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院推荐

陈少铭: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

——重读《中共中央关于增强党性的决定》

作者:陈少铭 | 发布时间:2023年10月15日 | 来源: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网 2023-10-09 | 字体放大 | 字体缩小

1941年7月1日,在中国共产党成立20周年之际,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延安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增强党性的决定》,这是党的历史上第一个以增强党性为主题、直接以党性命名的《决定》,既有效应对了当时党内存在的现实问题,也为解决党内长期存在的思想问题提供了遵循。今天,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背景下,重温这一重要历史文献,对我们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不断加强党性修养、推进党的自身建设具有重要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决定》出台的历史背景

《决定》的出台既有复杂的历史因素,也有紧迫的现实原因。

总结皖南事变教训是《决定》出台的直接原因。1941年1月6日,新四军皖南部队9000多人奉命北移过程中,在茂林地区遭国民党优势兵力包围袭击,除2000余人突围外,其余大部壮烈牺牲,军长叶挺被扣押,副军长项英、政治部主任袁国平牺牲。皖南事变爆发后,中共中央政治局多次召开会议研究局势和对策,及时进行反思总结。1月1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通过毛泽东起草的《中央关于项袁错误的决定》明确指出,军队干部,特别是各个独立工作区域的领导人员,“决不能发展到不服从中央领导与中央军委指挥,否则是异常危险的”,并慎重而严肃地向全党提出了“党性”要求,“一切有个人英雄主义思想即是说党性不纯的同志,特别是军队的领导人员,必须深自省察”,“全党特别是军队中干部与党员的党性教育与党性学习,决不可轻视这个绝大的问题”。皖南事变暴露出的不服从党中央统一领导的问题是我们党强调党性修养、制定并通过《决定》的直接促动因素。

提高新吸纳党员素质是《决定》出台的现实因素。全民族抗战爆发后,我们党为适应形势变化和斗争需要,采取大量发展党员的方针。全国党员从全面抗战爆发时的4万多人增加到1938年底的50万人,再到1940年初的80万人,其中75万是新党员。这些新党员大都是在统一战线环境下入党的,没有经受过革命战争和艰苦环境考验,阶级成分、思想观念和入党动机复杂,党的观念不强,出现了不少“个人主义”“英雄主义”“无组织的状态”等违反党性的倾向。党中央认识到必须及时纠正这些违反党性的错误倾向,以保证党的统一意志、统一行动和统一纪律。在1941年3月19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毛泽东提议写一篇关于增强党性的文章。3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专题讨论增强党性、反对独立主义问题,希望通过党内制度建设加强党的民主集中制,提高党的战斗力。毛泽东在这次会议上充分发扬批评与自我批评精神,认为党性问题是一个重要问题,指出:“自遵义会议后党内思想斗争少了,干部政策向失之宽的方面去了”,“我党干部要做到虽受到打击也要服从组织,就是在一个时期为上级所不了解,并且孤立,都要能够忍耐下去。要能上能下。”王稼祥、张闻天、陈云等在会议发言中也认为,党的六届六中全会重申的以“四个服从”为核心的民主集中制,在党内贯彻得并不完全理想,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和中央权威时常有被挑战和削弱的危险,造成这些问题的症结在于正确的思想路线没有真正确立。会议决定由王稼祥负责起草关于增强党性问题的决定。

探索解决党内存在的思想路线问题是《决定》出台的主要目标。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日本对国民党政府采取“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方针,汪精卫集团投敌叛国。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制定“溶共、防共、限共、反共”方针,将党派利益置于民族利益之上,加紧反共宣传,制造军事摩擦。面对复杂严峻局面,为服务抗战需要,党中央迫切需要思想和行动上的集中统一。然而,当时在党内,遵义会议虽然解决了最紧迫的组织问题和军事路线问题,但思想路线、政治路线问题却没有得到彻底解决。遵义会议开始形成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但全党真正深刻认识到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重大意义并成为自觉行动还需要经历一个过程。要解决思想路线问题,就迫切需要在全党进行一次思想教育和启蒙。因此,制定一个能统一全党步调和行动的规范性文件,成为解决党内存在复杂思想问题的客观需要。

二、《决定》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作用

1941年3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后,王稼祥等开始认真作调查研究,研究各地区、各部队的报告、文电,听取有关汇报,在会议上反复研究,在此基础上起草草案。草案经中央政治局同志阅改后形成《决定》稿,由中央政治局会议正式通过。

《决定》正文共约1800多字,分为3个部分:

第一部分约300字,论述增强全党党性的极端重要性。《决定》指出中国共产党经过二十年的革命锻炼,已成为全国政治生活中的重要的决定的因素,然而革命事业伟大而艰难。“这样就要求我们的党更进一步的成为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布尔塞维克的党,要求全党党员和党的各个组成部分都在统一意志、统一行动和统一纪律下面,团结起来,成为有组织的整体。”

第二部分约800字,指出党内存在的违反党性的倾向。诸如在政治上自由行动,独断独行,阳奉阴违;在组织上自成系统、自成局面,强调独立活动,反对集中领导;在思想意识上,一切从个人出发,个人利益高于一切,不与群众真正密切联系等。

第三部分约700字,提出了纠正违反党性倾向的办法:在党内更加强调全党的统一性、集中性和服从中央领导的重要性;坚决肃清阳奉阴违的两面性的现象;即时发现,即时纠正,不纵容错误继续发展;加强纪律教育,严格遵守“四个服从”的基本原则;用自我批评的武器和加强学习的方法来改造自己;从中央委员到每个党部的负责领导者,都要参加支部组织,过组织生活,增强党性的锻炼。

