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集锦 > 喜迎党的二十大 > 理论聚焦

杨明伟:如何理解中国共产党的新思路新举措

作者:杨明伟 | 发布时间:2023年01月10日 | 来源:红厅论坛 | 字体放大 | 字体缩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未来5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搞好这5年的发展对于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至关重要。”为此,中共二十大“重点部署未来5年的战略任务和重大举措”,“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举措”。

党的二十大明确再次明确: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总的战略安排是分两步走:从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就是中国的“两步走”战略安排。

一、“两步走”战略安排

观察新时代的中国向何处去?可以用两句话来概括:

第一句话,把自己的事情办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第二句话,促进人类进步,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这两句话中,最根本的是第一句话,也就是最近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最根本的是要把我们自己的事情做好。”

朝着哪个目标、方向“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呢?看这个问题,有一个非常重要视角,那就是中国未来发展的“两步走”战略安排。

这个战略安排是中共十九大提出来的,即从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分两个阶段来安排:

第一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中国共产党的二十大,对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步走”战略安排进行了宏观展望,重点部署了未来5年的战略任务和重大措施。

对未来发展提出并实施分步骤的战略安排,是中国共产党的一个规划传统和政治优势,也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宝贵经验。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一开始就是按照一个一个的五年规划和一段一段的远景目标设想,逐步推动经济社会向前发展的。新中国成立不久,即在1953年,中国就制订并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当时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进行工业化建设,同时加快推进各经济领域的社会主义改造;十年后的1964年,在研究第三个五年计划过程中,中国政府提出了分两步走的战略:从第三个五年计划开始,第一步用15年时间建立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再用15年时间,在20世纪末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四个现代化”的目标。

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我们进一步提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目标。

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提出的新的“两步走”战略,目标就是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中国的发展战略,一直是非常清晰的,中共中央作出的战略决策一直是非常明确的,全体人民共同朝着现代化国家的方向奋斗这个目标也是非常一致的。

在“两步走”战略安排中,有一个关键的、核心的概念,就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也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中国式现代化”。


二、“中国式现代化”是什么样的现代化


世界上既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

国际社会对这一点是有共识的。

美国前总统卡特的国家安全顾问布热津斯基先生,在2008年接受中国《经济观察报》采访时,就谈到过美国式现代化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区别,他明确表示:“中国是一个崛起中的大国,事实上正在成为一个全球性的大国,并且代表了另一种现代化道路与发展道路。”

法国前总统希拉克2004年8月接受《人民日报》采访时也曾说过:自1978年起,中国就对未来经济和社会的现代化,作出了自己独特的一个构想,为中国人民制定了一个现在看来仍然是独一无二的发展模式。

印度国大党主席索尼娅·甘地2008年12月16日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也说过:“中国的现代化向世界表明,这个现代化的模式有可能在一个相对短的时间里,消除贫困、注入活力、释放社会和经济创造力。”

这些政治家们清楚地看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性。

中国要建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中国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至少有五个方面的基本特征:

第一,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

第二,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

第三,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

第四,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第五,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内涵和本质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和走社会主义道路。

从这些特征就可以清楚地看到,要建成中国式现代化,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的内涵中至少有以下几个亮点:

一是,要把14亿人口的大国带入现代化国家。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是“十四亿人口要整体迈入现代化社会”,尽管这是一件非常艰难的工作,但是我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带领人民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因此,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也是动态性的,通过有先后、有差异的发展最终走向共同富裕。

二是,要求协调发展、全面发展。中国式现代化不是单一发展,而是全面发展,既要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步发展,又强调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这五大文明协调发展。

三是,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国式现代化特别注重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四是,倡导包容发展,尊重人类文明多样性。中国式现代化追求本国繁荣与世界繁荣的一致性、发展自身和造福世界的统一性,我们历来主张同世界各国互利共赢,携手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看清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征和内涵,就明白了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式现代化的本质区别。

不可否认,西方式现代化的过程及其一些重要的成果,曾经对人类文明作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在世界人民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愿望和文明多样性追求中,西方式现代化的理念、主张和道路方向,早已走向瓶颈甚至歧途。

