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君如 | 发布时间:2024年08月20日 | 来源: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网 2024-08-20 | 字体放大 | 字体缩小
今年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诞辰12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如果没有邓小平同志指导我们党作出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我们国家要取得今天的发展成就是不可想象的。”“吃水不忘掘井人”,过上幸福生活的中国人民不会忘记,邓小平同志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全力推进改革开放,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的历史性贡献。
锲而不舍探索改革开放的艰辛历程
中国共产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无论是实践创新,还是理论创新,都是十分不易的。邓小平同志推进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经历了锲而不舍的艰辛探索过程。
邓小平同志最早对中国改革开放的思考与探索,可以追溯到1962年。当时,他注意到一些地方为调动农民积极性、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出现了“包产到户”“责任到田”等新情况。经过深入思考后他提出:“生产关系究竟以什么形式为最好,恐怕要采取这样一种态度,就是哪种形式在哪个地方能够比较容易比较快地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就采取哪种形式;群众愿意采取哪种形式,就应该采取哪种形式,不合法的使它合法起来。”他还引用“黄猫、黑猫,只要捉住老鼠就是好猫”来形象阐明自己的主张。这些论述表明,邓小平同志反对教条化地对待生产关系,强调要根据生产力发展的实际与人民的普遍意愿来选择、变化生产关系模式。但是,随着批“单干风”和“包产到户”,邓小平同志的这些考虑实际上被否定了。
1975年年初,在毛泽东同志和周恩来同志支持下,邓小平同志开始全面主持中央和国务院的日常工作。在此期间,他围绕“把国民经济搞上去”这个工作重心大刀阔斧进行的全面整顿,就具有了“改革开放”的性质。其意义不仅体现在当时,还为后来我们党粉碎“四人帮”,进而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作了重要准备。邓小平同志后来说:“说到改革,其实在一九七四年到一九七五年我们已经试验过一段。……那时的改革,用的名称是整顿,强调把经济搞上去,首先是恢复生产秩序。凡是这样做的地方都见效。”但随着这年11月所谓“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的开始,全面整顿被迫中断。
从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为改革开放提供思想先导、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到1982年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重大命题,邓小平同志果断推进改革开放。1992年年初,基于对党与人民群众创造的新鲜经验和自身思考的深刻总结,邓小平同志发表了著名的南方谈话。南方谈话从理论上深刻回答了长期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问题,推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新阶段。1992年3月举行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全体会议和同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四大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了邓小平南方谈话。
几经沉浮,几度探索,正是在邓小平同志的大力倡导和支持下,改革大潮汇聚成时代洪流,使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武装全党。党的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起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
矢志不渝推进改革开放的坚定信念和崇高境界
改革开放是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问题之多、难度之大,世所罕见。为什么邓小平同志勇于挑起这副担子、能够作出这个贡献,成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显然,没有坚定的信念是不可想象的,没有崇高的境界也是无法做到的。
邓小平同志领导党和人民推进改革开放,首先是要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邓小平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他领导党和人民推进改革开放,直接的动因是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深层次的原因则是要更好地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他在1978年年底召开的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上提出中国要改革的时候,就已经鲜明指出“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为进一步明确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方向,1979年3月,邓小平同志在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发表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讲话。他指出,必须在思想上政治上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后表述为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这四项基本原则。需要指出的是,他在坚持科学社会主义时,强调了两个重要观点。一是,不能把我们实际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归咎于科学社会主义,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还有偏差,我们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还不健全、不完善。邓小平同志指出,“什么叫社会主义,什么叫马克思主义?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社会主义是一个很好的名词,但是如果搞不好,不能正确理解,不能采取正确的政策,那就体现不出社会主义的本质”。他还明确指出,“现在虽说我们也在搞社会主义,但事实上不够格。