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集锦 > 海外政要学人看中国 > 看中国综述

尹俊 谢佩宏:英文世界关于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的主要解读

作者:尹俊、谢佩宏 | 发布时间:2024年10月22日 | 来源:《国外理论动态》2024年第4期 | 字体放大 | 字体缩小

2024715日至18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英文世界主流媒体、智库和学者相继发表报道或文章,围绕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的重大意义、《决定》的主要内容和政策特征、《决定》提出的重点改革举措等方面进行了解读和评论。

一、对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重大意义的认知

(一)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

英国《经济学人》(The Economist)梳理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几次重要的三中全会,认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启动改革,使贫穷封闭的中国走上了成为经济超级大国的道路。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制定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框架。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启动实施了“单独二孩”政策,并提出“国有资本投资项目允许非国有资本参股”。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重在“推动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改革”。美国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CSIS)在其相关研讨会纪要里分析道:“历史上,三中全会的重点是经济政策。十一届三中全会被称为‘改革开放时代’的开始。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大举措。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决定》将是中国共产党未来几年领导中国经济发展的最权威的计划”。

(二)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的现实意义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拉惹勒南国际研究院(RSiS)的报告指出:“二十届三中全会勾勒出了中国经济发展和政策改革的大方向,为即将出台的重要文件定下基调。”美国ABC电视台前副台长哈维·佐丁(Harvey Dzodin)认为,“二十届三中全会同1978年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一样具有重大意义。”“面对日益复杂的世界形势和挑战,二十届三中全会为中国经济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瑞典“一带一路”研究所副所长侯赛因·阿斯卡(Hussein Askary)表示,“二十届三中全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将推动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并朝着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稳步前行”。俄罗斯卫星通信社国际版(Sputnik international)报道称,“二十届三中全会为中国设计了到2029年的经济路线图”,“‘改革’一词在二十届三中全会公报中出现了53次,体现出中国共产党对提升国家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的决心”。美国中美研究中心(ICAS)高级研究员苏拉布·古普塔(Sourabh Gupta)发文指出,“二十届三中全会将可能重塑中国经济的未来”。

(三)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的世界意义

俄罗斯国际事务委员会(RIAC)学术主任安德烈·科尔图诺夫(Andrey Kortunov)发文指出,“二十届三中全会公报受到全世界密切关注”,“中国是向可持续经济新模式转型的先锋,并且正在帮助其他国家实现这一转型”。泰国泰中“一带一路”研究中心主任威伦·披差翁帕迪(Wirun Phichaiwongphakdee)指出,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对世界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它将向全球南方展示一条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为世界带来更多发展机遇”。《巴基斯坦观察家报》(Pakistan Observer)刊文认为:“二十届三中全会出台了全面的政策,全球南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中巴经济走廊可能会受益最多,甚至全球北方也会从中国持续的现代化建设和创新中获益。”斯里兰卡“一带一路”组织(BRISL)主任玛雅·玛筑仁(Maya Majueran)认为,“中国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计划将继续鼓励其他国家效仿中国的发展道路和制度,实现包容性的经济增长和发展,促进地球村所有国家的共同进步与繁荣”。

二、对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的内容和特征的认知

(一)对全会公报与《决定》内容的认知

美国彭博新闻社(Bloomberg News)刊文从“民营部门”“住房”“政府预算”“社会政策”“其他政策”五个方面对《决定》的主要内容进行了解读。英国路透社(Reuters)的报道从“国家主导的创新和增长”“财税政策变化”等角度介绍了《决定》的内容,认为“这份包含60条要点的文件,概述了中国发展先进产业和改善营商环境等雄心勃勃的目标”。澳大利亚广播公司(ABC News,Australia)围绕“中国式现代化”“经济政策的持续性”“外交与对外关系”介绍了二十届三中全会制定的政策,指出相关政策蕴含了“系统整合及战略重点”,同时覆盖了“技术创新、政府治理和生态可持续性等广泛领域”。英国国际战略研究所(IISS)中国安全与国防政策高级研究员温玫雅(Meia Nouwens)认为,全会提出经济结构改革和吸引外资的计划,以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教育改革”“社会保障体系改革”等一系列改革举措,旨在实现两个关键目标:一是“增强中国的国家韧性和自力更生能力”;二是“增强中国在科学技术等关键战略领域的国家实力”。埃及贝尼苏韦夫大学副教授纳迪娅·希勒米(Nadia Helmy)认为,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完善体制机制,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大力发展服务业,推进基础设施现代化,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的灵活性和安全性”;“为了支持各领域创新,推动教育综合改革、科技体制改革、人才发展体制改革”;“为了改善宏观经济治理,继续推进预算、税收、金融等重点领域协调改革,增强宏观政策方向的一致性,完善国家战略规划体系和政策协调机制”。这些举措“勾勒出一个能够在未来几年重塑国家发展进程的政策框架”。

