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辛向阳 | 发布时间:2024年08月19日 | 来源:“新视野杂志”微信公众号 | 字体放大 | 字体缩小
【摘要】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邓小平同志坚持、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洞察国内外发展大势,作出一系列事关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事关社会主义前途命运、事关人类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坚持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邓小平提出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决驳斥了所谓“马克思主义过时论”,强调抓住主要矛盾和中心任务等。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邓小平科学评价了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领导中国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发展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邓小平提出了“摸着石头过河”的方法、系统的改革辩证法等。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深化改革
邓小平同志之所以能够为中华民族建立彪炳史册的历史功勋,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始终具有高瞻远瞩的战略思维。特别是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邓小平同志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洞察国内外发展大势,作出了一系列事关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事关社会主义前途命运、事关人类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学习邓小平同志善于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察世界、处理问题的思想方法和领导艺术,掌握真实情况,把握客观规律,发扬务实高效、不尚空谈的工作作风,踏踏实实把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基本要求贯彻落实好。”[1]邓小平同志高超的思想方法和领导方法,本质上源于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科学性、革命性以及实践性、人民性。他强调:“搞社会主义一定要遵循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2]这个“一定要”包含着邓小平同志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坚守和发展。
01.邓小平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思想典范
邓小平同志的一生始终坚持并不断践行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特别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并将其自觉运用于发现、分析和解决中国问题之中,开创了既富有中国特色又具有时代特色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邓小平同志善于从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和教训中揭示规律,他在1985年4月会见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副总统姆维尼时深刻指出:“二十年的历史教训告诉我们一条最重要的原则:搞社会主义一定要遵循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也就是毛泽东同志概括的实事求是,或者说一切从实际出发。”[3]邓小平同志把遵循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最重要的原则,在恢复和发展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础上,明确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时代方位,确立了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实际的基本路线,为继续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提供了科学的立场观点方法这有力推动了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使人民摆脱贫困、尽快富裕起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邓小平提出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实事求是,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思想路线是指导党的实践活动的原则、路径和方法,其本质是认识的方向、原则、路径和方法,因此,思想路线又被称为认识路线。粉碎“四人帮”后,邓小平同志就在各种重要场合强调实事求是这一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中国实际的理论结晶的重要性。他说:“毛泽东思想的基本点就是实事求是,就是把马列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4]邓小平同志一再强调马克思主义要发展、毛泽东思想要发展,否则就要思想僵化思想僵化的根源在于思想不解放,违背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本要求。邓小平同志指出:思想僵化“根本问题还是我前边讲的那个问题,违反毛泽东同志实事求是的思想,违反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实际上是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反映”。[5]邓小平同志结合“真理标准大讨论”进一步指出“从这个意义上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争论,的确是个思想路线问题,是个政治问题,是个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的问题”。[6]这都充分表明邓小平同志对思想路线极端重要性特别是其背后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的深刻认识。
邓小平同志还善于在改革开放实践中不断丰富思想路线的内涵。1978年12月,在中央工作会议闭幕式上,邓小平同志作了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提出:实事求是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过去搞革命所取得的一切胜利靠实事求是,现在要实现四个现代化,也要靠实事求是;只有思想解放了,才能正确地运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解决新出现的各种新问题。这个重要讲话实际上成为随后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是解放思想、开辟新时期新道路的宣言书。在1980年2月29日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第三次会议上的讲话中,邓小平同志第一次明确提出,“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就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7]党的十二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将党的思想路线明确表述为:“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8]这一表述延续至今。
(二)坚持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邓小平坚决驳斥了所谓的“马克思主义过时论”
对于马克思主义,邓小平同志具有无比坚定的信仰。他指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一种精神动力。”[9]他又讲:"如果我们不是马克思主义者,没有对马克思主义的充分信仰,中国革命就搞不成功。”[10]尤其是对党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经验进行深度总结后强调,“过去我们打仗靠这个,现在搞建设、搞改革也靠这个"。 [11]从根本上来讲,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和价值指向决定的。邓小平同志认为,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就是实事求是,并称自己是“实事求是派”。正是基于此,邓小平同志深刻认识到,“我们讲了一辈子马克思主义,其实马克思主义并不玄奥。马克思主义是很朴实的东西,很朴实的道理”。[12]