只有到了下世纪中叶,达到了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才能说真的搞了社会主义,才能理直气壮地说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二是,僵化封闭不能发展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社会是改革开放的社会,我们必须在改革开放中建设社会主义。邓小平同志明确说过:“不解放思想不行,甚至于包括什么叫社会主义这个问题也要解放思想。”他说:“我是主张改革的,不改革就没有出路,旧的那一套经过几十年的实践证明是不成功的。”因此,邓小平同志明确指出“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为避免对“革命”一词的误解,他特别强调:“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在一定的范围内也发生了某种程度的革命性变革。”也就是说,这场“革命”不是要革社会主义的命,“是活了社会主义,没有伤害社会主义的本质”。对于实行改革开放,一些人表现出不理解甚至抵触情绪,认为改革开放就是走资本主义道路。然而,铁一般的事实是:邓小平同志领导党和人民通过改革开放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搞活了社会主义,壮大了社会主义,发展了社会主义。党和人民也在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中形成了这样的共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邓小平同志领导党和人民推进改革开放,是要振兴中华、赶上时代,实现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邓小平同志领导的改革开放,是理性的不是盲目的,是务实的不是好大喜功的。作为一个彻底的马克思主义者,邓小平同志深知:正确的政治领导的成果,归根结底要表现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上,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上;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作为一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邓小平同志更是深知: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无论是紧紧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还是把改革开放作为决定中国命运的一招,在改革开放中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其重要目的就在于“振兴中华、赶上时代”。邓小平同志在1987年明确说过:“我们要赶上时代,这是改革要达到的目的。”在总结改革开放的经验时,他指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集中力量搞四个现代化,着眼于振兴中华民族。”由此可见,“振兴中华”与“赶上时代”是改革开放两个相互联系的目的,“振兴中华”就是要“赶上时代”,只有“赶上时代”并且“引领时代”,才能真正地“振兴中华”。关于改革的目的,邓小平同志还作过这样的论述:是为了“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总的目的是要有利于巩固社会主义制度,有利于巩固党的领导,有利于在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生产力”,等等,归结起来就是8个字:振兴中华、赶上时代。在探索改革开放的过程中,邓小平同志的正确思考和科学论断被一些人指责为“唯生产力论”“阶级斗争熄灭论”。然而,历史对此进行了有力反驳。事实证明,邓小平同志不仅是一个有大智慧的人,而且是一个有大志向的人,“振兴中华、赶上时代”就是他锲而不舍、矢志不渝推进中国改革开放的坚定信念和崇高境界。
邓小平同志领导党和人民推进改革开放,归根到底是为了让亿万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走上共同富裕之路。邓小平同志情真意切地说过:“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无论是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还是振兴中华、赶上时代,邓小平同志大力倡导和全力推进改革开放,归根到底都是为了造福人民。他说过:“社会主义经济政策对不对,归根到底要看生产力是否发展,人民收入是否增加。这是压倒一切的标准。空讲社会主义不行,人民不相信。”他坚决批判“四人帮”“宁要贫穷的社会主义,也不要富裕的资本主义”的荒谬言论,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当然我们不要资本主义,但是我们也不要贫穷的社会主义,我们要发达的、生产力发展的、使国家富强的社会主义”。他揪心的是“我们干革命几十年,搞社会主义三十多年,截至一九七八年,工人的月平均工资只有四五十元,农村的大多数地区仍处于贫困状态”。他多次使用“迫使”二字来表明我们决定进行改革开放是为了改变国家和人民的贫穷状态。他说:“在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以后,多年来没有制定出为发展生产力创造良好条件的政策。社会生产力发展缓慢,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条件得不到理想的改善,国家也无法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这种情况,迫使我们在一九七八年十二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决定进行改革。”必须指出的是,关于要让人民群众过上富裕幸福的生活,邓小平同志既强调从实际出发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又强调社会主义的目的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他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的特点不是穷,而是富,但这种富是人民共同富裕”,“我们允许一些地区、一些人先富起来,是为了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在邓小平同志改革思想指引下,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努力下,到20世纪末,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中国人民彻底摆脱了温饱不足的困境。邓小平同志为祖国和人民建立了彪炳史册的功勋,赢得了全国人民的衷心爱戴。人民群众用“邓小平和人民在一起”的群雕铭记他;用“我们讲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的歌声怀念他。
熠熠生辉的改革智慧