(二)对全会公报与《决定》特征的认知

其一,战略性。美国《外交学者》(The Diplomat)发表文章强调,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追求“战略深度和长远眼光”,相关政策并不是“削弱市场的作用”,而是“努力平衡市场机制和政府干预”。要理解这一点,不能忽视“二十届三中全会的长期战略意图”。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 News)的一篇报道引述澳大利亚麦格理集团(Macquarie Group)经济学家胡伟俊(Larry Hu)的观点:“回顾中共召开的历届三中全会,强调短期经济政策的情况十分罕见。”英国48家集团俱乐部主席杰克·佩里(Jack Perry)在中国国际电视台《全球南方之声》特别节目关于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的讨论中指出,“中国拥有‘超越未来30年’的眼光。”

其二,连续性。新加坡《联合早报》就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公报采访了相关学者,称“除2029年改革任务进程,公报内容均在其他会议上提过”,“没有意料之外的表述”,这表明“中国政府将坚持过去40多年来成功发展的大政方针”。中国香港《南华早报》文章称,美国高盛集团(Goldman Sachs)分析师认为“二十届三中全会的文件与长期的改革方向基本一致”,美国花旗集团(Citigroup)分析师也表示“二十届三中全会的文件反映了中国政策的高度连续性”。美国民意调查机构蒂普见解(TIPP Insights)网站发文表示,“连续性是中国共产党制定政策的准则,它帮助中国避免出现剧烈的变革”。

其三,自主性。国际清算银行原高级经济学家赫伯特·波尼施(Herbert Poenisch)刊文说道,面对当前的地缘政治环境和全球经济碎片化,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公报提出的许多举措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成语——‘自力更生’”。“最重要的是,通过减少对外国技术、资金和专业知识的依赖,中国将调动自己的资源,变得更加强大。”法国外贸银行(Natixis)亚太区首席经济学家艾丽西亚·加西亚·埃雷罗(Alicia García Herrero)认为,此次全会相关政策的出台,部分原因可能是中国“迫切希望减少对美国的技术依赖,实现自力更生”。

其四,哲理性。《外交学者》总编香农·蒂耶兹(Shannon Tiezzi)重点讨论了新发展理念,她认为,“整个二十届三中全会公报可以概括为‘稳中求进’”,虽然“发展”与“稳定”往往存在直接冲突,但中国共产党一直在努力协调两者之间的关系。巴基斯坦南亚与国际研究中心主任马哈茂德·乌尔·哈桑·汗(Mehmood Ul Hassan Khan)谈到,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公报展示了推进开放、现代化、创新、国际合作、经济全球化的风格,“中国的对外开放理念不仅仅是为了提高竞争力,而是上升到了文明的层面”,可见,“开放发展是中华民族包容性传统的延续”。

三、对《决定》提出的重点改革举措的认知

(一)关于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宏观经济治理体系

一是关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日本《日经亚洲》网站发文认为,“民营”一词在《决定》中出现了10次,并关注到,中国将“制定民营经济促进法”。《南华早报》关注到《决定》中“支持有能力的民营企业牵头承担国家重大技术攻关任务”等表述。经济学人智库(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经济学家苏越(Su Yue)指出:“这似乎显示了对吸引民营企业参与国家战略性任务的关注。”

二是关于财税体制改革。英国《金融时报》(Financial Times)发表的一篇文章写道,“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了解决中央与地方财政收支不平衡问题的措施”,“包括拓展地方税源、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以及增加地方自主财力等”。《南华早报》发表的多篇文章讨论了财税体制改革,认为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相关文件表明,“未来五年,中国将努力构建‘权责清晰、财力协调、区域均衡’的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进而“帮助地方政府实现财政可持续”。

