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理论前沿

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中心 :经济发展理念的创新和突破
——学习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新发展理念

作者: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中心 | 发布时间:2025年11月01日 | 来源:求是网 2025-11-01 | 字体放大 | 字体缩小

发展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一定的发展实践都是由一定的发展理念来引领的。发展理念是否对头,从根本上决定着发展成效乃至发展成败。确立科学的发展理念,是经济理论研究的重大课题,也是经济发展实践的重要问题。2015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刻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全面分析国内外发展大势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变化特征,创造性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这一植根中国实践形成的全新的发展理念,不仅深刻回答了关于我国发展的目的、动力、方式、路径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阐明了我们党关于发展的政治立场、价值导向、发展模式、发展道路等重大政治问题,还深刻回答了西方经济理论始终无法解决的贫富分化、生态危机、经济依附等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标志着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新发展理念是我们党对发展理论的重大创新性贡献,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重要内容,指引我国经济沿着高质量发展之路稳健前行,也为世界各国特别是全球南方国家经济发展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是世界各国普遍关心和研究的重大问题。发展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发展环境不会一成不变,发展条件不会一成不变,发展理念自然也不会一成不变。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也是一个发展理念不断演进更新的历程。

进入资本主义时代,借助于工业革命带来的强劲动力,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率先走上了以工业化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化道路,经济发展水平长期遥遥领先于其他国家。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史上,尽管出现过血腥殖民掠夺和对生态环境的肆意破坏,也出现了周期性经济危机以及各类严重的社会问题,西方学者还是基于其发展实践提出了诸多解释其发展经验的经济理论。比如,源于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所倡导的自由贸易、自由放任思想,德国的历史学派和曾经长期主导美国政策的美国学派所倡导的关税保护、政府干预思想等,而以私有化、放松管制为核心理念的新自由主义理论则是近几十年的典型代表。这些经济理论都曾风靡一时,在不同时期主导着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走向,并对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政策和实践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战后,伴随着亚非拉一大批殖民地国家走向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如何尽快实现经济发展成为摆在这些国家面前的迫切任务。在此背景下,以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问题为研究对象的发展经济学应运而生。一批学者以西方国家的工业化历程为参照,借鉴基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经验形成的西方经济理论,开启了对发展问题的研究。20世纪40年代至60年代,强调资本积累、主张政府干预、重工业优先、进口替代战略等理念的结构主义理论在发展经济学研究中占据主流,产生了诸多具有影响力的发展理论,如刘易斯的二元结构模型、罗森斯坦−罗丹的“大推进”理论、罗斯托的“起飞”理论等。但70年代后,接受结构主义理论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发生停滞,并出现大规模失业、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等问题,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也逐步拉大。20世纪80年代,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在英美国家兴起并对发展经济学产生深刻影响,形成了以新自由主义为理论依据的“华盛顿共识”,倡导减少政府干预,通过私有化、市场化、自由化推动从政府主导的经济向自由放任的经济转型,甚至试图以“休克疗法”的激进措施实现转轨发展。这种带有强烈“市场原教旨主义”色彩的理论在20世纪80年代、90年代广为传播,对拉美等发展中国家的政策实践产生了较大影响,但结果证明却是失败的。有学者把“华盛顿共识”主导的20年称为发展中国家“迷失的二十年”。2008年6月,世界银行的一份报告指出,从1950年起,全球只有13个经济体实现了在25年或更长时间内年均经济增长率达到或超过7%。这意味着,二战后的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都没有达到预期发展目标,也充分证明这些以发达国家工业化为模板所形成的发展理念不可能从根本上破解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难题。

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描绘了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新蓝图。10年来,新发展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并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各环节,引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实现历史性跨越。 孙彤/制图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发展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推动发展理论创新,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我们党坚持从实际出发、从国情出发,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对经济发展规律的认识,根据发展条件变化提出与之相适应的发展理念,有力破解发展中遇到的种种困难,指引中国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功。进入新时代,我国发展面临的国内外形势发生深刻变化,长期快速发展积累了不少矛盾问题。简单沿袭原来的发展观念、发展路子已经行不通,必须确立新的发展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提出新发展理念,明确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深刻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为解决我国发展问题开出了系统“药方”,为我们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提供了行动指南。10年来,在新发展理念的指引下,我国抓住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发展机遇,创新能力全面增强,协调成效逐步显现,绿色发展成为普遍共识,开放动力日益强劲,共享水平不断提高,成功走上了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之路,中国经济展现出强大韧性和活力,谱写了发展新篇章。