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是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开创的。邓小平同志在领导和推进改革开放的过程中表现出的精神、形成的思想方法、积累的宝贵经验,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一是“实”。改革开放自酝酿之日起,就面临各种质疑和挑战。面对各种来自“左”的右的、经济的政治的、既有的全新的、国内国际的问题和干扰,邓小平同志的应对之策始终是“实事求是”4个字。在拨乱反正之际,他支持和领导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恢复和重新确立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提出把党和国家工作重点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的同时,他强调搞现代化也要实事求是;在深刻认识我国基本国情、制定我国现代化发展战略时,他指出要实事求是;在总结历史经验、处理复杂历史问题时,他强调要实事求是;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错误思潮干扰和各种风险挑战时,他依然强调要实事求是。邓小平同志之所以能够创造性地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提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就在于他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正如邓小平同志在1987年3月会见美国外宾时所说的:“国外有些人过去把我看作是改革派,把别人看作是保守派。我是改革派,不错;如果要说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保守派,我又是保守派。所以,比较正确地说,我是实事求是派。”可以说,实事求是是邓小平同志领导和推进改革开放的重要思想法宝。
二是“闯”。1992年年初,邓小平同志前往南方视察,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谈话。在论述如何推进改革开放时,他强调:“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他还指出:“深圳的重要经验就是敢闯。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邓小平同志所说的这种“闯”和他所说的“看”是紧密联系的。一是“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看”是“试”的前提,通过“看”决定要不要“试”、要不要“改”。在这个意义上,“改革”就是“试验”。比如从建立4个经济特区,到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再到开辟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厦漳泉三角地区等沿海经济开放区,以及设立海南省和建立海南经济特区,直到决定开发开放上海浦东,都是看准了“试”的结果。二是“允许看”。邓小平同志说过,“我们的政策就是允许看”,“我们推行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不搞强迫,不搞运动,愿意干就干,干多少是多少,这样慢慢就跟上来了”。事实上,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到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出现,乃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等,都是“允许看”的结果。三是“走一步,看一步”。邓小平同志不仅鼓励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通过试验来作判断,同时又倡导每走一步都要及时总结经验、纠正错误。他说过,“我们的方针是,胆子要大,步子要稳,走一步,看一步。我们的政策是坚定不移的,不会动摇的,一直要干下去,重要的是走一段就要总结经验”,“关键是要善于总结经验,哪一步走得不妥当,就赶快改”。可以说,敢闯敢试是邓小平同志领导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的重要经验。
三是“活”。邓小平同志在领导和推进改革开放时,突出强调的一个概念就是“搞活”。他说过,“改革就是搞活”。在1987年5月会见荷兰外宾时,他谈话的主题就是“改革开放使中国真正活跃起来”。邓小平同志关于“搞活”的一系列论述具有丰富的内涵。“搞活”,首先是思想要解放。邓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伊始就针对干部队伍中存在的僵化、半僵化状态说过:“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首先是解放思想。”“搞活”,从根本上说是要激发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邓小平同志指出:“改革开放中许许多多的东西,都是由群众在实践中提出来的。”“搞活”,最重要的是经济要搞活。邓小平同志指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确定了对内经济搞活、对外经济开放的政策,没有这样的政策不可能成功。”“搞活”,也包括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形成安定团结而又生动活泼的政治氛围。邓小平同志指出:“一心一意地搞四个现代化建设,必须一心一意地维护和发展安定团结、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在谈到政治体制改革的第一个目标是始终保持党和国家的活力时,他指出:“这里说的活力,主要是指领导层干部的年轻化。”当然,邓小平同志强调的“活”,决不是极端个人主义、无政府主义的“活”,而是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的“活”,是民主和集中、民主和法制、民主和纪律、民主和党的领导结合起来的“活”。可以说,“搞活”是邓小平同志改革智慧的一大亮点。
四是“稳”。“胆子要大,步子要稳”是邓小平同志反复强调的改革开放必须遵循的方针和原则。他所说的“稳”,具有双重含义:一是稳妥,“步子要稳,就是发现问题赶快改”。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改革开放是一项我们的前人没有做过、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没有干过的全新事业,要冒很大风险,不会一帆风顺,难免要犯错误,因此既要大胆改、大胆试,又要允许错,关键是要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也就是说,“稳”不是不改革,关键是要善于总结经验、校正偏差。二是稳定,“要改革,就一定要有稳定的政治环境”。邓小平同志深刻指出:“中国的问题,压倒一切的是需要稳定。没有稳定的环境,什么都搞不成,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失掉。”“稳妥”和“稳定”是辩证统一的。改革开放的步子稳妥了,可以避免激化矛盾,有利于保持社会稳定;社会稳定了,也有利于稳妥处理改革开放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可以说,“稳妥”和“稳定”是邓小平同志领导和推进改革开放的一条重要原则。
以改革开放为起点,中国共产党人打开了一条一心一意搞建设的新路,并且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历史性成就,邓小平同志擘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蓝图正在一步步变成美好现实。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定不移把改革开放进行到底,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不竭动力源泉。
(作者系原中央党校副校长)
(来源:《党建》2024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