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孙芳 | 发布时间:2024年10月22日 | 来源:《国外理论动态》2024年第4期 | 字体放大 | 字体缩小
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在俄罗斯及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国家引起强烈反响。俄罗斯与中亚国家的许多知名学者积极关注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并通过多种渠道表示了对全会精神的解读。例如,俄罗斯科学院中国与现代亚洲研究所作为俄罗斯当代中国问题研究的核心智库,积极关注本次全会。该智库的知名学者弗拉基米尔·彼得罗夫斯基(Владимир Петровски)、谢尔盖·齐普拉科夫(Сергей Цыплаков)、亚历山大·叶尔绍夫(Александр Ершов)、帕维尔·特罗欣斯基(Павел Трощинский)等人对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主题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对新政策的相关内容进行了解读。在中亚地区,哈萨克斯坦东方学研究所首席专家叶尔金·拜达罗夫(Еркин Байдаро)、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国立东方大学副教授阿济姆·沙扎马诺夫(Азим Шазамано)、乌兹别克斯坦时政评论员沙罗菲丁·图拉加诺夫(Шарафитин Тураганов)等多位中国问题研究者也就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的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一、俄罗斯及中亚国家学者解读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的基本情况
俄罗斯及中亚国家学者对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的解读内容非常丰富,梳理后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解读中国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意义
我们注意到,俄罗斯及中亚国家有许多学者肯定了本次全会对于中国及世界发展的重要意义。他们聚焦“全面深化改革”和“中国式现代化”两个关键词,基于自身理解,对本次全会的重要意义进行了解读。
第一,对中国发展的意义。一些学者积极阐述全会对中国自身,尤其是经济领域的发展意义。齐普拉科夫撰文强调,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秉持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核心理念,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这是邓小平改革思想的延续,也是中国共产党根据当前中国面临的新形势和新情况进行的决策部署。中俄友协副主席尤里·塔夫罗夫斯基(Юрий Тавровский)表示,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同1978年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和2013年召开的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同样重要。叶尔绍夫认为,中国式现代化有别于西方的现代化,最重要的一点在于中国始终坚持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强调把提升人民幸福感和获得感作为发展的第一要义。在当前国际局势风云变幻的背景下,中国仍旧坚持发展经济、深化改革,以和平的方式解决世界问题,为世界发展提供了中国模式。拜达罗夫在接受笔者关于二十届三中全会的专题调研时指出,二十届三中全会结束后,中国共产党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举措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进程,全面深化改革不仅为各领域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制度保障,也是保持短期、中期和长期稳定增长的动力。
第二,对世界发展的意义。部分学者还从地区及全球视角阐述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的重要意义。例如,特罗欣斯基表示,中国全面深化改革不仅能够推动自身的高质量发展,对地区乃至全球的发展也将发挥重要作用。齐普拉科夫强调,这次全会重申了“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论断,再次证明中国坚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倡导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图拉加诺夫指出,在国际关系紧张、全球经济发展问题突出的背景下,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对于世界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和威胁至关重要。他认为,中国目前在世界各国中具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外交影响力,因此,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向国际社会释放了一个信号,即“中国式现代化”未来将作为“火车头”引领全球发展,而中国提出的全球安全倡议则为各国实现现代化、经济富裕和平稳发展提供了方向和保障。
(二)分析中国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最新举措
