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年06月27日 |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2024-06-27 | 字体放大 | 字体缩小
建构中国自主的经济学知识体系
徐立京
2023年度“学思践悟习近平经济思想丛书”——《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文集(2023)》《践行习近平经济思想调研文集(2023)》的出版,是推进习近平经济思想学理化研究与传播的丰硕成果,是帮助广大读者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经济思想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的厚重读本。
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习近平经济思想深植于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着眼于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伟大探索,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经济学有益成分,提出一系列具有自主性、独创性的理论观点,形成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原创性经济理论与方法体系。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高质量发展、新质生产力等独具特色的经济学概念范畴,新时代做好经济工作“五个必须”的规律性认识等,充分彰显了主体性和原创性。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迈上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之路,根本在于有习近平总书记领航掌舵,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科学指引。
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构中国自主的经济学知识体系的战略意义提升到新的高度。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色与本质要求意味着中国必须有自主的现代化理论体系,必须有自主的经济学知识体系,才能回答如何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创造比资本主义更高的效率,如何加快发展社会生产力特别是新质生产力,如何更有效地维护社会公平、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如何在不断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增加资源能源有效供给的同时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一系列具有深远时代意义和世界意义的重大课题。这将开辟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前所未有的新境界,也将是对西方经济学理论前所未有的超越,将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发展经济、建设现代化国家的强大经济学理论武器。入选《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文集(2023)》的研究文章,和入选《践行习近平经济思想调研文集(2023)》的地方调研、产业调研和企业调研重磅报道,紧盯学术研究的前沿系统阐释习近平经济思想的精髓要义、精神实质、原创性理论贡献和蕴含的科学方法论,以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鲜活故事充分展现习近平经济思想的理论说服力、现实解释力、实践引领力,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经济学知识体系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作者系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
聚焦突出问题和重点领域深入研究
郑新立
党的十九大对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分两个阶段推进的战略安排。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到2035年我国发展的总体目标,包括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大幅跃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迈上新的大台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要实现这个总体目标,必须聚焦解决当前制约发展的突出问题,围绕未来新的经济增长点,进行深入研究。
一是聚焦解决有效需求不足问题。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进一步推动经济回升向好需要克服一些困难和挑战,主要是有效需求不足等。近年来,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注重扩大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但有效需求不足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综合施策,建立和完善长效机制,激发有潜能的消费,扩大有效益的投资,形成消费和投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使国民经济在健康的轨道上运行,从而为未来经济发展提供持续的强劲拉动力。
二是聚焦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解决经济和社会之间、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存在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既需通过加强研究提出对策建议,也需总结企业和地方的实践经验,既要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也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采取针对性强的经济政策和调控措施,把更多社会资源引导到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薄弱环节。
三是聚焦绿色化、数字化发展。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绿色产业、数字产业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引领产业。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构建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绿色环保等一批新的增长引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若干战略性新兴产业,开辟量子、生命科学等未来产业新赛道,广泛应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进绿色化、数字化发展,要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建立健全相关体制机制,通过深化教育体制、科技体制、人才体制改革,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为绿色化、数字化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作者系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
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重要创新
季正聚
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提出发展新质生产力,科学回答了新时代新征程发展什么样的生产力以及如何发展生产力这一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新质生产力的提出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又一重大理论成果,为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注入了新的内涵。
一是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发展动力的理论。在决定生产力的诸多因素中,马克思、恩格斯着重讨论了科学技术的革命性推动作用。新质生产力的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旨在塑造一条以创新推动质优、以质优支撑创新的生产力发展路径。以创新为主导发展新质生产力,就是要充分发挥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创新作为第一动力的作用。
二是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发展原则的理论。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的自由的、无阻碍的、不断进步的和全面的发展本身就是社会的前提,因而是社会再生产的前提。新质生产力以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为特征,高科技反映了新质生产力的“成色”,高效能反映了新质生产力的“底色”,高质量反映了新质生产力的“本色”。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描述的生产力发展的新时代践行。
三是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发展过程的理论。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内容就是生产力要素的发展。新质生产力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相较于“发展”,“跃升”这一概念更加强调生产力在“质”上的飞跃和创新驱动下的升级。
四是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发展目的的理论。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生产的目的是满足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需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质量发展,就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高质量发展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来指导,而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以新质生产力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发展目的理论的重要创新。
