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冯 俊 | 发布时间:2025年10月15日 | 来源:求是网-《红旗文稿》2025/19 | 字体放大 | 字体缩小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艰苦卓绝的伟大战争。在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中国人民以铮铮铁骨战强敌、以血肉之躯筑长城,取得近代以来反抗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关键;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是中国共产党发挥中流砥柱作用的伟大胜利。中国共产党是怎样把自己锻造为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的呢?通过回顾艰苦卓绝的14年抗战历史,我们才能知道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一、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捍卫民族独立最坚定,维护民族利益最坚决,反抗外来侵略最勇敢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人以自己的政治主张、坚定意志、模范行动,支撑起全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引领着夺取战争胜利的正确方向,成为夺取战争胜利的民族先锋”。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中共中央于9月20日发表《中国共产党为日本帝国主义强暴占领东三省事件宣言》,9月22日作出《中共中央关于日本帝国主义强占满洲事变的决议》,9月30日发表《中国共产党为日帝国主义强占东三省第二次宣言》,号召全国人民抗击日本军国主义侵略,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坚决抵抗的立场。
1935年,日军在华北地区制造多起事件,中华民族危机不断加深。1935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驻共产国际代表团草拟了《中国苏维埃政府、中国共产党中央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即《八一宣言》),呼吁停止内战,集中一切国力为抗日而奋斗。1935年11月13日,中共中央发布了《为日本帝国主义并吞华北及蒋介石出卖华北出卖中国宣言》,提出中国工农红军愿同“一切抗日反蒋的中国人民与武装队伍”联合起来,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在华北局势严重危急时刻,中国共产党领导了一二·九运动,掀起全国抗日救亡新高潮,唤起中华民族的新觉醒。1937年,七七事变后的第二天,中国共产党就向全国发出通电,号召全国人民、军队和政府团结起来抗击日本侵略者。7月14日,中共中央军委命令红军做好开往前线的准备,并派代表叶剑英同志在西安向南京政府表示:“愿在蒋指挥下努力抗敌,红军主力准备随时出动抗日。”
中国共产党从抗战一开始,就广泛发动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实行全体人民参加战争、支援战争的全面抗战路线。1937年8月底,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即洛川会议),讨论制定动员全国军民开展民族解放战争,实行全面持久抗战的方针。会议通过的《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是党的全面抗战路线的具体体现,包含全国军事的总动员、全国人民的总动员、抗日的民族团结等内容。毛泽东同志在会上作了关于军事问题和国共两党关系问题的报告,他在报告中分析了抗日战争的形势、任务及国共两党关系,指出抗日战争的持久性,提出红军的基本任务和战略方针,强调中国共产党在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
平型关大捷是八路军出师抗日的第一个大胜仗,也是全民族抗战爆发后中国军队主动对日作战取得的第一个重大胜利,毙敌军计1000余人,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百团大战是全民族抗战以来八路军在华北发动的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带战略性进攻的战役。至1940年12月初,敌后军民共进行大小战斗1824次,毙伤日、伪军2.5万余人,俘日军281人、伪军1.8万余人,打出了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军民的声威。无论条件多么艰苦、形势多么险恶、战争多么残酷,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支撑起全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是夺取抗战胜利的民族先锋。抗战14年间,我们党领导的抗日力量牵制和打击了2/3以上的侵华日军和95%以上的伪军,成为抗日的中坚力量,为抗战胜利作出决定性贡献。
毛泽东同志说:“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中国共产党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始终站稳人民立场,赢得最广大人民衷心拥护。正因为如此,中国共产党才能最坚定、最坚决、最勇敢地反抗日本侵略者,成为全国各族人民的主心骨和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
二、中国共产党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坚决维护、巩固、发展统一战线,坚持独立自主、团结抗战,维护了团结抗战大局
抗战爆发后,日本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逐渐超越国内阶级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中国人民的主要敌人是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敏锐地看到了这一变化,最早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935年,瓦窑堡会议讨论并制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新策略。这一重大战略决策,为陷入深重危机的中华民族指明了正确前进方向。毛泽东同志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中提出,不仅要发动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抗日,也要动员地主阶级和开明绅士参与抗日,要争取人数众多的中间力量,要团聚与组织全中国全民族一切革命力量去反对当前主要的敌人。报告强调,党的基本策略任务,就是反对狭隘的关门主义,建立广泛的民族革命统一战线,“组织千千万万的民众,调动浩浩荡荡的革命军,是今天的革命向反革命进攻的需要”。