当今世界正面临经济增长动力缺失、收入不平等加剧、环境污染与气候变化形势严峻、逆全球化大行其道、发展成果被少数人占有等问题,国际上流行的“药方”难以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新发展理念是在新时代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发展实践中形成的,是被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实践证明了的管用的发展理论,超越了以西方经济学为根基的传统发展理论和苏联模式的发展经验,是引领全球走出当前发展困境的有效方法,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有利于人类社会的长远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发展理念是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新发展理念以深刻完备的理论和成效显著的实践,深刻揭示了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系统性科学理论,有效破解了西方发展经济学等经济理论长期无法回答的理论难题。新发展理念对传统发展理念的创新和突破集中体现在对以下几组关系的理论回答上。

一是关于增长与发展的关系。现代经济学通常将增长视为总产出的扩张,而发展则具有经济结构优化、收入分配公平、资源环境可持续等更加丰富的内涵。当今世界,无论中国还是其他国家,面临的发展问题都大大超越了经济增长的单一命题。西方资本主义的经济增长由资本追求剩余价值的本性所驱动,必然导致贫富分化、生态破坏和周期性的经济危机,陷入“有增长无发展”的困境。发展中国家套用西方模式,也常常陷入类似的困境。新发展理念立足当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实践,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多个维度全面系统看待发展,构建了一个涵盖发展动力、发展要求、发展形态、发展方向和发展目的的新框架,既关注发展的规模和速度,也强调发展的平衡性和充分性,还重视发展的安全性和可持续性,使我们能够在一个更加广阔的视野审视发展,在坚持把创造更多物质财富放在重要位置的同时,更加关注发展的质效,为探讨发展质量、追求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认识工具和实践指南,赋予了发展新的内涵,拓宽了发展的视野。

二是关于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在经济理论和实践中,效率与公平是一对必须妥善处理的重大关系。基于完全竞争市场和无差异个体的严格假设,西方经济理论塑造了一个效率与公平会自动相统一的世界。然而实践中,竞争的不完全性和个体的差异性始终存在,效率与公平从来不可能“自动”统一。一些发展中国家或因教育和人力资本发展长期滞后,或存在制度性的腐败和寻租设租问题,或受困于“资源诅咒”,甚至出现了效率与公平双输的不利局面。如何实现效率与公平的共赢,是许多国家面临的现实挑战。新发展理念高度注重效率,以创新为牵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牛鼻子”,指明了经济效率的根本来源。同时还突出强调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渐进共享,倡导通过共同奋斗来推动实现共同富裕,在“做大蛋糕”的同时“分好蛋糕”。这就超越了效率与公平非此即彼的对立思维,指明了实现高质量发展与高品质生活有机结合、相得益彰的实践路径,提供了与西方主流经济学、传统发展经济学不同的思路。

2025年7月26日至29日,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及相关展览在上海举办。华为在大会上首次公开展出“昇腾384超节点”计算系统。昇腾384超节点由12个计算柜和4个总线柜构成,实现了业界最大规模的384个NPU卡高速总线互联。图为7月26日,华为展出的昇腾384超节点计算系统。 中新社发 陈玉宇/摄

三是关于局部与整体的关系。经济整体的发展并不一定带来各局部地区的同步发展,发展差距问题长期以来困扰着许多国家。在美国,硅谷的繁荣与“铁锈带”的衰落对比鲜明。在印度,以旅游业和采矿业为主的果阿邦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是主要依赖农业和低端制造业的比哈尔邦的10倍以上。发展经济学中的循环积累因果理论、区域非均衡增长理论等,认识到了市场机制会导致极化效应,资源向发达地区集中,经济发展差距会不断自我强化,只有依靠政府的有力干预才能打破恶性循环。但很多发展中国家或由于不具备充分的政府力量,或不知道如何有效发挥政府力量,往往难以有效解决内部的发展差距问题。新发展理念强调协调发展的重要性,并不是片面看待发展差距,而是把发展不平衡不协调问题看作是发展短板和潜力的统一,通过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等叠加引领,将社会资源有效引导到发展相对滞后的地区,让这些地区的成本优势、后发优势和发展潜能释放出来。政府虽然也需要进行投入,但更重要的是发挥战略规划的引领作用,更多地引导和带动企业投资兴业,在形成扩散效应的同时,跳出政府直接“输血”的局限,更多依靠市场力量赋予相对滞后地区“造血”的自我发展能力。这为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中局部与整体的关系、缩小地区发展差距提供了深刻的规律性认识和可行的科学指导。