关于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叶尔绍夫注意到,这次全会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是高技术和高质量,赞同只有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持,才能实现生产的高效能,从而保障中国经济的发展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观点,认为最能体现这一辩证统一关系的主要是生物技术、半导体、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等领域。
关于健全推进新型城镇化体制机制。彼得罗夫斯基认为,在中国实现新型城镇化的道路上,许多城市面临的主要障碍之一就是近年来地方政府陷入的财政困境:市政债务累积、房地产行业危机以及收入与支出之间的失衡。而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明确指出要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和金融体制改革,计划“完善国家战略规划体系和政策统筹协调机制”,加强中央政府在财政管理中的主导作用,以减少地方政府的开支,这一政策厘清了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税收分配关系,也有利于中央政府在未来经济发展过程中更好地统筹高科技领域的投资。
关于统筹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彼得罗夫斯基还注意到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优化重大科技创新也是这次全会的一个重要议题。他关注了《决定》中的“统筹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科技创新力量”等表述,尤其是重视高科技安全问题。他在自己的文章中特别提到2023年新组建的中央科技委员会可能会在下一阶段的全面深化改革中发挥重要作用。
关于推动国有企业改革。俄罗斯人民友谊大学副教授奥列格·季莫菲耶夫(Олег Тимофее)认为,提高中国经济机构的国际吸引力和加快建设具有国际水平的国有企业至关重要,这与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的《决定》中提出的“推动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增强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竞争力”相一致,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完善管理监督体制机制,增强各有关管理部门战略协同,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这也正是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之一。此外,季莫菲耶夫还称赞中国已经彻底解决了贫困问题,认为当前中国正在向全球货币超级大国转变,因为就货币结算在全球贸易中所占份额的增长率而言,人民币远远领先于美元和欧元。
关于经济方针及贸易政策。俄罗斯高等经济大学欧洲与国际综合研究中心主任瓦西里·卡申(Василий Каши)认为,《决定》制定的经济方针不仅针对解决中国国内经济发展问题,也涉及对外贸易问题,是对当前中国乃至世界经济发展形势的一个回应,新的政策将有助于克服高科技产品出口贸易障碍、解决向发达国家市场出口下降等问题。卡申认为,在《决定》的“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和“深化外贸体制改革”部分中可以找到解决这些现实问题的方法。另外,齐普拉科夫同样关注《决定》中涉及对外开放的问题。他相信未来中国会在商品、服务和资本市场,包括通信、互联网、教育、文化和医疗等领域进一步开放,也将会在知识产权保护、产业补贴、环境标准、劳动保护、政府采购、电子商务、金融领域等方面制定透明、稳定、可预期的规则。
关于“一带一路”倡议。俄罗斯和中亚国家学者注意到,《决定》中特别提到要完善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机制,并将重点加强绿色发展、数字经济、人工智能、能源、税收、金融、减灾等领域的多边合作平台建设,既注重推进重大标志性工程,也注重实施面向民生的“小而美”项目。这无疑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最为关心的实质性措施,这意味着近些年在欧亚地区顺利开展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将会继续深入和扩大。中亚国家学者尤为注重这方面内容。沙扎马诺夫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期待中国通过持续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开放,让乌兹别克斯坦未来能够共享中国机遇、实现互利共赢。拜达罗夫还明确提出,期待未来能落实2023年5月中国—中亚峰会上提出的“中国—中亚新经济对话战略”,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确保双边贸易畅通无阻,形成产业合作的共同空间,从而推动共建“一带一路”继续走深走实。
(三)解读中国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未来思路
解读中国领导层的务实精神。在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前,一些别有用心的外国人士不断鼓吹唱衰中国经济的论调。对此,“俄罗斯—亚洲工业家和企业家联盟”主席维塔利·曼克维奇(Виталий Манкевич)撰文评论道:“我对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没有做出激进的决定表示理解。从中国的角度来看,这是非常合乎逻辑的。中国的GDP和其他经济指标没有达到国外某些人的预期,这并不是一个应该认真考虑的因素。”他指出,中国政府现在并不拘泥于那些统计数字,国外某些针对中国经济指标的负面预期并不能干扰中国政府的决策。他还提到,中国房地产市场目前的困境需要有一个着眼于未来的清晰思路,相信中国政府会基于自身的丰富经验,做出合乎逻辑的调控。
