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院推荐

记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与海南岛经济开发

作者:杨光 蔡庆新 吕小蓟 左智勇 | 发布时间:2024年07月22日 | 来源:《今日海南》2024年第6期 | 字体放大 | 字体缩小


大海之南,蓬勃兴起的海南自贸港正昂扬前行。但新中国成立前,海南在历代王朝的统治下一直被视为“化外之地,瘴疠之区”,是“九死蛮荒”的贬谪之地。今日的海南,已从孤悬海外变为南海明珠,成为全球关注的投资热土。海南的巨大变化,源于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战略决策,来自改革开放取得的伟大成就,当然也离不开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所开创的历史性机遇。正是在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陈云等老同志的指引下,海南岛从蛮野边陲走出了第一轮开发战略,使这块琼珠美玉显示出独有的价值。


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海南开发的指导


海南经济开发战略的形成与实施是在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指导下进行的。他们制定了海南的发展战略和政策,还多次前往视察并指导开发工作。毛泽东对解放海南岛和捍卫海岛的主权有过多次重要批示。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陈云等均曾到海南视察,并就海南经济开发提出若干设想。

1957年1月16日至26日,朱德前往海南岛视察。他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位来海南的中央领导人,先后视察了海口、崖县(今三亚,以下均称为三亚)、琼东(今琼海)、那大县(今儋州)等市县。他这次来海南,是为检查军事防卫和复转军人安置问题,也是为了考察外贸资源。为这次视察,他曾两次致电中央和毛泽东同志,报告在海南岛的视察情况,说:“所谈所见,说明了海南岛的地上和地下资源十分丰富,许多物资都便于出口,极有发展价值和发展前途。这样好的地方,我以为只要财力所及,即应积极组织力量从速进行开发工作。”“(海南岛)在水路交通上四通八达,岛上的许多港口既可以成为军港,又可以成为商港;欧洲来船也比较近,尤其是邻近香港,正可以成为出口的基地。”

  1957年3月底至4月上旬,陈云由上海赴广州及海南岛,了解橡胶种植情况和研究海南军垦农场投资问题。4月1日,他视察了西联农场(位于儋州)并题词:“我国的橡胶事业虽然有几十年的历史,但是大规模的国营橡胶园还正在初办。我们要兢兢业业稳步前进。只要这样,我们是会成功的。”

  1959年11月,刘少奇利用休假到三亚研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修订第三版下册,社会主义部分)。其间,他考察了附近的部队、农村和学校,看望了西瑁洲岛和东瑁洲岛守岛部队和岛上的渔民,为守岛部队题词,视察了榆林海军基地,在返途中参观了万宁南林农场、兴隆华侨农场、琼海大路人民公社和文昌机械厂等处。

  1960年1月29日至2月2日,邓小平同彭真、陶铸、杨尚昆、李井泉、刘澜涛等前往海南考察休假,先后考察了榆林、三亚、万宁、海口等地。

  同年2月6日至10日,周恩来先后考察了榆林海军基地、万宁兴隆华侨农场、文昌机械厂、文昌农业机械研究所、儋州西联农场、儋州华南热带作物研究院和华南热带作物学院等地。在考察西联农场时,他详细了解橡胶的品种、生产情况、产胶能力和每个工人的日产量等情况,并题词:“西联宝岛,南国珍珠”。在同海南区党委负责人谈话时,他嘱咐道:“开发海南要搞五料,即油料、香料、饮料(咖啡、茶叶等)、用料(剑麻、橡胶等)、食料(果子)。”他满怀憧憬地说:“造林,要三年搞出一个样子来。水利、造林、水土保持都要做到三年小变,五年大变,八年全部变。到那时,到处是热带作物,到处是花园芬芳,真是南海一明珠。如果热带作物搞到一千二百万亩,粮食面积六百五十万亩,林带三百五十万亩,村庄六百五十万亩,那末,可以争取百分之六十到七十的土地被植物覆盖。水库二百万亩,水库也是绿的,那真是青山绿水啊!”青山绿水,也是对今天海南提出的要求。

  1963年1月15日至21日,朱德又一次来海南,视察了榆林海军基地、万宁、琼海、海口三门坡人民公社农场等地。视察后,他对广东省委负责人说:海南岛一定要以发展热带经济作物为主,因为全国只有这么一个地方最适宜热带经济作物的生长。3月2日回京后,他致信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对开发海南岛的问题再次提出建议:海南岛是我们祖国的一块大宝地,应抓紧开发,优先发展热带经济作物;特别是要动员生产队以及社员个人广泛地种植热带经济作物。

