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卞志村 | 发布时间:2024年12月03日 |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2024-12-03 | 字体放大 | 字体缩小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健全相关规则和政策,加快形成同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促进各类先进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集聚,大幅提升全要素生产率”。金融是国民经济的血脉,发展新质生产力离不开全方位、全周期的金融服务。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先进生产力,其创新的核心特点对金融资源的配置方式、金融服务的精准适配以及金融风险的全面把控提出了更高要求,应充分发挥金融固根基、稳市场、促发展的关键作用,以更高水平金融服务赋能新质生产力的发展。
进一步优化金融资源配置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金融的重点是通过进一步优化金融资源配置促进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协同发展、通过鼓励金融资源跨区域配置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优化金融资源配置,促进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协同发展。传统产业在经济总量中占比大,对稳增长、稳预期、稳供应有着强大支撑作用。金融部门既要全力支持新兴产业、未来产业,也要稳住基本盘,大力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是一项复杂的系统联动工程,必须与发展新质生产力协同推进。无论是全面整合产业资源、优化产业环境、激发产业活力,还是深化创新驱动、促进产业转型,实现传统产业与新质生产力的深度融合,都离不开强有力的金融支持。应在不断提升有效投资内生增长机制的基础上,以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充分发挥金融在动员社会资源中的积极作用,为国家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提供高质量金融服务。积极发展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科学合理地平衡金融资源配置,全面把握各产业发展态势,适时加大对产业转型升级的金融支持,促进企业设备更新、工艺升级、数字赋能、管理创新,提高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水平。健全资本市场功能,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强化科技创新并鼓励耐心资本投资,大力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核心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有力支持。
鼓励金融资源跨区域配置,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金融业持续推进普惠金融发展,普惠金融服务水平在国际上已居于领先地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健全具有高度适应性、竞争力、普惠性的现代金融体系”。应充分发挥数字普惠金融对金融资源跨区域流动的引导作用,加快建设覆盖广泛、技术先进的数字金融基础设施,实现金融服务的高效对接和资源精准投放,全面优化金融服务功能,提升金融服务的覆盖性和渗透性。根据不同区域的产业基础和发展潜力,制定差异化金融支持政策,引导金融资源向中西部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倾斜,助力当地传统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鼓励东部地区金融机构积极参与中西部产业技术创新,促进技术要素的跨区域流动。通过建立健全区域金融合作机制,促进东部发达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金融资源和产业资源互联互通,确保各地区共享新质生产力发展成果,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全面提升金融服务质效
加大金融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力度,必须通过强化金融科技创新、创新金融工具等手段,持续提升金融服务质效,不断满足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融资需求。
强化科技创新,推动政策协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为此,需要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健全激励约束机制,推动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全面提升科技金融服务能力、强度和水平,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提供全链条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培育和发展天使投资、风险投资、私募股权投资,系统规划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与风投机构的配套关系,统筹推进资本市场、信贷市场与投资市场,股权融资与债权融资的功能衔接,促使各类金融资源向科技创新倾斜。积极开发适合科技企业特点的金融产品,如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科技保险等,满足科创企业的多样化需求,疏通金融资源向科技创新、新型业态流动过程中的堵点卡点。加强多部门协同联动,推动金融服务与政府政策同向发力,促进“科技—产业—金融”深度融合,形成良性循环,为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提供高质量金融服务。
创新金融工具,精准匹配需求。传统金融服务侧重于通过提供标准化金融产品,实现可得性服务覆盖。新时代金融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应关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的发展趋势,着重把握新质生产力的价值创造、生产和经营规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提高金融供给灵活性的同时,使供给体系能更好地适应需求结构变化。借助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对企业所属行业发展空间、核心技术竞争力和市场经营环境加强评估,准确识别具有高成长性和创新能力的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加大基于多维行为数据的信用融资,确保金融资源高效配置。鼓励银行适度放宽产品创新和授信审批限制,不断优化信贷结构,盘活新质生产力市场主体的信贷资源,引导耐心资本和长期资金投入新兴产业,持续降低融资成本,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输入强劲动能。
着力防范化解金融风险
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事关国家安全、发展全局、人民财产安全,是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跨越的重大关口。金融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必须完善金融风险监测、预警、处置体系,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提升金融监管水平,防范金融风险。新质生产力的创新特征给金融风险防控带来新挑战,金融部门必须持续强化风控能力,以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把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作为根本宗旨,坚持把防控风险作为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题”,“在市场准入、审慎监管、行为监管等各个环节,都要严格执法,实现金融监管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监管机构须以更大的决心、更严的标准全面从严监管,规范金融秩序,充分运用区块链、大数据等技术手段,通过实时监测和动态分析,加强对各种金融活动的监管。将金融新技术融入服务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的过程中,强化对市场创新主体发展态势的把握与洞察,实现对新型金融的全链条监管,促进金融资源配置逐步实现由经验判断型决策向技术驱动型决策转变。加强跨部门监管协作,建立清晰的监管流程和协调机制,综合运用法律、技术和行政手段,有效识别和化解潜在风险。通过制度化安排,助力金融监管工作全面提质增效,避免出现监管盲区和重复监管现象,推动金融监管的有效执行和全面覆盖,为新质生产力健康发展提供安全、透明、高效的金融环境。
健全金融监管体制机制,维护金融稳定。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把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维护国家安全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重要位置,推动制定金融稳定法等法律法规,设立金融稳定保障基金,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新技术、新动能、新业态的不断涌现,往往会催生状态更为超常、种类更为多样、影响渠道更为复杂的风险源,着力构建机制有效、调控有度的金融风险综合防控体制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必然要求。应以财政货币政策体系和宏观审慎政策体系为核心,统筹兼顾稳增长与防风险、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短期任务与长期目标,保持市场流动性与币值稳定,筑牢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借助元宇宙等新科技手段,模拟、推演可能发生的金融风险,基于多维度风险仿真和压力测试,制定风险预警和响应方案,建立前瞻性风险防控机制,为培育新质生产力提供安全保障。利用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技术加快风控数据建设,构建数字化智能风控体系,完善对金融风险的动态监测,促进金融机构不断提高风险防控能力,及时识别早期风险信号。健全市场风险处置体系,建立跨部门信息共享平台,实现监管当局、金融机构和市场主体之间的信息互通,确保风险事件能够被迅速控制和化解,避免个案风险蔓延传播,维护金融市场整体稳定。
(作者:卞志村,系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教授,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高水平开放背景下全球金融周期冲击与系统性金融风险防控研究”阶段性成果)
来源:《光明日报》( 2024年12月03日 11版)