解读中国共产党的人民立场。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在于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次全会通过的《决定》中三次提到“以人民为中心”的表述,明确指出要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对此,俄罗斯学者阐述了自己的理解。他们认为,中国政府一直致力于对外开放和发展公平的经济关系,同时坚决捍卫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合法利益,中国在经济、科技、外交等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就都是中国政府坚持全面深化改革的结果。诺维科夫强调,现阶段为了使中国经济重回强劲增长的轨道,中国政府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应对全球严峻局势对中国经济的挑战,而应对这些挑战的关键只能是“双管齐下”,即在国内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社会治理的效率和透明度,而在国际上则是捍卫公平贸易和平等关系。他在接受新华社记者的采访中高度赞扬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指出中国共产党对自己的道路非常自信,对最终目标以及前进道路上可能遇到的困难也十分清醒,中国政府也清楚地知道如何才能走好这条艰难的道路。他还认为,“习近平提出的许多倡议都具有全球意义,特别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已被写入联合国和其他国际组织的文件”。他强调,中国共产党坚定地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为基础,并始终牢记自己来自于人民、服务于人民,中国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一切胜利都是因为坚持了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
二、俄罗斯及中亚国家学者关于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认知的主要特点
通过总结和分析俄罗斯及中亚国家学者近期公开发表的各类观点可以发现,他们关于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的认知与评析主要有视角较为多元、正面观点居多、期待相对务实等三个特点。
第一,视角较为多元。从全会召开前后公开发表的各种观点来看,来自俄罗斯及中亚国家的多位权威学者评析此次全会的视角较多,既有对全会精神的宏观解读,也有对《决定》相关论述的具体评析;既有对中国国内经济等领域的分析,也有对涉外经贸合作的思考。总体来看,来自智库的研究者更多关注全会传递的宏观政策走向,来自实务部门的经济专家和时事评论员则更多关注现实经济发展困境的解决方案。纵观俄罗斯及中亚国家学者发表的观点可以发现,他们聚焦的论点涉及全会《决定》内容的第一至第七部分,覆盖面广泛,关键词醒目,且这些学者的观点并非一时的简单解读,是基于长期研究的深度阐释。正如季莫菲耶夫表示,自己多次分析了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的报道、中国领导人的讲话稿和中共党报等重要资料。俄共中央委员会副主席诺维科夫也表示,自己认真阅读了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求是》杂志上发表的专题文章。可见,俄罗斯专家学者持续关注中国的大政方针,深入研究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关心中国经济等领域出台的最新举措,对中国智慧和中国经验寄予浓厚的兴趣。因此,较之于新闻记者来说,他们的评论相对更加理性。
第二,正面观点居多。如前所述,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闭幕后,虽然俄罗斯及中亚学界多位学者发表观点的角度不同、渠道不同,但整体观点相对比较正面。大家不约而同地将关注焦点聚集在“中国式现代化”“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对外开放”“市场经济”“科技创新”“财税改革”“金融监管”“城乡融合”“服务贸易”“一带一路”等关键词上,表达了对中国经济发展潜力的信心,也体现出对中国共产党推出重大改革举措的大力支持。需要说明的是,在主流声音之外,这些国家的学界也存在一些恶意曲解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杂音,以及特意渲染的抹黑观点,但这些不实言论未对主流认识和评价产生较大影响。与中亚国家相比,这种恶意解读的现象在俄罗斯更加明显,一方面是与对象国关注中国国家大事的人员数量和重要程度有关,另一方面也受到国家利益、地区话语权等因素的影响。
第三,期待相对务实。俄罗斯和中亚国家学者都倾向于从利好本国发展的角度表达对这次全会的评价及未来展望。他们希望在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最新举措的推动下,未来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能为中国对外贸易的扩大提供更多的机遇,并能为全球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更多的空间。俄罗斯学界普遍期待本次全会能为深化和拓宽俄中经贸务实合作带来新的动力,认为中国对改革开放政策的长期战略承诺,以及中国国内市场不断增长的潜在机遇,都可能为进一步发展俄中之间互利共赢的经贸关系开辟新的广阔前景。例如,特罗欣斯基在接受央视记者采访时特别指出,中国在经济特区建设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俄罗斯在这方面可以借鉴中国模式,俄中两国可以共享发展经验、携手共进。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中亚国家学者则纷纷强调期待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能有助于扩大双方在“一带一路”倡议框架内的务实合作,并期待本次全会能为“中国—中亚”合作发展运输和物流网络、区域间对话、数字化和创新合作等带来新的机遇。
[孙芳:北京外国语大学俄语学院,哈萨克斯坦研究中心]
本文原载《国外理论动态》2024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