  在这期间,叶剑英、陈毅、刘伯承、李富春、王震、董必武、谢觉哉、邓子恢、李立三、郭沫若、罗瑞卿等亦先后赴海南视察,并就海南的经济发展作出相关指示。

  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十分关注海南,关注这里的军事防务,关注这里的热带经济作物,特别是橡胶的发展。他们来这里视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对海南的发展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曾在海南工作过的一些老同志深情地谈起当年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陈云等同志来海南视察的情况,说:他们来海南视察,都十分关心这里的热带经济作物生产,关心老百姓的生活,为我们解决思想、政策和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时任万宁县委书记何如伟回忆说:刘少奇同志来我们这里考察时,关心较多的是体制问题,问我们农村所有制问题,问“一大二公”好不好,问办食堂、“共产风”、包产到户的情况,对我们汇报的搞生猪包养到户很感兴趣,连说“好啊!”。我们就是在他的鼓励下继续搞包猪到户等办法,对当时的生产起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兴隆华侨农场原场长杜添江说,周总理为我们解决了许多实际问题。例如,他曾派人来华侨农场了解情况,当得知这里还没有电时,马上从云南调来照明用的煤油,使归侨们深受感动。何如伟还回忆说,周总理来这里视察,了解到我们的生产管理情况,回去后,批准海南成立了热带经济作物管理机构——“五料作物管理局”,这是为我们海南发展热带经济作物专门成立的,是海南独有的。他表示,周总理还根据我们这里的情况,给我们调拨了500辆汽车,给了钱,支持我们搞热带经济作物。那些曾经为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演示割胶或服务过的老工人、老劳模回忆起当年的情景,仍然十分激动,深深怀念他们那种平易近人、关心群众的作风。

  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决心将海南打造为重要的军事海防之地和热带经济作物的“宝地”,为海南的经济开发奠定了良好基础。


海南经济开发战略的形成及其背景


  1950年5月海南岛解放前,中共中央已准备实施解放台湾的部署,海南岛的成功解放被视为解放台湾的预演。但是同年6月爆发了朝鲜战争。随后美国第七舰队侵占台湾海峡,中共中央、毛泽东作出抗美援朝的决策,解放台湾的任务被推迟。陈云认为当时的海南岛“孤悬海外,战时有被敌人割断危险”,凸显了海岛的军事防务的意义。毛泽东在1953年为海榆中线公路纪念碑题词:“加强防卫,巩固海南”。这一方针,随着当时两大阵营冷战的逐步加剧,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对我国实施新月形包围,以及越南战争的进行等,而被延续了很长一段时间。

  直至改革开放前,海南一直被规划为海防前线,很少获得新的、大的工业项目。海南被规划为“海防前线”是依据当时的国际国内条件,是符合当时国家安全的整体需要。但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仍然在冷战氛围内,为海南的经济开发寻找道路。刘少奇于1959年为守岛部队题词时指出:“海岛是我国军事上最重要的地点,有些还是我国经济上最重要的地区,必须认真地加以经营和坚守”,又为海军榆林基地题词“建设一支强大的海军,发展我国的海洋事业”。他强调,强大的国防,是为了发展经济,开拓我国的海洋事业。经过充分调研,他们认为:由于地理位置的优势,这里气候温暖、雨水充沛,不仅可种植粮食作物和发展林业,更适宜发展其他省区所不宜搞的热带经济作物,如:饮料类的茶叶、咖啡、可可;香料类的香草兰;调料类的胡椒;油料类的油棕和工业原料类的天然橡胶等。其中,最重要的是天然橡胶。

  海南经济开发可以说是从天然橡胶起步的。橡胶和钢铁、煤炭、石油并称,是现代经济社会的四大工业原料,广泛应用于各个行业,是关系国计民生、国家安全的重要战略物资。新中国成立后,美国等西方国家对我国实行全面经济封锁,其中也包括橡胶。朝鲜战争爆发后,这一封锁更加严密。