为宣传解释《决定》,任弼时于1941年下半年撰写了《关于增强党性问题的报告大纲》,指出:“共产党员的党性,就是无产阶级最高度的阶级觉悟和阶级意识。”阐明了党性范畴、增强党性问题的紧迫性和必要性、缺乏党性的倾向和表现以及锻炼和培养坚强党性的基本路径。其他中共领导人也多次就党性问题作出重要论述,比如毛泽东的《反对自由主义》、刘少奇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陈云的《怎样做一个共产党员》等。1942年4月3日,中央宣传部将《决定》列入整风学习的首批18个文件,成为延安整风期间党员干部的重要学习文件之一。

《决定》开启了我们党自我改造的历史新时期。毛泽东1942年4月在中央学习组讲话中高度评价了《决定》。他说,在党的历史上,全党范围对整个干部进行内部教育还很少,从《决定》开始,我们党才全体地从上而下地注意了党性问题,这个意义非常之大,是有全国意义的。任弼时也曾指出,“我党关于增强党性的决定是有伟大的历史意义的”。

《决定》是我们党对自身建设的规律性认识愈发成熟的重要体现。党中央出台《决定》的意图很明确,不是总结个人得失,而是站在党的建设角度深入剖析,汲取历史经验教训。《决定》第一次从全党高度明确党性概念、内涵和增强党性的方法,引起了全党对党性问题的高度重视和深入思考,增强了广大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的党性意识,加强了党在政治上、组织上、思想上的团结统一,为完成党的历史使命奠定了坚实思想基础。

《决定》强调加强党性的根本目的是建设坚强统一的、集中的党。《决定》强调,虽然党已经成为国家政治生活中重要的力量和决定的因素,但革命仍然面临着艰难的前途,党内存在着不统一的因素,为建设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使全党成为有组织的整体,全体党员特别是干部党员就要增强党性锻炼,把个人利益服从于全党的利益,把个别党的组成部分的利益服从于全党的利益。只有加强和巩固了集中统一领导,抗日战争和民族解放才能取得最终的胜利。

《决定》还有着特别重要的政治意义。它深刻表明我们党自诞生之日起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初心和使命;深刻表明全党必须发扬自我革命精神,着力解决党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才能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深刻表明我们党必须加强自身建设,才能始终成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坚强领导核心。

三、《决定》的时代价值

《决定》是党中央对党性问题进行系统思考后作出的重大决策和部署,是中国共产党从严治党、勇于自我革命的历史见证,对我们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自觉做到“两个维护”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党性概念的引入为我们党提供了衡量党员的明确标准。从《决定》开始,党性概念更加广泛地进入党的建设领域,党性要求成为对每一个共产党员的基本要求。《决定》指出,“今天巩固党的主要工作是要求全党党员,尤其是干部党员更加增强自己党性的锻炼,把个人利益服从于全党的利益,把个别党的组成部分的利益服从于全党的利益”。这为我们党提供了从党性角度衡量党员的明确标准。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党性问题,在不同场合作出重要论述、提出明确要求。2013年9月23日至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指导河北省委常委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时指出,“党性是党员干部立身、立业、立言、立德的基石,必须在严格的党内生活锻炼中不断增强”。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全党同志特别是高级干部要加强党性锻炼,不断提高政治觉悟和政治能力,把对党忠诚、为党分忧、为党尽职、为民造福作为根本政治担当,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党性党风党纪一起抓,从思想上固本培元,提高党性觉悟,增强拒腐防变能力,涵养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加强党性锻炼、党性修养是党员干部一生的必修课,也是共产党人的心学,所有党员干部要经常念好这部心经,自觉做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第二,加强党性修养是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决定》指出:“要用自我批评的武器和加强学习的方法,来改造自己使适合于党与革命的需要。”“要改造那些把理论与实践、学习与工作完全脱节的现象,这样来更加坚定自己的阶级立场、党的立场与党性。”《决定》中关于增强党性的论述,对于我们今天不断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实现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坚强的党性既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从头脑中自发产生的,而是从严格的党内生活中反复锻炼、修养得来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党性观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加强党性修养是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一百多年来,我们党从未削弱对党性的重视,越是面对漫长艰难的征途,越要回顾初心、锤炼党性。2019年3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指出:“干部的党性修养、道德水平,不会随着党龄工龄的增长而自然提高,也不会随着职务的升迁而自然提高,必须强化自我修炼、自我约束、自我改造。”“要涵养政治定力,炼就政治慧眼,恪守政治规矩,自觉做政治上的明白人、老实人。”2020年1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总结大会上指出:“共产党员的党性不是随着党龄增长和职务提升而自然提高的。初心不会自然保质保鲜,稍不注意就可能蒙尘褪色,久不滋养就会干涸枯萎,很容易走着走着就忘记了为什么要出发、要到哪里去,很容易走散了、走丢了。”我们要不断加强党性修养,保持党同群众的血肉联系,确保党永远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第三,锤炼党性的根本方向是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决定》明确指出,为了纠正违反党性原则的倾向,应当在党内更加强调全党的统一性、集中性和服从中央领导的重要性。保证全党服从中央、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是党的政治建设的首要任务。深入学习、准确领会、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要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根本原因在于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导。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是全党的重大政治责任,更是每名党员加强党性修养的根本方向。现在,党内党外环境与《决定》出台时已发生了根本改变,但党面临环境的复杂性和考验的严峻性更加深刻,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政治、意识形态、经济、科技、社会、外部环境、党的建设等领域还存在一些重大风险,甚至是惊涛骇浪。在党内,“七个有之”等现象仍然存在,一些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忽视、淡化、不讲政治的问题还较突出。现实环境要求我们要不断加强党性锻炼、提高党性修养,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团结起来、巩固起来,统一思想、意志和行动,步调一致向前进,在新的赶考之路上再创佳绩。

(作者系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二级巡视员、研究员)

(来源:《机关党建研究》2023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