这种信仰是建立在科学真理基础之上的,是以人类发展的大趋势和客观规律为基石的,是打不倒的。究其根本,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这一科学思想体系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他强调,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过程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但道路是曲折的。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的几百年间,发生过多少次王朝复辟?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说,某种暂时复辟也是难以完全避免的规律性现象。即使是在1991年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面临黑云压城城欲摧的艰难时期,邓小平同志仍然坚定地认为,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取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健康的方向发展。“我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它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13]所以,对于所谓“马克思主义过时论” “社会主义失败论” “历史终结论’等,邓小平同志十分镇静地指出:“不要惊慌失措,不要认为马克思主义就消失了,没有用了,失败了。哪有这回事!”[14]这就完全体现了一个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的气魄。
(三)坚持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邓小平强调抓住主要矛盾和中心任务
矛盾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无时不有,无所不在。矛盾又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之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是可以互相转化的,而矛盾又有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科学把握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是科学解决问题的必然要求,邓小平同志高度重视运用矛盾观点分析和解决中国面临的现实问题、根本问题和战略问题,强调“至于什么是目前时期的主要矛盾:也就是目前时期全党和全国人民所必须解决的主要问题或中心任务”。[15]他进一步深刻阐述了抓住主要矛盾和中心任务的深层逻辑:“我们是历史唯物主义者,研究和解决任何问题都离不开一定的历史条件。”[16]又说:“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讲,正确的政治领导的成果,归根结底要表现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上,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上。”[17]
正是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具体实际出发,我们党才能制定并贯彻了符合中国发展需要的基本路线。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深刻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正反两方面经验,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借鉴世界社会主义历史经验,明确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解决这个主要矛盾就是我们的中心任务,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深刻揭示社会主义本质,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明确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科学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提出小康社会目标,制定了到二十一世纪中叶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战略,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02.邓小平是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实践大师
邓小平同志始终坚持从实践出发,保持中国共产党人的理论自觉和实践自觉,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运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之中,接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和文化创新。
(一)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科学评价了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
能否正确评价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事关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能否顺利开创的问题:“邓小平同志指导我们党系统总结建国以来的历史经验,解决了科学评价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根据新的实际和发展要求确立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确道路这样两个相互联系的重大历史课题,彻底否定了'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实践和理论,坚决顶住否定毛泽东同志和毛泽东思想的错误思潮,为党和国家发展确定了正确方向。”[18]
邓小平同志坚持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科学分析和评价历史人物。他在1977年5月就说:“毛泽东同志说,他自己也犯过错误。一个人讲的每句话都对,一个人绝对正确,没有这回事情。他说:一个人能够'三七’开就很好了,很不错了,我死了,如果后人能够给我以'三七’开的估计,我就很高兴很满意了。这是个重要的理论问题,是个是否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问题。”[19]正是因为坚持了历史唯物主义,才能对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进行正确评价。在指导《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起草过程中,他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提出了几个重要原则毛泽东思想这个旗帜丢不得,丢掉了这个旗帜,实际上就否定了我们党的光辉历史;历史决议重点放在毛泽东思想是什么、毛泽东同志正确的东西是什么这方面;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从许多方面来说,现在我们还是把毛泽东同志已经提出、但是没有做的事情做起来,把他反对错了的改正过来,把他没有做好的事情做好。今后相当长的时期,还是做这件事”;[20]对于错误,包括毛泽东同志的错误,一定要毫不含糊地进行批评,但是一定要实事求是,分析各种不同情况,不能把所有问题都归结到个人品质上。正是因为坚持了这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把贯穿毛泽东思想主要内容的立场观点方法即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总结为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三个基本方面,认为它们是毛泽东思想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运用于无产阶级政党的全部工作,在中国革命的长期艰苦斗争中形成的具有中国共产党人特色的立场观点方法。
(二)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邓小平同志一直强调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同时结合中国实际,探索自身的发展道路。1979年11月,他在会见美国不列颠百科全书编委会副主席吉布尼和加拿大美吉尔大学东亚研究所主任林达光时就专门谈到中国道路的特点。吉布尼提出:美国犯了一个很大的错误,就是看社会主义中国的时候,把它看成和苏联的社会主义是一模一样的。那么中国开始的时候是否确实也有这方面的思想混乱,即完全模仿和学习了苏联社会主义的道路,而不是采取一种中国式的社会主义道路?邓小平同志明确回答说:“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与苏联不完全一样,一开始就有区别,中国建国以来就有自己的特点。我们对资本家的社会主义改造,是采取赎买的政策,不是剥夺的政策。”[21]他说:“我们在发展经济方面,正在寻求一条合乎中国实际的、能够快一点、省一点的道路,其中包括扩大企业自主权和民主管理。”[2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创的根本方法是“走自己的路”,这是从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社会主义革命道路、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开创之中得出的深刻结论。回望历史才能看清现实,邓小平同志明确指出,“中国革命的成功,是毛泽东同志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现在中国搞建设,也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23]这是中国革命与建设经验的高度凝练,也是对中国革命规律和建设规律共通性的深刻揭示。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邓小平同志庄严宣告:“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24]这个结论的得出充满着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神髓
