巴以新一轮冲突,推动安理会通过首份加沙停火决议,促成巴勒斯坦各派别举行和解对话并签署《关于结束分裂加强巴勒斯坦民族团结的北京宣言》,向加沙提供多批人道主义援助,并继续为全面、公正、持久解决巴勒斯坦问题而不懈努力。
中国还积极斡旋其他地区热点,促成缅甸冲突相关方进行多轮和谈,支持阿富汗包容建政、和平重建,坚决维护朝鲜半岛和平稳定,持续推动伊核全面协议恢复履约谈判,在全球安全倡议框架下加强中非政策和理念对接、开展安全领域合作,支持非洲应对安全挑战。
统筹应对传统和非传统领域安全威胁。全球安全倡议高度重视安全问题的联动性、跨国性、多样性,强调面对多样化的安全威胁,需多管齐下、综合施策,推进全球安全治理。
近年来,相关国家及军事集团持续提升核武器在国家或集体安全政策中的作用,强化“核共享”与“延伸威慑”安排,升级更新核武器,导致核军备竞赛与核冲突风险大增。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核武器用不得、核战争打不得。在全球安全倡议指引下,中国积极推动相关方落实2022年1月五核国领导人发表的《关于防止核战争与避免军备竞赛的联合声明》,呼吁核武器国家谈判缔结“互不首先使用核武器条约”。2024年,中国作为五核国机制协调员,先后主持召开五核国工作层会议和五核国核政策会议,维护“核战争打不赢也打不得”的共识。
在应对恐怖主义、信息、生物、外空、人工智能、公共卫生、跨国犯罪等非传统安全领域,中国与相关方持续深化合作。2023年6月,首次中国—巴基斯坦—伊朗三方反恐安全磋商成功举办,这是中巴伊三方落实全球安全倡议、促进地区安全稳定的成功实践。中国发起全球数据安全倡议、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推动完善人工智能以及深海、极地、外空等新疆域治理规则。积极开展打击跨境网赌电诈、毒品贩卖、人口贩运、恐怖主义、网络犯罪、武器走私等跨境犯罪活动,特别是开展中泰缅老四国警方合作打击赌诈集团专项联合行动、打击缅北涉我电信网络诈骗犯罪专项工作等,确保地区公共安全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三
全球安全倡议行大道、得人心,维护的是全人类共同利益,守护的是全世界和平安宁,有力汇聚国际社会应对安全风险挑战的共识与合力,截至2024年底得到119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支持,写入110多份中方与其他国家、国际组织交往合作的双多边文件,赢得越来越多响应者和同行者。
近年来,中国秉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全面践行全球安全倡议,为维护世界和平尽责,以团结合作谋求共同安全,与各国为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的美好世界共同努力。图为2024年10月10日,中国海军“和平方舟”号医院船在喀麦隆开展活动,医务人员为候诊患者科普护眼知识。 新华社发 刘志磊/摄
全球安全倡议及其核心理念多次得到联合国机构负责人高度评价,写入相关多边机制文件。2023年9月,由联合国成员发起成立的“捍卫《联合国宪章》之友小组”发表的政治宣言中,纳入了安全不可分割原则等全球安全倡议的核心理念。国际原子能机构总干事格罗西2023年5月访华时高度赞赏全球安全倡议,强调只有世界各国领导人增强对话并努力寻求一致,才能朝着和谐的方向前进。
在区域层面,中国与相关方携手打造全球安全倡议合作样板。积极推动与湄公河国家携手打造全球安全倡议实验区,同中亚国家一道建设远离冲突、永沐和平的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搭建地区安全和合作新架构,走出一条共建共享共赢的亚洲安全之路;推动上合组织、金砖机制框架下合作同全球安全倡议互补互促,在构建上合组织命运共同体进程中统筹应对各类安全挑战,推动“大金砖合作”在安全领域持续开花结果;同非洲国家开展安全共筑伙伴行动,建立落实全球安全倡议伙伴关系,打造全球安全倡议合作示范区。
在双边层面,越来越多的国家加入落实全球安全倡议的事业之中。中国同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俄罗斯、哈萨克斯坦、阿联酋、伊朗、埃及、南非、埃塞俄比亚、塞尔维亚、匈牙利、斯洛伐克、智利、巴西、乌拉圭、所罗门群岛、斐济等国家就推动落实全球安全倡议发表联合声明或达成重要共识。中非等国家更是感谢中方为其恢复和平稳定提供宝贵支持,愿成为推动落实全球安全倡议的先行者。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和平是人类共同事业,需要各方共同争取和维护。新征程上,中国将继续坚定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与世界上所有爱好和平、致力发展的国家和人民携手同行,在全球安全倡议的指引下,共同丰富倡议内涵,探索新形式新领域合作,并肩守护和平安宁,共创人类更美好未来,让和平的薪火代代相传、平安的钟声响彻人间。
(来源:《求是》202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