  在这种情况下,唯一的出路是自己种植天然橡胶,而我国南方少数地区与种植天然橡胶的要求相近,其中以海南岛(位于北纬18°10′—20°18′)为最佳。据有关材料,我国在20世纪初开始种植橡胶树,大都是华侨从海外购买胶苗或胶种回国种植。到新中国成立前,经过40多年的经营,先后种植约4.2万亩,种植地大多在海南岛,年产干胶约200吨。海南岛的地理位置、历史政治因素,以及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使发展天然橡胶成为新中国海南经济开发战略的重心。

  海南岛刚刚解放,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就着手推动海南天然橡胶的生产。1950年7月14日,中南财委华南分会就致电中南财委并政务院财委,报告海南橡胶业状况,说:现在约有橡胶树60万棵,但近3/4胶园荒芜。该岛土地大部可种植橡胶树,前途很大,极宜恢复和发展。电报并就橡胶园的产权、资金、经营管理、植树计划以及收购价格等问题提出建议。7月28日,中央就此复电中南局等,明确指出:“海南岛为我国橡胶唯一产地,据专家估计将来可达发展至年产橡胶五万吨,对于这一重要工业原料的生产应予以十分注意奖励种植,调聘专门人员研究发展计划,拟定较长期的(如四年或五年)发展计划,逐步进行。”当时正值全国开展新区土改,为扶持发展橡胶生产,电报除规定了有关奖励政策,如提供贷款、适当提高橡胶价格等之外,还专门指示说:“私人经营的树胶园,应按照土地改革法第十九条的规定‘由原经营者继续经营,不得分散’。地权照土地改革法应收归国有,由国家交原经营者无期限使用……除土地税外,国家可以不收或少收地租。”这份电报是目前我们掌握的关于新中国橡胶事业的最早文献。随后,华南分局提出了把海南岛变成“橡皮岛”的号召。在这一号召下,海南区党委布置了大量培育胶苗的计划。9月24日,海南行署农林处发出通知,号召为600万株橡胶苗而努力。

  由于当时社会主义阵营国家大都不能种植橡胶树,1951年6月,斯大林向中国政府提出在海南岛和雷州半岛建立天然橡胶生产基地的建议。斯大林提出建议的当月,毛泽东转告陈云要种植橡胶树等事宜。陈云立即致信毛泽东,报告了我国当时种植橡胶树的情况。两个月后的8月31日,政务院作出《关于扩大培植橡胶树的决定》,指出:“橡胶为主要战略物资,美帝国主义对我进行经济封锁,为保证国防及工业建设的需要,必须争取橡胶自给”,并要求自1952年起,用5年的时间在大陆的广东、广西、云南、福建和四川五地种植橡胶树770万亩,争取10年后达到在大陆上年产胶10万吨的目标。决定明文规定海南岛种植橡胶树的任务量另定。9月6日,中央批准了华南分局关于种植橡胶树的计划。

     同年底,苏联派专家组来中国考察橡胶树垦殖事宜,并提出书面建议。次年八九月间,周恩来率中国政府代表团访问苏联,其中一项重要内容是签订《关于橡胶技术合作协定》。该协定内容包括:苏联政府贷款给中国政府7000万卢布,并向中国派出有关专家,帮助中国发展橡胶业;中国在生产出橡胶时将一定数量出售给苏联。这个协定客观上对中国橡胶业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海南经济开发战略的实施


在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怀领导下,海南经济开发战略得以实施。

  组织机构和科研技术方面。1951年11月,中央批准成立华南垦殖局,由华南分局第一书记叶剑英兼任局长。1962年在海南行政区设立“五料作物管理局”,为海南独有的管理机构。1952年特种林业研究所(即天然橡胶研究所)经中央批准成立。1956年,该所改名为华南亚热带作物科学研究所,于1958年从广州迁往海南那大县(今儋州市),1965年扩建为热带作物科学研究院(后改名为华南热带作物科学研究院),1994年更名为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1958年,华南农学院海南分院成立,一年后根据中央关于开发海南、发展橡胶等热带作物的指示精神,该院改名为华南热带作物学院。后来,当地习惯将这两个科研、教学机构称之为“热作两院”,它们在热带作物,特别是橡胶领域的研究已经享誉世界。

  人力安排方面。为了建立一支橡胶垦殖队伍,党中央从1951年12月开始用八九个月的时间,从全国各地征调了四五十万人赴雷州半岛和海南岛,包括林、农学科的专家、技术人员、大专院校在校学生,以及各类干部、社会青年、土改后的翻身农民和归国华侨。 