(二)关于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和全面创新体制机制

一是关于新质生产力。英文世界对新质生产力的反响热烈,认为国家主导的科技驱动战略将带来中国发展模式的创新性变革。美国布鲁金斯学会(Brookings Institution)的文章指出,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显示中共发展“优先事项”的重大变化。通过优先发展新质生产力,使中国成为高科技制造业的引领者。“这种努力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克服美国的技术限制”。《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s)前驻华记者储百亮(Chris Buckley)观察到,《决定》表明,“中共加大了对产业的支持力度,并重点提及了完善推动八个领域战略性产业的发展政策”。

二是关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摩根士丹利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董事总经理邢自强(Robin Xing)指出,“供应链自给自足、技术创新等主题在《决定》中占有重要分量”。美国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中国商业和经济资深顾问斯科特·肯尼迪(Scott Kennedy)判断:“如果中共能够掀起科技创新浪潮,改革关键的经济监管机构,并为国内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创造足够的机会,那么就可以在短期内推动经济复苏,并在长期内实现持续增长。”

(三)关于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

一是关于以开放促改革。《巴基斯坦观察家报》的一篇评论认为:“中国正迈向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从被动开放转向主动开放,从开放型发展转向发展型开放。”香港大学助理教授、罗德学者和牛津全球学会战略顾问黄裕舜(Brian Wong)发文指出:中国“成功的秘诀并没有改变,即保持开放并保留自下而上的探索通道”,“中国正处于向拥有强大富裕中产阶级的知识型先进制造业强国转型的阶段”,在这个阶段,更要坚守成功的秘诀。

二是关于营造一流营商环境。南非独立在线(Independent Online)网站刊文指出,“二十届三中全会政策制定者的首要任务之一是吸引外资流入中国”,此次全会承诺的“扩大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合理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等举措,将一定程度上支持这个任务的完成。美国广播公司新闻网报道称:“中国政府承诺打造‘一流营商环境’,保护外商投资权益,为外商在华生活提供更多便利。中国政府还承诺为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提供平等的市场准入和支持,并健全‘国际宏观政策协调机制’。”香港协力管理咨询公司旗下的《中国简报》(China Briefing)刊文认为:“《决定》提出了一系列改善营商环境的举措,意味着在未来五年内,各级政府都会投入大量时间和资源来实现这些目标。”

(四)关于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体系

一是关于改善民生。拉惹勒南国际研究院的报告指出:“可以预期社会改革将以消费驱动型增长为重点。满足人民在就业、教育、医疗、住房和儿童保育等方面的需求,仍将是确保人民从国家发展中提升获得感的重要因素。”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引用英国经济研究机构凯投宏观(Capital Economics)中国经济研究主管朱利安·埃文斯-普里查德(Julian Evans-Pritchard)的观点:“改善民生是‘共同富裕’的一部分,让更多人分享中国发展的成果,可以说是改革议程中最有前景的部分之一”。

二是关于延迟退休。储百亮认为:“《决定》表明领导层对出生率下降和人口老龄化的担忧”,并“谨慎有序地逐步提高法定退休年龄”。储百亮补充说:“中国的平均退休年龄为54岁,是世界上最低的退休年龄之一。”英国广播公司(BBC)的一篇文章也对《决定》中关于调整退休年龄的内容给予了关注。该文章称,根据2023年底发布的《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调整后的最终结果可能是65岁”。《中国简报》刊文指出:“由于《决定》提出的举措将于2029年完成,因此,企业可以预期法定退休年龄将在未来五年内逐步变化。这将对企业的劳资关系和人力资源政策产生重大影响,并可能影响招聘和薪酬考虑。”

(五)关于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一是关于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南非《星报》(The Star)刊文指出,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积极应对气候变化”,“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体制机制”,是在“着力解决贫困问题”的基础上同时推进的,这“为其他发展中国家在解决极端贫困之苦的同时应对气候变化提供了重要启示”。印度智库新南亚论坛(Forum for a New South Asia)创始人苏廷德拉·库尔卡尼(Sudheendra Kulkarni)指出,“中国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决定》用了很大篇幅来讨论这个问题”,“印度应该与中国建立密切联系,因为中国是可再生能源、电动汽车和电池领域的全球领导者”。