一些西方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走的是暴力掠夺殖民地的道路,是对外扩张掠夺的现代化,是以造成其他国家落后为代价的现代化。西方现代化是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是造成两极分化的现代化,是物质主义膨胀的现代化。这些,都是现代化的老路。中国式现代化,强调的是同世界各国互利共赢,携手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努力为人类和平与发展作出贡献。中国式现代化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新途径,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了全新的方案。

三、“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

中国共产党二十大以后的5年,是中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搞好这5年的发展对于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至关重要。

当然,也不可否认,我们还存在许多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存在许多短板、弱项。

“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表现在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上,就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些“不平衡、不充分”,在当前中国经济社会中都有表现。

(一)关于“不平衡”的问题


比如: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不平衡。中国实体经济仍存在结构性供需失衡,金融业发展过快,实体经济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较为突出。

区域发展不平衡。中国960万平方公里,区域差异较大、发展不平衡,这是基本国情。即使在经济发达区域和发达省份内部,也存在发展不平衡现象。

城乡发展不平衡。我国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仍很明显。

等等。


(二)关于“不充分”的问题

比如:市场竞争不充分。市场准入在一定范围内还存在不公平限制。

潜力释放不充分。我国人均GDP仍比较低,仍有巨大的提升空间。

制度创新不充分。市场经济条件下还存在一些体制机制上的约束。

等等。

这些不平衡、不充分的短板,就决定了中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向和重点,特别是要求我国经济发展切实转向高质量发展。因此,党的二十大一个重要任务,就是研究未来5年“至关重要”的关键时期里,如何紧紧抓住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着力补短板、强弱项、固底板、扬优势,为解决这些问题提出新思路、新举措。


四、如何理解“共同富裕”

带领人民走向“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不变的追求,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就确定的一个主要目标。这个目标,在新中国成立前夕的1949年8月,就被香港知名主教、英国人何明华(Bishop Ronald Owen Hall)捕捉到了。当时何明华在香港布道时激动地说过这样的话: “上帝让中国准备了六千年,就是在等待着这一辉煌时刻的到来。我相信,在共产党的治理下,这粒种子必将成长为参天大树!”面对在场的人们不解的目光,何明华进一步解释说:“基督教终止了奴隶制,但却无力阻止另一种罪恶,即财产私有化的集中。而私有制总是会导致贫穷,它不但是太平天国的起因,也是国民党垮台的因素,也许,上帝搬出来共产党,恰恰是为了要摧毁这一罪恶!”

这位英国主教对中国共产党所追求目标的认识,是准确的。走向“共同富裕”,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孜孜不倦、接续奋斗的追求。进入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党中央明确提出,带领人民走向共同富裕,就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目标,也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重要使命。

中国共产党人对“共同富裕”的追求,由来已久。

走向共同富裕的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所要解决的一个基本问题,是马克思、恩格斯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状况的一个基本设想,马恩曾经设想过,在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生产将以所有人的富裕为目的”。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主席曾提出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 “是可以一年一年走向更富更强的,一年一年可以看到更富、更强些。而这个富,是共同的富,这个强,是共同的强,大家都有份”。

自上世纪80年代初期起,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邓小平同志不断提醒人们:“我们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根本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问题提到了突出位置,着重强调“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使命”,“必须更加注重共同富裕问题”,“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稳步迈进”。

真正使如此众多的人口全体摆脱贫困,只有中国才能做到。欧美发达国家并没有解决这个突出问题。1964年1月8日,美国总统约翰逊在他首份国情咨文中,曾经提出“无条件向贫困宣战”。当时,美国的贫困率达到19%。随后,美国政府成立“经济机会局”负责管理联邦减贫资金。自那以后,虽然美国官方宣布的贫困率缓慢下降,但是一直处在10%以上,美国并未解决贫困问题。欧盟2010年发布《欧洲2020》政策文件,提出到2020年使处于贫困风险的人口从8000万人减少到6000万人,但这一目标并没有取得大的进展。

举全党全国之力让人民彻底摆脱贫困,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才真正能够实现。在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前的40年里(也就是1980-2020年间),中国平均每年减少近1900万贫困人口,大约有8亿人口脱贫。2021年,中国政府庄严宣布,我们实现了“消除农村绝对贫困”目标,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