  经叶剑英的提议,朱德于1952年7月签署命令批准成立林业工程部队。这支部队由两个师和一个团2万名指战员组成,其中林业工程第一师8000人赴海南岛垦殖橡胶,其余部分在雷州半岛等地垦殖橡胶。

  将大批归国华侨安置海南岛垦殖橡胶,也是中央的一项重要举措。归侨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具有橡胶生产技术,让难侨有所归属,也为橡胶生产解决了技术人才。这些归侨来自20多个国家,大多是20世纪50年代从南洋归国的,也有一部分是60年代回来的,最先抵达海南岛的是马来亚归侨。二战后,马来亚英国殖民当局采取了迫害和驱赶华侨的政策,据不完全统计,自1948年6月至1950年8月,被驱逐出境的华侨达35000人以上。对此,中央决定采取积极措施,从1950年11月中旬起,派船赴马来亚接载难侨回国;12月,赴海南岛安家的归侨陆续抵达海口又转赴各地。1951年1月6日,华南分局就接收马来亚难侨回国问题致电中央,汇报了按照政务院指示接载难侨的具体计划和已于1950年11月23日后抵达汕头的三批难侨人数及安置情况,并向中央请示:被英国殖民当局囚禁在集中营的马来亚华侨有9000人,拘管在移民区的有10万余人,不堪其虐。我正需要大批华侨参军训练及胶矿等技工,建议准予派轮船接载他们回国。周恩来在该电上批示要“有关部门商办速复”。此后,又先后有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泰国等归侨来海南岛安家。

  老一代垦殖者讲述了当年建设农场的艰苦历程:当时的困难现在无法想象,我们是在一片荆棘荒草中建设新家园的。刚来时没有住所,更别提水、电、路等设施,而且野兽经常出没,各种昆虫随时来袭,加上台风、暴雨、山洪,生产、生活条件十分恶劣。但是这些困难没有吓倒我们,垦荒时一天干9个小时甚至更长时间,有时晚上还拿着竹筒、煤油制作的火把挑灯夜战。


海南开发的历史经验和现实意义

  在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怀和领导下,边远的海岛开启了真正意义上的开发时代,为海南的发展新格局奠定了基础。一位长期在海南工作的专家说:正是老一辈定下的海南搞经济作物,特别是特种经济作物,使海南的今天有了这么好的发展条件和前景,也正是他们决定的安置难侨的政策,使归侨有了去处,为海南发展作出了贡献。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关于开发海南的战略举措及其经验仍值得我们去总结、借鉴。

  从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高度,认识海南在国家战略中的重要地位。

  海南在整个国家战略上的价值与意义在于它无可取代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在于它所关系到的国家安全和国计民生的大业,这也正是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海南念兹不忘之所在。

  海南岛本岛虽然仅占我国国土面积的0.4%,但在全国约8万平方公里的热带土地面积中,却独占42.5%,是我国最大的热带地区。在橡胶产业方面,我国已形成的海南、云南、广东三大橡胶优势种植区中,海南占据半壁江山,是我国最大的天然橡胶生产基地,在我国橡胶业有着重要的地位,对支持海南经济发展、维系国家安全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周恩来曾将橡胶比喻为“南国珍珠”,这正反映了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对这一战略资源的高度重视。在育种方面,海南具有独特的气候条件,是当之无愧的育种基地。20世纪60年代起,我国的农业科技工作者就开始投身于育种工作。以袁隆平、李登海为代表的专家,长期在海南工作,为我国的育种工作作出了非凡贡献。

  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从国家经济发展的角度和保证经济安全的高度,将海南作为国家重要战略物资生产基地,指导海南的经济发展,具有敏锐的前瞻性。2022年4月10日至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海南时,指出要“加快推进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建设”,“完善天然橡胶产业扶持政策”,提出“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是国宝,是水库、粮库、钱库,更是碳库,要充分认识其对国家的战略意义”,继承和发展了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战略方针,对海南农林经济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关于海南橡胶业的决策与实施,为开发国家重要战略资源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思路和经验。

  橡胶业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如何在较短时间内推动橡胶产业的发展,是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需要解决的难题。今天海南橡胶业的发展成果,证明了他们对国家战略性资源开发的深谋远虑。

