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理论动态

心中有人民 眼中有世界

——第三届中国新闻发言人论坛在京举行

作者:杨逸夫 | 发布时间:2023年05月28日 |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3-05-28 | 字体放大 | 字体缩小

2011年9月开始,中国外交部每个工作日都举行例行记者会;截至目前,国家卫生健康委共组织219场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400位嘉宾走上发布台回应群众关切,回答中外媒体2832人次提出的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各地各部门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多层次高频率开展新闻发布,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营造了良好舆论氛围。

当前,国内外舆论环境日趋复杂,传播形态和媒体格局发生重大变化,作为新闻发布工作者,如何进一步提升工作效能,更好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5月27日,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清华大学共同主办的第三届中国新闻发言人论坛在北京举行,百余名来自中央部门、地方政府的新闻发言人以及部分专家学者、媒体负责人深入研讨交流,共同回顾新闻发布工作走过的不平凡历程,展望新时代新征程上新闻发布事业的创新发展。与会嘉宾一致认为,新时代的新闻发布实践显示,胸中有大局,新闻发布才能找到坐标找准定位;心中有人民,新闻发布才能汇聚共识凝聚力量;眼中有世界,新闻发布才能讲好中国故事、展示好中国形象。

清华大学是最早参与到中国新闻发布制度建设和人才培养工作的高校之一。清华大学副校长彭刚介绍,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正式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40多年来,新闻发言人始终站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第一线,在解读方针政策、阐释政府主张、应对突发事件、讲好中国故事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我国已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闻事业更需要以心应心、以变应变地发展,在服务全党全国工作大局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作为新闻发言人,必须坚持人民至上,要求我们时时站在人民的角度,人民关心什么,我们的发言就要按此来聚焦。”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副主任、新闻发言人赵辰昕表示,新闻发言人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以满腔热忱对待一切新生事物,不断创新方式方法和话语体系,善于说老百姓听得懂的家常话。

“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我们的新闻发布应该站在属于自己的位置,扮演好与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角色,有效影响和引导国际舆论。”中宣部副部长、国务院新闻办主任孙业礼强调,眼中有世界,新闻发布才能讲好中国故事,展示好中国形象。我们对内对外双向拓展,国内国际共同发力,党的声音更加洪亮,中国形象更加真实生动;我们坚持自信开放,更多地把外媒记者请进发布厅,带到基层去,为他们采访报道提供便利条件,讲好中国故事,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讲好我们正在经历的新时代故事。新闻发布日益成为宣传中国主张、中国智慧、中国方案的重要平台,成为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的浓缩展现,这也启示我们,眼界有多宽,舞台就有多大。

“要积极主动发声,不说是没有话语权的,我们既要能做,也要会说。”外交部新闻司副司长、新闻发言人毛宁表示,一些外部势力现在炒作所谓的中西叙事之争,恰恰说明中国的胜利正在打破西方话语霸权的高墙,更多的中国主张、中国智慧、中国方案正被世界听见、听懂。中国外交部已成为世界上唯一一家每个工作日都举行记者会的外交部,记者们可以在记者会上提出想问的任何问题,外交部都会尽己所能作出回答。去年,外交部共举行241场例行记者会,回答了3600多个问题。通过不懈坚持和努力,国际社会对外交部记者会的关注和报道不断增多,去年国际媒体对例行记者会的英文报道量同比增长了32%。

在回击污蔑抹黑方面,毛宁认为,发言人捍卫的是国家利益、民族尊严和中国形象。面对反华敌对势力掀起的一波又一波舆论抹黑浪潮,新闻发言人不做沉默的羔羊,不做绅士,要做战士,在尖锐激烈的国际舆论斗争中,确保话语阵地不丢,坚决维护国家的利益、形象和尊严。

面向未来,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胡百精建议应进一步提升新闻发布的时、度、效和专业化水平。他指出,新闻发布是一个有“门槛”的专业领域,要全面提升新闻发言人队伍、新闻发布会和新闻发布制度的整体效能。同时,应进一步适应并引领社交化、移动化、智能化、视觉化的媒体格局和舆论生态,持续更新话语风格和修辞体系,让表达本身为发布赋能。

来源:《光明日报》( 2023年05月28日 0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