四是关于增长与保护的关系。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是国际社会持续关注的热点问题。西方学者提出“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设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认为当收入达到一定水平后,环境质量就会改善。这一假设的曲线很容易对发展中国家产生误导,造成“先污染、后治理”是某种客观规律的假象,进而导致忽视开展及时的环境保护和治理。实际上,大量实证研究发现,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之间还存在U型、N型和倒N型等多种形状的关系。很多发展中国家由于不断承接来自发达国家的污染产业转移,其污染物总量和排放强度都呈现出长期上升的态势。绿色发展理念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把生态环境作为生产力的物质基础,揭示了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极大深化了人们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绿色发展理念为全球提供了兼顾增长与保护、实现发展权与生态权互促的可行路径,得到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中国生态文明战略与行动》为题的研究报告高度赞赏。中国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成功实践也表明,环境保护并不必然是要以牺牲经济增长为代价,更有可能是带来发展新机遇的源泉和跑出经济加速度的重要动力。

我国已构建起全球最大、发展最快的可再生能源体系。近10年来,我国风电及光伏发电年新增装机规模增长迅速,目前我国风光装机占全球总装机近半,新增装机占全球六成,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占比达60%左右。风能、太阳能资源丰富的新疆,是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明确的大型清洁能源基地。图为2025年7月1日,在新疆阿勒泰地区吉木乃县拍摄的50万千瓦时风电项目配套输电线路建设现场。 新华社发 努尔别克·努尔曼/摄

五是关于自身与世界的关系。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当今世界,每一个国家自身的发展都无法回避与世界发展的关系问题,自我封闭还是开放合作,是每一个国家都要面临的选择。有的奉行国强必霸逻辑,凭借强大实力肆无忌惮霸凌他国;有的热衷搞“小圈子”,割裂全球大市场。在以往的实践中,发展中国家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后,常常出现被动依附发达国家的局面。新发展理念强调要发展壮大,必须主动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坚持对外开放,充分运用人类社会创造的先进科学技术成果和有益管理经验。同时,强调站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推动经济全球化进入更有活力、更加包容、更可持续的新阶段,更好惠及不同国家、不同群体。这超越了中心与外围、依附与对抗、进口替代与出口导向等零和博弈的发展逻辑,用共生共赢、相互成就的生动实践表明,在开放发展中,不但能够发展壮大自己,而且可以为世界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坚持开放发展,是处在十字路口的世界经济应当选择的正确道路。

新发展理念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深刻变革的科学指引。新发展理念要落地生根、变成普遍实践,关键在于各级领导干部的认识和行动。新征程上,特别是在“十五五”这个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夯实基础、全面发力的关键时期,我们要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全力以赴落实好各项目标任务。

提高思想认识。新发展理念作为一种新的发展理念,必然涉及思维观念的更新、利益格局的调整。由于惯性思维和路径依赖等原因,有的地区部门和党员干部仍然对贯彻新发展理念存在思想认识偏差。比如,有的还把新发展理念当作一般性、号召性要求,有的不能从全局和整体上把握,有的不尊重客观规律蛮干,等等。这就要求必须提高思想认识,深入学习领悟新发展理念的各项要求,摒弃一些老观念、老套路、老办法,真正学懂弄通做实。一方面要学会在大局下想问题、做工作。坚决做到地方服从中央、局部服从整体,多算长远账、整体账、综合账,少算地方账、部门账、眼前账。另一方面要因地制宜抓好落实。在贯彻新发展理念的过程中,党中央反复强调要根据自身发展阶段、条件和可能,就是给各地留出一定自由度和政策空间。各地要认真研究充分论证、不能盲目跟风攀比,集中精力把该干的干好,坚定不移走好高质量发展之路。

强化制度保障。贯彻新发展理念是一项系统工程,既涉及生产力的变革也涉及生产关系的调整,既涉及经济基础的完善也涉及上层建筑的改革。新发展理念要在制度中予以充分体现和保障,才能形成贯彻落实的长效机制,这既有战略规划、政策体系、工程项目等方面的制度规定,更应该有立法、作风、人事等方面的制度衔接和执行。一方面要推进重点领域的法治化,围绕五大理念加快法律法规立改释废,配套加强执法司法,切实将相关要求落实到法律条文中。另一方面要认真落实“三个区分开来”,引导党员领导干部树立正确政绩观,把贯彻新发展理念作为检验各级领导干部的一个重要尺度。

锻造过硬本领。新发展理念的贯彻落实,离不开干部队伍的能力建设。面对前所未有的复杂局面,有的存在畏难情绪,动力不足、能力不够,缺乏担当精神和攻坚克难勇气,影响了新发展理念的有效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干部干部,干是当头的,既要想干愿干积极干,又要能干会干善于干”。要按照新发展理念的要求,切实培养专业思维、提升专业素养、掌握专业方法,努力成为本职工作的行家里手。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做到干中学、学中干,在实践锻炼中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的能力,特别是在新的形势下要加强斗争历练、敢于善于斗争,在统筹国内经济工作和国际经贸斗争中,以新气象新作为推动贯彻新发展理念取得新成效,依靠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

(来源:《求是》202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