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院推荐

曹应旺:今天,与您共读《陈云传》

作者:曹应旺 | 发布时间:2022年06月13日 | 来源:《秘书工作》2022年第6期 | 字体放大 | 字体缩小

陈云是一位功勋卓著、品德高尚、多谋善断的伟人。习近平总书记曾评价陈云同志:“在20世纪中国苦难而辉煌的历史进程中,涌现出一大批用特殊材料制成的优秀共产党人。陈云同志身上表现出来的坚定理想信念、坚强党性原则、求真务实作风、朴素公仆情怀、勤奋学习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陈云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介绍和研究了这位伟人的生平和思想,共43章约135万字。怎样读这样一本厚书,把它读薄并掌握其主要内容?笔者认为需掌握五个字,即:“本”“实”“高”“稳”“学”。

“本”字,集中反映了陈云为人民服务的立场和品德

中国共产党是依靠人民、为了人民、服务人民的。共产党员是人民中的先进分子,是植根于人民之中、为人民谋利益的。1925年,陈云加入中国共产党。这年,他在《职工》杂志上发表文章,署名就是“怀民”。可见,从这时起,陈云就是一名心中装着人民、以人民为本的共产党人。

抗日战争时期,陈云多次论及人民群众是共产党人之“本”。在谈到陕甘宁边区的群众工作时,陈云指出:“党脱离了群众,就成了光杆子的党,这样的党也是不能存在的。”他主持边区财经工作,时刻注意为群众谋利益,开源节流,发展经济,扭转了贸易逆差和财政上靠发行钞票的被动局面,出现了陕北老百姓各家都是满缸满仓存粮的可喜局面。

在党的七大上,陈云在发言中谈到功劳是哪里来的,他认为头一个是人民的力量,第二是党的领导,第三才轮到个人,这个次序不能颠倒。“根本的东西是老百姓,是共产党”,“任何人离开了人民,离开了党,一件事也做不出来”。他指出:“中国共产党员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子孙。是否对人民尽了责任,可以考验谁是优秀子孙,谁是不肖子孙。”

解放战争时期,在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的艰苦斗争中,陈云很快看到只有解决东北农民特别是占农民人口60%雇农的土地问题,才能发动群众跟党走。他认为,“这个问题非常重要,其大等于天!”正是由于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才把群众发动起来,建立起巩固的东北根据地,从而使我党我军实现了由被动到主动、由弱势到强势、由防御到进攻的伟大转变,走向东北全境解放的胜利坦途。

新中国成立后,陈云主持全国财经工作。他强调财经干部是人民的公仆,要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为人民服务就要解决人民的柴米油盐、吃穿问题,特别是吃饭问题。他说:“现在是我们管理国家,人民有无饭吃就成了我们的责任。”他认为为人民服务是具体的,不是抽象的。城乡交流就是一件具体的实际的大事。“解决这些实际问题就是为人民服务,不解决实际问题谈为人民服务,则是空话一句。”

党的八大后,陈云兼任商业部部长。他强调商业工作是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工作,“我们共产党必须天天关心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20世纪60年代初,由于政策失误和自然灾害,人民群众生活困难。陈云提出“真正为人民谋福利”。为解决增产化肥等工业支援农业、放宽农业政策调动农民积极性等问题,他多次开展调查研究,为党和人民渡过难关作出了杰出贡献。

“实”字,集中反映了陈云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方法和才能

陈云“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交换、比较、反复”的十五字方法,核心是一个“实”字。在革命年代,陈云选择毛泽东为领袖,不选择王明,体现着一个“实”字。陈云说:“理想中的革命家与现实需要的革命家之所以不相符,其原因就在根据地与非根据地的区别,旧观念与新事实的矛盾。”在陈云眼里,王明那样理想中的革命家,从本本出发,从共产国际的指示出发,不懂得根据地的重要性,不知道吃饭穿衣是件大事;毛泽东那样现实需要的革命家,从中国革命的实际出发,把根据地当成命根子,从民心、军心上重视解决吃饭穿衣问题。这正是陈云真心实意地支持和拥护毛泽东为领袖的原因。

改革开放前后,陈云多次力举邓小平为“第一位领导人”,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邓小平有根据地工作经验,懂得毛泽东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坚定不移地反对“两个凡是”。这也体现着一个“实”字。

陈云抓财经工作和党建工作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重视从当时当地的实际出发。例如,陈云主持陕甘宁边区的财经工作,强调不要从《资本论》出发,不要从列昂节夫的《政治经济学》出发,不要从伦敦或上海出发,而要从延安出发。这是陈云“只唯实”的必然选择。

怎样才能把实际情况搞清楚呢?陈云说:“难者在弄清情况,不在决定政策。只要弄清了情况,不难决定政策。我们应该用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时间去弄清情况,用不到百分之十的时间来决定政策。”陈云在延安抓党建工作,经常找基层支部书记进行调查研究。他做边区财经工作时,经常到延安南郊新市场和公司货栈调查研究了解情况。陈云主持全国财经工作期间,1949年7—8月间的上海调查,1951年3月的武汉调查,1955年1月和5月的青浦调查,1961年上半年的化肥工业调查、下半年的青浦小蒸人民公社调查及北京煤炭工业和冶金工业调查,留下了许多佳话。在1962年七千人大会上,毛泽东夸奖陈云懂经济,“他的方法是调查研究”。

