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院推荐

陈理: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深厚持久的文化力量

作者:陈理 | 发布时间:2023年09月28日 | 来源:人民政协网2023-09-28 | 字体放大 | 字体缩小

习近平主席致2023北京文化论坛的贺信,深刻阐明了中华民族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文化胸怀和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鲜明宣示中国将践行全球文明倡议、加强同全球各地文化交流、共同推动文化繁荣发展的坚定决心和政策主张,并对北京如何更好发挥历史古都和全国文化中心的优势,加强同中外文化交流提出明确要求。这对于新时代新征程进一步开展文明交流互鉴,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深厚持久的文化力量,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中华文明是在中华大地上产生的文明,也是通过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而不断丰富发展的文明。习近平主席在贺信中指出,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优秀传统文化,自古就有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文化胸怀,中华文明历来赞赏不同文明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人类文明发展进程充分证明,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是世界几大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延续至今的文明。在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不仅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文明,历史上曾长期位居世界经济大国之列,更重要的是,中华民族还创造了独树一帜的灿烂文化,造纸术、火药、印刷术、指南针四大发明和丝绸、瓷器等很早就扬名海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来崇尚“和羹之美,在于合异”。中华文明在长期演化过程中,无论是古丝绸之路的开辟,还是遣隋遣唐使大批来华,以及玄奘西行取经,郑和七下远洋等,都有力促进了人类文明的传播和发展。在东西方物质、文化的交流交融中,中华文明对世界贡献了深刻的思想体系、丰富的科技文化艺术成果、独特的制度创造,对人类文明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中华文明在与世界各国文明交流互鉴中,也以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文化胸怀,博采众长,从中获得丰富营养,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中国汉唐气象等成为中华文明一座座矗立的高峰,也给我们今天推进文明交流互鉴提供了宝贵经验和重要启示。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各国前途命运越来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不同文明包容共存、交流互鉴,对于应对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推动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将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守正创新,积极推动中华文明同世界各国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中华文明同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明一道,为国际社会应对共同挑战、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和强大的精神动力。尤其是习近平主席向国际社会提出的全球文明倡议,要求共同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坚持文明平等、互鉴、对话、包容,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包容超越文明优越,倡导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重视文明传承和创新、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共同开创世界各国人文交流、文化交融、民心相通的新局面。这是继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等之后,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向全球提供的又一个重要公共产品,是推动不同文明包容共存、交流互鉴、繁荣世界文明百花园的中国方案,得到了国际社会越来越广泛的认同和参与。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习近平主席在贺信中深刻阐明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深刻揭示了中华文明深厚的历史底蕴,充分体现了高度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是正确认识古代、今天和未来中国何以中国的重要前提,也是开展同世界各国文化交流互鉴的重要主体力量。

北京作为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和历史古都,有3000多年建城史、870年建都史,历史悠久,文脉绵长,既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深厚文化底蕴,又有着丰硕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成果,是今天的全国文化中心和国际交流中心,是中华文明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有力见证,在同世界各国文化交流中具有独特优势。这次北京文化论坛围绕“传承·创新·互鉴”永久主题和“传承优秀文化 促进交流合作”年度主题,邀请来自全球600多位中外嘉宾齐聚千年古都,围绕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文学艺术与社会生活、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等议题开展深入交流,共开展50场嘉宾演讲和圆桌对话、4条线路观摩和精彩纷呈的文艺演出,促成文化项目签约52个,取得了一系列丰硕成果,很好地贯彻落实了习近平主席贺信中提出的更好发挥北京作为历史古都和全国文化中心的优势,加强同全球各地的文化交流的要求,为共同推动文化繁荣发展、文化遗产保护、文明交流互鉴,发挥了作为文化建设成果的展示平台、文化建设经验的交流平台、文化创新发展的合作平台、文明交流互鉴的传播平台的积极作用。

推动文明交流互鉴的初衷和目的,是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深厚持久的文化力量。今天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高度,以大国领袖的责任担当,深刻把握新时代中国和世界发展大势,围绕“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等关乎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课题进行深入思考,创造性地提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理念,为处在十字路口的人类社会发展指明了正确方向。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前途所在,它既是理念,也是实践,需要国际社会一道共同努力推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不同历史文化、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在国际事务中利益共生、权利共享、责任共担,形成共建美好世界的最大公约数。人类文明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进步的源泉。坚持交流互鉴,建设一个开放包容的世界,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方面,对于推动建设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始终致力于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经过长期努力,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加强与全球其他文明交流互鉴,必将极大丰富世界文明百花园,更好促进人类文明进步。

(作者:陈理,全国政协委员,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学术和编审委员会原主任)

(来源:《人民政协报》2023年9月28日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