(三)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问题,是关乎社会全局和长远的重大问题、根本问题,对这一间题的回答直接影响着党和国家各项方针政策的制定及其执行成效。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曾对未来理想社会的发展阶段作出过一般性表述和设想。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哥达纲领批判》等著作中,将代替资本主义社会的理想社会分为“过渡时期”、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和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三个历史时期。列宁基于无产阶级革命实践将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称为社会主义社会,并对这一社会形态的具体发展阶段进行了阐述,提出了“初级形式的社会主义” “发达的社会主义” “完全的社会主义”等进阶性阶段概念。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同志则将社会主义社会划分为“不发达”和“比较发达”的两个阶段。
邓小平同志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未来社会发展的阶段思想,但又不固守。1981年,邓小平同志在领导起草《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时首次提出,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还是处于初级的阶段。此后党的十二大报告和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都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问题作了一定的阐述。1987年,在党的十三大召开前夕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党的十三大要阐述中国社会主义是处在一个什么阶段,就是处在初级阶段,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订规划。”[25]党的十三大报告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进行深入阐述,明确指出了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这一重要论断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二是,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这就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制定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提供了基本理论依据。
03.邓小平是发展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卓越领导人
邓小平同志不仅注重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而且从改革开放的实践出发,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事业,既不可能在马列主义本本上找到现成答案,也没有任何现成的实践经验可以照搬照抄,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注重将中国在改革开放进程中积累的经验进行高度凝练,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为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发展作出了原创性贡献。
(一)发展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邓小平提出了“摸着石头过河”的方法
邓小平同志高度重视试点和试验的重要作用,强调,“我们干的事业是全新的事业”[26],“改革开放是很大的试验”[27]。1978年12月,邓小平同志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中就提出:“在全国的统一方案拿出来以前,可以先从局部做起,从一个地区、一个行业做起,逐步推开。中央各部门要允许和鼓励它们进行这种试验。试验中间会出现各种矛盾,我们要及时发现和克服这些矛盾。这样我们才能进步得比较快。”[28]“摸着石头过河”使我们取得了一系列的宝贵成果,并逐渐成为党推进工作的重要方法论。2012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摸着石头过河,是富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改革方法。摸着石头过河就是摸规律,从实践中获得真知。”[29]“摸着石头过河”的方法还得到国际社会很多政要和学者的高度赞赏。2013年4月26日,在中国进行国事访问的法国总统弗朗索瓦·奥朗德在上海交大发表演讲并与学生互动。奥朗德总统感叹说,“摸着石头过河”方法,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其他地方都可以利用。每一个国家都应该按自己的速度、自身的条件摸索前进,而不是一下子就去找远处的石头,这样才有能力一步步地安全到岸。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傅高义在《邓小平时代》一书中也认为,“摸着石头过河"具有的方法论意义。他说,“邓小平终其一生都是在不断地学习和解决问题。它引导着中国的转型——一个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使得这个国家和他 1978 年接手时相比,变得几乎难以辨认。”[30]傅高义的话是符合实际的。
“摸着石头过河”这一方法是对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重要发展。在基本原则方面,邓小平同志强调:“我们确定的原则是:胆子要大,步子要稳。所谓胆子要大就是坚定不移地搞下去;步子要稳,就是发现问题赶快改”。[31]在具体方法方面,1986年,邓小平同志在接受美国记者采访,向全世界介绍中国的改革时说:“我们的办法是不断总结经验,有错误就赶快改,小错误不要变成大错误。”[32]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中进一步强调了“摸着石头过河”的要求:“每年领导层都要总结经验,对的就坚持,不对的赶快改,新问题出来抓紧解决”。[33]在实践路径方面,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经济特区设立等的成功探索,形成了一系列新的做法、积累了诸多宝贵经验。
(二)发展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邓小平提出了系统的改革辩证法
坚持“重点论”和“两点论”相结合。比如,提出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后富。既注重生产积极性的激发,也注重社会公平的兼顾。强调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两手抓” “两手都要硬”,有助于推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在生产关系的调整和上层建筑的改革中,也充分体现了“重点论”和“两点论”相结合的方法论自觉。比如,强调“农村改革和城市改革是互相联系的。城市改革的同时,农村改革还要继续进行”,[34]“政治体制改革同经济体制改革应该相互依赖,相互配合。只搞经济体制改革,不搞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也搞不通”。[35]正是对改革的这种辩证认识,才使中国的改革开放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坚持普遍联系的观点,正确处理改革与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强调“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一招”;[36]“发展才是硬道理”;“稳定压倒一切”;“搞四化,搞改革开放,关键是稳定”。[37]与此同时,坚持尊重群众首创精神,邓小平同志始终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强调党只有紧紧地依靠群众,密切地联系群众,随时听取群众的呼声,了解群众的情绪,代表群众的利益,才能形成强大的力量,顺利地完成自己的各项任务。
04.当代启示
邓小平同志已经诞辰 120周年了,他逝世已经27年了,他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了新时代。今天的中国与30多年、40 多年前的中国相比,有了巨大变化。但不管时代怎样变化,历史如何演进,邓小平同志对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坚持、运用和发展,都给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留下了宝贵的理论财富。