中共中央在总结反摩擦斗争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了“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策略总方针,坚持、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推动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从反蒋抗日、到逼蒋抗日、再到联蒋抗日,实现了国共再次合作。抗战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后,国民党顽固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公然抛出“溶共”、“防共”、“限共”、“反共”的反动方针,接连制造流血摩擦事件,先后掀起三次反共高潮。尤其是1941年1月,国民党顽固派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濒临破裂。面对严峻形势,中国共产党仍然以抗日大局为重,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团结一切愿意抗战的民主人士和进步力量以及争取国际上的支持,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的贯彻执行,成功将各党派、各民族、各阶级、各阶层、各团体以及海外华侨华人的意志和行动熔铸一体,为抗战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力量基础。中国共产党领导开辟的敌后战场和以国民党军队为主体的正面战场协力合作,形成了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略局面。这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军事领域的生动体现。中国共产党始终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筑成了全民族抗战的坚固长城,使全国团结抗战的局面得以坚持和发展,直至取得全民族抗战胜利。
三、中国共产党对战争的态势和发展规律作出科学判断,制定出正确的战略策略,以卓越的政治领导力使党领导的人民抗日武装力量不断发展壮大
1938年,毛泽东同志总结全民族抗战开始以来十个月的经验,作了《论持久战》的长篇演讲,明确指出:抗日战争是持久的,最后胜利属于中国。《论持久战》科学地预见到抗日战争将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其中,战略相持阶段的时间将相当长,遇到的困难也将最多,然而它是整个战争转变的枢纽。毛泽东同志对于战争发展趋势的科学预测,对于制定整个抗日战争的总的战略方针、组织和动员全国人民参与抗战发挥了重要指导作用。同时,在总的战略方针的指导下,还制定“主动地灵活地有计划地执行防御战中的进攻战、持久战中的速决战、内线作战中的外线作战”等具体的战略方针。在中共地方组织的配合下,八路军先后开辟晋察冀、晋西北和大青山、晋冀豫、晋西南、山东等抗日根据地;新四军则开赴苏南、皖南、皖中地区,创建华中抗日根据地。敌后抗日根据地军民广泛开展伏击战、破袭战、地雷战、地道战、麻雀战等游击战的战术战法,使日本侵略者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
中国共产党不仅在战略战术方面体现出高超的领导力,而且在抗日根据地的政权建设、民主民生运动、经济文化建设、军民大生产运动、在国统区的工作、在沦陷区的斗争等方面也展现出强大的领导力。例如,陕甘宁边区是抗日民主政权的试验区,实行“三三制”,开展“豆选”等形式的直接选举,各抗日根据地成为政治民主、民族团结、经济发展、政府廉洁的社会。抗战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后,陕甘宁边区和各抗日根据地在财政经济和粮食供应上十分困难。除了实行减租减息政策外,中共中央召开生产动员大会,号召“自己动手”,走生产自救的道路。在克服严重的物质生活困难的过程中,抗日根据地的大生产运动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军队、政府机关和学校发展自给经济,是大生产运动中的一个创造。1941年3月,中共中央命令八路军第三五九旅开赴南泥湾开荒种地,人人动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把昔日荒凉的南泥湾变成了“陕北的好江南”,军队实现了自给自足。
抗日根据地各方面的建设,大大增强了中国共产党同根据地人民的血肉联系,使群众更加信任党,信任人民军队,这对在极端艰苦的环境下坚持敌后抗日斗争直到胜利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到抗战胜利时,人民军队发展到约132万人,民兵发展到260万余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主根据地即解放区已有19块,面积达到近100万平方公里,人口近1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力量成为抗日的中坚力量,为抗战胜利作出决定性贡献。中国共产党在陕甘宁边区和各抗日根据地局部执政,构建起新民主主义社会的雏形,在政权建设、民主建设、文化建设、经济建设等方面取得的经验和规律性认识,为后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和在全国范围内执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指引了中国抗战的前进方向
抗战时期,也是中国共产党加强思想建党、理论强党的重要时期。全党注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著作和理论的学习,注重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毛泽东同志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注重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中国革命的问题。在抗日战争期间,他先后写出《实践论》、《矛盾论》、《论持久战》、《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等重要著作,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理论光辉。1938年10月,毛泽东同志在党的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上作题为《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的命题。他指出,不但应当了解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他们研究广泛的真实生活和革命经验所得出的关于一般规律的结论,而且应当学习他们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立场和方法。