  首先,以科学研究为决策的基础和保证。发展天然橡胶这种高技术含量的行业,必须以科学研究为基础,并需要专门的科研机构指导业务工作。为此,党和政府在筹划橡胶垦殖工作的初期,组织了涉及气象、森林、土壤、植物等多个学科,囊括诸多学术权威的专业队伍,历时10多个月,在海南、广东、广西等地区进行宜胶资源勘查工作,使中央关于发展新中国天然橡胶事业的战略决策,特别是海南经济发展的战略决策,建立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随后不久,中央又决定成立专门的研究机构和高等院校,为新中国橡胶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科学保证。

  其次,高效、有序的动员和组织工作。开发重要战略资源,需要投入大规模的人力、物力。要尽快取得成效,必须进行高效、有序的动员和组织工作,即:迅速成立相关的领导机构和科研机构;迅速组织成规模的垦殖队伍,特别是重视使用大批本身握有橡胶垦殖技术的归国华侨,使他们成为橡胶业中的技术骨干,并带出一批批生产能手。这也是新中国橡胶业的成功经验之一。当然,海南的经济开发也曾走过一段弯路。后来,周恩来在主持全国橡胶会议时,确定在建立橡胶基地时应坚持“一业为主,多种经营”的发展方针,要求凡适宜种水稻等粮食作物的地方,要基本自给,以解决橡胶工人的吃饭问题。因地制宜制定行业发展对今天的海南来说,仍然是可行和必需的。

  第三,要长期关怀和支持国家战略资源的发展。开发战略资源,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形成规模,取得效益,新中国橡胶业的发展有赖于中央的长期关怀和支持,特别是有赖于倾斜性政策支持。如橡胶树生长周期长达40年以上,培育一代胶树良种,需要数十个实验点耗费几十年的时间,没有国家的长期关怀和倾斜性政策支持,是很难维系的。当年,为了扶持橡胶业,在当时的物价水平下,周恩来亲自批准中国的橡胶价格为每吨6000余元,使当时橡胶业的发展有了较强的资金保证。今日海南橡胶工作者提起此事,仍感中央决策的正确。

  海南的橡胶产业形成是在党的统一领导下,集中海南橡胶产业的专家、群众的力量,探索出一条适合海南自然地理条件的发展之路。可以说,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海南橡胶产业的指导和决策,是中国式现代化取得的重要成果。

  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在海南开发初期所倡导的“立业”“生根”的献身精神,是鼓舞海南建设者筚路蓝缕、建设边疆的宝贵精神财富。

  有人说:海南本土文化有一种惰性,盛行悠闲、享受,容易自我满足。但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海南的开发与建设,这绝不代表海南的精神和灵魂。筚路蓝缕、建设边疆的献身精神才成就了今日的海南。海南的开发来之不易。海南的热带经济作物业,特别是橡胶业的发展,包含了几代垦殖者的心血,他们许多人原本大都不是海南当地人,但为了祖国的热带经济作物事业,为了橡胶事业,义无反顾地将自己的青春、汗水、鲜血乃至生命献给了祖国的南疆海岛。他们在行无路、住无房、睡无床、病难医、食少粮的艰苦条件下,开启了海南的第一波建设热潮,为今日海南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们身上所体现的才是海南发展的精神。

  周恩来给华南热带植物研究院和华南热带植物学院的题词“儋州立业,宝岛生根”,就是指海南第一建设者的献身精神——在南国宝岛上生根、发芽、壮大。第一代海南建设者无愧于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嘱托,他们的献身精神,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习仲勋在主政广东的岁月里,对海南的发展进行了全面的调研。他继承发扬了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重新重视起对海南的开发与利用。在习仲勋的推动下,国务院于1980年六七月间在北京召开了海南岛问题座谈会,对海南解放30年开发建设经验教训进行了科学的总结,为加速发展海南岛建设奠定了基础。从此,海南的开发迎来的新一轮的高潮。

  今天海南的发展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海南的探索和思考仍然是我们前进的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视察时提出:“要巩固拓展党史学习教育成果,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在海南努力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自贸港的征程中,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引领海南开发中所弘扬的创业精神、献身精神,仍然熠熠生辉,海南要将这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传承与发扬。

本文作者:杨光 蔡庆新 吕小蓟 左智勇;作者单位: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来源:《今日海南》2024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