(一)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就一定要学深悟透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自然性、历史性及其相关规律,关于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的规律,关于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等原理,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群众观、阶级观、发展观、矛盾观,真正把马克思主义这个看家本领学精悟透用好。”[38]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掌握贯穿其中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就能够提高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能力,善于从纷繁复杂的矛盾中把握规律,从风云变幻的格局中把握趋势,不断积累经验、增长才干。进入新时代,我们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突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使改革不断向纵深发展;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我们认识和把握了我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动态、积极有为、始终洋溢着蓬勃生机活力的过程,是一个阶梯式递进、不断发展进步、日益接近质的飞跃的量的积累和发展变化的过程。
我们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用具体历史的、客观全面的、联系发展的观点来看待党的历史。我们坚决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强调正确看待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的社会主义建设有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这是两个相互联系又有重大区别的时期,但本质上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对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要正确评价,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
我们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和方法论,认识到资本有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积极作用,资本同时具有逐利本性,如不加以规范和约束,就会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不可估量的危害,这为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力提供了思想指导。我们一方面强调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另一个方面强调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使政府在引导规范资本行为方面发挥出更大作用。
(二)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必须系统全面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023年3月,在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四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继续推进理论创新的科学方法,即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必须坚持自信自立、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必须坚持胸怀天下,“这'六个必须坚持’,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的重要体现”。[39] 只有准确把握包括“六个必须坚持在内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才能更好领会这一思想的精髓要义,才能把思想方法搞对头,认识问题才站得高,观察问题才能更全面,分析问题才看得深,解决问题才能切实有效。以“六个必须坚持”为主要内容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坚持运用和发展,特别是对邓小平理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继承与发展,是对中国共产党百余年奋斗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是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及其历史性成就历史性变革的理论升华,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在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都具有重大意义。
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必须坚持人民至上”,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了价值引领和强大动力。党的十九大报告 200多次提及“人民”,党的二十大报告 100 多次提及“人民” “人民至上”已经成为我们战胜一切艰难困苦的法宝。我们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努力在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进程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使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必须坚持自信自立”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特质。它蕴含着把握客观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有机统一蕴含着精神主动、精神解放和精神进取,蕴含着面向未来要沿着自己选择的道路昂首阔步走下去、把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的自强品质。“必须坚持守正创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品格。守正守的是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守的是“两个结合的根本要求,守的是中国共产党的文化领导权和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创新就是以满腔热忱对待一切新生事物,不断拓展认识的广度和深度,不断突破思维定势和路径依赖敢于说前人没有说过的新话,敢于干前人没有干过的事情,敢于闯前人没有闯过的险关“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就是要增强问题意识所谓问题意识就是一种对存在问题的自觉能动的认识和把握,就是有一种自觉能动地从问题出发办事做工作的态度,要敢于奔着问题去,对问题不躲不绕不回避。“必须坚持系统观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它是马克思主义事物普遍联系方法在实践中的运用的结晶,是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实践的理论升华,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整体观点的时代表达,还是自然科学中的系统论的哲学转化。“必须坚持胸怀天下”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视野。其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历史理论,来源于中华文明的禀赋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源于中国共产党不仅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中华民族谋复兴,也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使命担当。
总之,“六个必须坚持”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根本立场、理论特质、精神品格、创新思维、思想方法、世界情怀,蕴含着丰富的道理学理哲理。
邓小平同志作为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者、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创立者,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思想典范,是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实践大师,也是发展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卓越政治家。他不仅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作出了巨大贡献,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引,也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接续发展注入了强大精神力量。
(辛向阳,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院长、研究员)
(本文参考文献从略,完整版刊载于《新视野》2024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