由摆脱贫困走向“共同富裕”,始终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目标;而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又是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的一个重大课题。

扎实推进共同富裕,解决发展问题是第一位的,需要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构建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需要各主体单位“办好自己的事”和全体人民遵纪守法,既要让人人都富裕起来,又绝不能“杀富济贫”“杀富致贫”。

如何实现共同富裕,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擘划了一个总的思路。

第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第二,正确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

第三,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合理调节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形成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型分配结构。

第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目标扎实迈进。

当然,我们党也非常清醒地认识到,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是一个极其艰巨的任务,也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历史过程,没有捷径可走,必须靠全体中国人民艰苦奋斗来实现。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醒全党同志,要求大家“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稳步迈进”。

五、中国发展理论中的“中国气派”

引领中国发展的指导思想,毫无疑问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特别是最新理论成果。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一要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二要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由此也就显现出了更多的“中国特点、中国作风、中国气派”。

在我们的指导思想和外交理念中,优秀传统文化元素是非常明显的,一些外国政治家也深有体会。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和国务卿基辛格就曾多次谈到过。比如基辛格在他的著作《论中国》中曾说:“中国是独一无二的,没有哪个国家享有如此悠久的连绵不断的文明,能够把古老的战略和政治韬略的历史及传统如此一脉相承起来。”

中国共产党人在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过程中,融入了许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元素,他们之间存在许多天然契合和内在融通之处。

比如,在我们的奋斗目标中,就有传统文化中的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大同社会的思想。

在我们的思想路线当中,就有传统文化中的实事求是的精髓。

在我们处理与人民群众的关系中,就有以人为本、安民富民乐民的思想。

在我们的认识论中,就有知行合一、以行为本、以知促行的思想。

在我们的辩证法中,就有祸福相依、阴阳共生、否极泰来的思想。

还有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法治原则、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等等,都是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些思想精华。

所以,我们的指导思想首先是马克思主义的,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了的、中国化了的,同时也是富含中国智慧和中国精神、具有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这些思想,是符合中国实际的,能够指导中国发展进步的。

六、中国外交有一条主线

在办好自己事情的基础上,中国如何处理国际关系呢?总的把握是,以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引领人类进步潮流。

对中国的外交理念,国际社会是有共识的。早在2017年,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发表题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演讲时,现场约800名国际组织负责人、各国使节和政要有强烈共鸣,全场响起30多次热烈掌声。第71届联合国大会主席彼得·汤姆森在接受采访时说到:“中国所倡导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对我而言,这是人类在这个星球上的唯一未来。”

彼得·汤姆森的这个评价,应该说是国际上一切不带偏见的人们的共同感受。他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因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有一条明确的主线,那就是:服务民族复兴、促进人类进步。

这条主线,体现在“五个坚持”当中:

第一,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中国将继续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恪守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宗旨,反对干涉别国内政,反对以强凌弱,推动构建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中国将同世界各国一道,建设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第二,坚持打造全球伙伴关系。中国将不断完善伙伴关系全球布局,全方位建设已有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在平等和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妥善处理分歧和摩擦,按照亲诚惠容理念进一步增强与周边各国的战略互信与利益交融,坚持奉行正确义利观,同广大发展中国家加强团结合作。

第三,坚持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中国将在过去“一带一路”建设的基础上,继续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黄金法则”,坚持开放、绿色、廉洁理念,推动共建“一带一路”沿着高质量方向不断前进。

第四,坚持引领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中国将一如既往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坚决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维护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维护以世贸组织为核心的多边贸易体制,努力避免治理真空和治理乱象,保持全球治理体系的健康稳定。

第五,坚持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中国将以更扎实的行动、更有力的举措,构筑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牢固防线。

在中共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世界各国人民前途所在。”“中国始终坚持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致力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他还说过:“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美好的目标,也是一个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力跑才能实现的目标。中国愿同广大成员国、国际组织和机构一道,共同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进程。”

(作者:杨明伟,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对外合作交流局局长)

来源: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新华社“红厅论坛”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