“高”字,集中反映了陈云站在战略高度思考问题、处理问题的方法和才能

陈云有一句名言:“我们应该站得高一点,看得远一点,要上屋顶,不要老呆在地下室。”这体现了他高瞻远瞩的战略思维。他主持边区财经工作时就提出经济工作者不能满足于埋头工作,还要用脑子想一想经济发展的趋势,要有大局观。

在东北解放战争中,陈云善于从战略上考虑问题,率先提出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从而判断出在敌人采取“南攻北守,先南后北”的作战方针时,坚持南满根据地的艰苦斗争具有扭转全东北战局的关键意义。

陈云主持全国财经工作时,更是表现出经济战略家的才能。他号召经济领导者要学习头戴瓜皮帽、手拿水烟袋的大商人踱方步思考经济战略问题。他提出“一要吃饭,二要建设”,就是站在战略高度处理吃饭与建设、当前与未来的关系;他提出“七分经济,三分政治”,就是站在战略高度处理经济与政治的关系;他提出“无农不稳,无粮则乱”,就是站在战略高度处理农业与粮食、农业与政治经济的关系;他提出“搞经济工作,一定要多方考虑,统筹兼顾”,就是站在战略高度从长远的和整体的战略思维上去做经济工作。

“稳”字,集中反映了陈云重视平衡、稳扎稳打的方法和才能

一是在“大”与“小”的关系上,陈云认为“小”是“大”的基础,许许多多的“小”的基础上才有一个“大”,小事做好了才能做大事。陈云曾针对只愿做大事不愿做小事的知识分子干部指出:“要适当估计自己,不要嫌事小。做大事都是从做小事开始的。”陈云主持全国财经工作所表现的卓越智慧也是从边区这个“小处”开始的。边区面临的是300万人民的生活和十几万脱产人员的经费问题。他主持东北解放区的财经工作时,面临的是3000多万人民的生活和140多万(其中军队108万)脱产人员的经费问题。他主持全国财经工作时,面临的是四五亿人民的生活和成千万脱产人员的经费问题。“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一代经济战略家的卓越智慧,也是由小到大积累起来的。

二是做任何事,解决任何问题,都要从基础出发。他两次运用西藏高原与喜马拉雅山的比喻说明基础之重要性。一次是1951年5月16日,陈云在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讲了这样一段话:去年我们号召上海工业搬家,始终没有工厂搬。这是什么原因?原来是这样一个原因:上海的许多工厂都是连在一起的,要造就一个大的工业城市,一定要有各种各样的工业打基础。没有这样一个基础,不行。“沙漠里头就不能有喜马拉雅山,一定要有西藏高原才行。”一次是1961年12月5日、9日,陈云主持冶金工业调查,得知新型材料大多数还不行时,他说“与我国过去一般的工业基础也有关系。喜马拉雅山所以在西藏,不在渤海、秦皇岛,一般的基础还是有作用的。”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基础稳固,发展才能顺利。

三是重视平衡,平衡做好了,才能稳。1950年5月25日,陈云就处理调整工商业与稳定物价的关系,打了这样一个比喻:“现在政府挑的是‘两筐鸡蛋’,不要碰破一头。”意在说明:任何一头的失落,另一头也保不住;不能抓住一头,不要另一头,两头要相辅而行。1951年5月16日,陈云就抗美援朝与稳定市场的关系又打着比喻、做着手势说:“同志们,现在是这样:这边一个杠子,那边一个杠子,中间一根铁丝,我一只手拿着一个沙袋在铁丝上走,很不好走!走不好就要翻掉!”这是说在财力上对抗美援朝与稳定市场,要尽力维持相对平衡,否则就有跌落的危险。

四是强调“摸着石头过河”。这句话,陈云至少讲过五次。1951年7月20日、1961年3月6日,他分别就工商业联合会如何发挥作用,如何增产化肥搞合成氨厂,讲过“摸着石头过河”。改革开放以后,1980年12月16日、1984年6月30日、1988年5月12日,他又三次讲“摸着石头过河”,强调要改革,但步子要稳。“摸着石头过河”是强调在向目标前进时要有步骤,要一步一步、扎扎实实地前进。

“学”字,集中反映了陈云提高品德修养和才能的途径

陈云的学习精神曾得到毛泽东的夸奖。那是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之后的学习运动中,毛泽东号召全党要像陈云那样挤时间来学习,“陈云同志有‘挤’的经验,他有法子‘挤’出时间来看书,来开会”。

陈云在学习中,形成了具有陈云特点的学习之道,最突出的有四个方面。

一是在为什么要学习上,形成了“学习是共产党员的责任”的重要认识。他认为学习理论是“作为党员对党应尽的责任”,更是党员领导干部对党、对人民应尽的责任。在经济建设上,他反复强调:“要下决心学习。不学习,经济建设一窍不通,那就搞不成。”

二是在学习的内容上,陈云研究了“我们应该学习什么”。研究学习内容的共性与个性,分析了既有共同要学的内容,如学理论、学经验、学时事政治;也有因人而异要学的内容,如老干部与年轻干部、工农干部与知识分子干部、上级领导干部与基层干部有不同的学习内容。

三是在怎样学习上,陈云总结出因人而异、读懂弄通、理论联系实际、学思结合、学而有友、持之以恒六条读书方法。还总结出三种学习方法:经常总结经验教训;向左右、上下学习,也就是向同行学习,向上级和下级学习,特别是向下级学习;向外国经验学习。

四是在学习过程上,陈云的体会是要终生学习。他多次对他的子女们说:“我参加革命几十年,从没有停止过学习。”

(作者系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研究员、《陈云传》副主编)

来源:《秘书工作》2022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