二是关于绿色低碳发展机制。美国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伊拉里亚·马佐科(Ilaria Mazzocco)提醒,“《决定》中关于碳治理的目标清单可能很容易被读者忽略,它是气候和环境领域通用目标清单的一部分”,“展示了中国以国家为主导的创新愿景将如何重塑气候领域”。英国气候与清洁能源网站“碳简报”(Carbon Brief)指出,“这是全会文件中首次提到碳排放”。与新质生产力相关联的,是“一个更具弹性、更具活力、长期繁荣的经济”。巴基斯坦《论坛快报》(Express Tribune)发表的文章指出:“全会呼吁通过降碳减污,完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绿色低碳发展机制等方式推动绿色发展。”荷兰国际集团全球智库 (ING Think) 网站发表的文章称,“绿色发展仍是重中之重”,“中国的目标是在 2030 年达到碳排放峰值,在 2060 年实现碳中和,因此绿色经济很可能仍是发展的重点”。

(六)关于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

一是关于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中国欧盟商会(EUCCC)在一份报告中表示:“中国政府的当务之急没有改变,仍是在经济复苏与国家安全之间取得平衡,同时保持社会稳定。”美国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弗里曼中国研究讲席教授裘德·布兰切特(Jude Blanchette)指出,“国家安全在《决定》中占据了重要篇幅。《决定》把‘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单列新章,将‘国家安全’描述为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的‘重要基础’,党必须‘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另有观点认为,文件所指的“国家安全”主要还是指“保护国家免受敌对外国势力的侵害”。安全与发展确实是需要平衡的,只是需要同时兼顾人们对中国经济前景的信心。

二是关于涉外国家安全机制。《南华早报》对《决议》有关“强化海外利益和投资风险预警、防控、保护体制机制,深化安全领域国际执法合作,维护我国公民、法人在海外合法权益”的表述进行了分析,认为这是中国在完善“预警”系统,“以更好地保护与外交事务和海外利益相关的国家安全”。该报道还引用了英国托尼·布莱尔全球变化研究所(Tony Blair Institute for Global Change)中国地缘政治分析师爱德华·奈特(Edward Knight)的观点:“这表明中国对全球安全的认识有所提高,并意识到全球安全问题对中国海外投资以及最终对国内经济的影响。”印度塔克什希拉研究所(Takshashila Institution)研究员马诺吉·凯瓦拉马尼 (Manoj Kewalramani)注意到,《决议》提出了“建立健全周边安全工作协调机制”,表明以往“向内审视自身安全的中国,正在考虑塑造更加积极的外部环境”。

四、结语

对上述内容的梳理表明,英文世界中不少媒体、机构、专家学者能够正确认识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的重大意义,并对《决定》的内容进行分析,客观上促进了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国际传播。梳理表明,一些专家学者不只是停留在对《决定》内容的介绍上,还进一步探讨了相关政策蕴含的战略性、系统性考量。然而,一方面,不同英文文献存在一定的内容同质性,主要关注经济等具体领域的改革,而较少关注全会主题、改革总体要求、总目标以及原则等。另一方面,一些英文文献仍然存在“西方中心主义”甚至冷战思维等问题,选择性忽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的伟大成就,狭隘地关注中国发展中的局部问题。对此,应予以正确认识和辨别。

《决定》提出,要“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对二十届三中全会的国际传播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实战”场。为此,本文提出以下四点建议:一是加强理论研究阐释,对于英文世界关心的问题、存在的误解,进行针对性的批判和解构;二是加强对全会精神的“转译”研究,不仅是中文到英文的转译,更是跨文化、超越意识形态的“转译”,要提高信息传递的准确性,减少“失真”和“失语”;三是加强传播渠道建设,针对不同对象,将研究出来的理论、“转译”完成的话语分众化传播出去;四是加强开放性对话,通过与不同观点的不断切磋、交锋或斗争,逐渐完成话语的建构及对话语权的掌握。

[尹俊、谢佩宏:北京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

本文原载《国外理论动态》2024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