在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不仅在思想理论方面有了很大的发展和提升,同时在中国革命和新中国建设的理论方面也有很大进步和提升。毛泽东同志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基于对中国国情的科学分析,指出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第一步是把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变成独立的民主主义社会,第二步是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的社会。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抗战胜利,应该使中国结束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状况,但是中国既不可能成为一个资本主义的国家,也不可能立即进入社会主义社会。这一理论为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社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党的六届七中全会审议通过了《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建党24年来特别是党的六届四中全会至遵义会议前这一段历史进行了全面总结,从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清算了王明的“左”倾教条主义在党内的影响,使全党总结和认识到中国革命和战争取得成功的经验,肯定了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统一了全党的思想。党的七大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全党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达到空前的团结和统一,为抗日战争取得最后的胜利、为建立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确立了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
五、中国共产党推动党的建设伟大工程,推进党的自我革命,把党建设成为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全民族的先锋队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不仅加强思想理论建设,而且还大力加强组织建设、纪律建设和党的先进性建设,完善党的组织,严格党的纪律,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完善党的民主集中制,把党的建设作为一项伟大工程和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大法宝之一。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召开的遵义会议,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开始确立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党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开始形成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继遵义会议着重解决军事路线和组织问题之后,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召开的瓦窑堡会议,努力解决党的政治路线问题。瓦窑堡会议讨论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议》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也是全民族的先锋队。这一定位不仅对于当时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有着重要意义,同时对于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938年3月,中共中央作出《关于大量发展党员的决议》。1938年底,全国党员人数从全民族抗战爆发时的4万多人,增加到50多万人,到抗战胜利时全国党员人数达121.1万人。1939年8月,中央政治局作出《关于巩固党的决定》,在肯定了大量发展党员以来的成绩,并分析了存在的问题之后,明确指出:“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巩固党,成为我们今天极端严重的任务,成为完成党的政治任务的决定因素。”而巩固党的中心一环,是加强对党员的培训教育,尤其是以理想信念、遵守纪律和团结精神为主要内容的思想政治教育。陈云同志的《怎样做一个共产党员》、刘少奇同志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成为党员教育的重要教材。1939年10月,毛泽东同志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指出,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提出“建设一个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布尔什维克化的中国共产党”这一光荣而又重要的任务,把一直“进行之中”的党的建设称为“伟大的工程”。把党的建设提高到“伟大的工程”的高度,表明了党对加强自身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更加自觉和深刻。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实施,为党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中流砥柱作用提供了强有力的政治保证。
延安整风运动是中国共产党推进自我革命的最为全面和生动的实践。延安整风坚持“团结—批评—团结”的原则和“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纠正了“左”倾教条主义的错误和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问题上的右倾投降主义的错误,统一了全党的认识、增进了全党的团结。在整风期间,毛泽东同志发表了《改造我们的学习》、《整顿党的作风》、《反对党八股》等重要报告,号召全党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延安整风的重点是反对教条主义,把实事求是确立为党的思想路线,在全党促进了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三大作风的形成。通过整风运动,实现了在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全党新的团结和统一,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重要的思想政治基础。
历史承载过去,也启迪未来。新时代新征程,我们必须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传承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在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中继续发挥好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
(作者:原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原院务委员、教授)
(来源:《红旗文稿》202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