五是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发展规律的理论。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以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为前提,这必然要求形成与完善科技创新体制、优化生产要素配置方式、产业转型升级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深化经济体制、科技体制等改革,着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这些都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发展规律理论的重要创新。
(作者系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副院长)
彰显习近平经济思想的真理力量
蒋茂凝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经济形势进行科学判断,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习近平经济思想。习近平经济思想系统回答了新时代中国经济“怎么看”“怎么干”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是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理论体系,书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新篇章,为做好新时代经济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经济日报社和人民出版社都是党的重要宣传阵地,把学习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近期出版的《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文集(2023)》和《践行习近平经济思想调研文集(2023)》,聚焦“学”“思”“践”“悟”,从学理研究和实践探索两个层面彰显了习近平经济思想的真理伟力和实践伟力,为广大读者进一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经济思想提供权威学习资料。
《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文集(2023)》立足“学”与“思”,汇集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对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最新研究成果,系统阐释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核心要义、精神实质、原创性贡献、蕴含的科学方法论等,展现了习近平经济思想的真理光芒。《践行习近平经济思想调研文集(2023)》立足“践”与“悟”,选取全国各地区、各领域在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指引下,探索发展路径、推进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场景和典型案例,彰显了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实践伟力。“学思践悟习近平经济思想丛书”印证了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党的创新理论的现实路径,是理论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的生动体现。
我们将共同努力,深入学习研究习近平经济思想,推出更多宣传阐释党的创新理论的重大成果,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作者系人民出版社党委书记、社长)
金融高质量发展的行动指南
何德旭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积极探索新时代金融发展规律,不断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金融本质的认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金融工作的重要论述科学回答了金融事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金融工作的重要论述,涉及金融工作的方方面面。阐明金融的本质和宗旨,明确金融的极端重要性,揭示经济与金融共生共荣的辩证关系;深刻总结我国金融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明确做好金融工作的重要原则,揭示金融基本运行逻辑;要求以系统观念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健全现代金融体系,找准金融服务重点,谋划金融协调发展,有效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这些重要论述为新时代新征程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提供了行动指南。
这些重要论述始终贯穿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始终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观察金融、把握金融、引领金融;吸收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持诚实守信、以义取利、稳健审慎、守正创新、依法合规,积极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借鉴和超越全球金融发展经验成果,强调增强风险防范意识。
这些重要论述继承和创新了马克思主义金融理论,在把马克思主义金融理论同当代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中,深刻揭示金融的运行规律和发展特点,不断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金融本质的认识,实现了马克思主义金融理论的与时俱进。
这些重要论述紧密结合我国国情,深深扎根于金融发展的生动实践,不断探索符合实际的金融发展道路。当前,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各国金融发展面临许多相似的难题,包括:如何妥善处理好经济与金融的关系、如何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如何最大限度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如何统筹金融发展与金融安全等。破解这些难题,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金融工作的重要论述,坚持党中央对金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坚持把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作为根本宗旨,坚持把防控风险作为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题,坚持在市场化法治化轨道上推进金融创新发展,坚持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统筹金融开放和安全,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财经战略研究院院长)
做好“三农”工作的根本遵循
涂圣伟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科学的理论逻辑、强大的实践伟力,为做好“三农”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是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农业农村。解决“三农”问题伴随着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全过程。习近平总书记坚持用大历史观来看待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贯穿着党对“三农”发展历史进程的全面认识、对“三农”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以大历史观打开了“三农”发展的宏阔视野。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看,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看,稳住农业基本盘、守好“三农”基础是应变局、开新局的“压舱石”。这些重要论述贯通历史、现在、未来,深刻阐明了新时代“三农”工作的历史方位和基础地位。实践证明,只有深刻理解了“三农”问题,才能更好理解我们这个党、这个国家、这个民族。
二是具有科学的理论逻辑。现代化进程中的每一次重大经济社会变迁,都会产生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新理论。我国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实践,打破了西方乡村现代化的一般范式,蕴藏着理论创造的巨大动力、活力和潜力。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出发,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科学回答了像中国这样乡村人口规模巨大、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尚未完成的国家,应该建设什么样的乡村、怎样建设乡村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其中蕴含的对乡村发展的规律性认识和科学方法论,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三农”理论的新境界。
三是具有强大的实践伟力。伟大的实践孕育伟大的理论,伟大的理论指导伟大的实践。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不断指引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打赢了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力度最大、惠及人口最多的脱贫攻坚战。以“千万工程”为代表的美丽乡村建设实践,谱写了乡村生态文明建设新篇章,探索出一条保护生态、发展经济、实现共富的乡村现代化路径,为全球乡村可持续发展提供中国方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将推动数亿乡村人口整体迈入现代化,必将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最为波澜壮阔的乡村现代化,必将产生广泛深远的影响。
(作者系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
(来源:《经济日报》2024年06月27日 第10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